正文 第四十七章 少林僧生擒王仁則 李世民決戰竇建德

少林寺的和尚用的什麼樣的武器還有待考證,所以很多學者說十三棍僧的時候都只說「十三武僧」。真正意義上的棍僧出現在明朝,以成功助戚繼光抗倭名揚四海。且不管到底用的是不是棒子,現在的十三位僧人,已經商量好如何對付王仁則了。

這日,曇宗一行人找到了王仁則的手下趙孝宰。這個趙孝宰,是轘州城的守將,乾的是守城的買賣。曇宗之所以找到他,是因為他早就知道這人對王世充不滿。趙孝宰是個重利的人,他現在只是礙於身在鄭軍,不好脫身而已。他原計畫是想唐軍攻破洛陽,自己就趁亂逃跑,租個山頭過山大王一樣的快活日子。沒成想,還未等王世充被宰,幾個和尚就先找到了自己。

趙孝宰沉默,直到曇宗亮出了大唐王子李世民的親筆信。

看過書信,老趙這才點了點頭說,我相信你們是秦王派來的。趙孝宰表示自己很樂意匡扶正義,恢複宗廟,然而,他頓了頓,說:

「就是手頭有點緊。」

「咦,為什麼?」

被人問起這事兒,趙孝宰怒了,他指著45°天空大聲罵道:「這都得怪王世充那個混蛋,兄弟們拼死拼活為他守江山,他還好意思拖欠我們工資!」

哦,曇宗等人恍然大悟,「阿彌陀佛,王世充果然很不要臉。」沉默數秒後,曇宗又說話了。他說:「這樣吧,將軍您看,我們前些日子的香火錢也剛好太多,我們出家人無妻子,亦無牽掛,這些什物,就算是與將軍結一等緣分吧。」

趙孝宰一笑,「好說,好說。」

作為計畫的一部分,趙孝宰同他的手下需要負責當內應。和趙孝宰同樣緊張的王仁則,戰事不緊的時候,他就要跑到城門高台上眺望。其實再怎麼眺望也眺望不到東都,他只是每天都向上帝祈禱,希望王世充能挺住而已。

可惜耶穌不懂中國話。

四月二十七日,憂心忡忡的王仁則和往常一樣聽著東都的情況彙報,忽然,趙孝宰奔了出來,後頭還帶著一幫兵馬。

王仁則感覺非常奇怪,於是問:「孝宰,你這是要幹啥?」

趙孝宰不說話,幾秒內就領著那幫手下將王仁則圍了起來。好在王仁則身旁有護衛,雙方陷入了一片混戰之中。猝不及防的王仁則被老趙的人馬逼到了城門洞中,這樣的話,就會被趙孝宰逼死在門洞子里,那就開門跑吧!還未等王仁則開門,城門忽然自己開了,一幫腦門兒鋥亮的和尚殺了過來。這十幾個人不管別人,徑直朝王仁則衝來,估計嘴裡還喊著李世民招降的話。

……(此處省略精彩打鬥五百字)

生擒王仁則過程不詳,王仁則罵沒罵人也不詳。總之,曇宗立了大功,少林恢複舊地。在此,請求大家閉目養神一會兒,因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就這麼低調地過去了。很沒意思的故事,但不要悲傷,不要失望,相信生活,相信遠方。

三天後,李世民派人送來又一封親筆感謝信。信中字句,悉出自於佛法經典,很有藝術性。這封信當時沒有送給身居少林寺的和尚,而是由皇家直接收藏了起來,直到一百多年後的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才由玄宗交給一行禪師,由他拿回了少林寺。後來,少林寺銘文記載。

李世民感激這幫和尚,但李淵跟這幫和尚卻沒啥感情可言。

武德末年的時候,李淵還讓朝廷頒布律例,廢除舊時鄭國所有寺院,勒令僧眾一律還俗。少林寺幾乎從此就被廢除,還好十三武僧上訴,說他們當年破賊有功,才得以保留承續畝產。李世民的確應該好好感謝這十三位僧人,但不至於和小說說的那樣讓他們救了命。此時的李世民,身在武牢,他的對手,不是小小的王仁則,而是令人尊重的竇建德。

李世民聽說屁股後邊,少林寺的和尚已經替自己搞定了轘州城,非常高興。他前些日子派將軍王君廓同志去攻,攻了好幾天硬是沒攻下來,沒想到竟讓十幾個僧人不費吹灰之力地拿下了。王君廓也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員猛將,各種指數跟李世績有一拼,除了人品。他跟李世績有過節。

李世績被竇建德要挾的時候,曾經奉命去跟王君廓作戰。李世績兇猛無敵,王君廓卻也不好惹。王君廓軍隊被李世績遏制住不得前進的時候,王君廓大怒,暴跳如雷,雙目、耳鼻暴出鮮血,他面如野獸,咆哮如雷,軍人因而大奮,打了個痛快。李淵同志知道此事後,曾經不停地感嘆說:「王君廓不能只享受一般軍功的封賞!」於是,破格給了他一個特級重賞,還將自己的坐騎送給了他。

由此可見,王仁則也不是好惹的;也由此可見,和尚們的功勞是很大的。

李世民不停給竇建德施壓,但竇建德好像就是不吃李世民那一套。他已經準備跟李世民玩到底了,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他在屯兵之處修建了宮殿。只有一住幾年才有修造宮殿的需要,看起來,竇建德的確是玩真的了。不過,在一些很重要的問題上,竇建德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

首先,他以為李世民至少帶領了十萬人馬與自己對峙,而且他觀察了很長時間,愣是找不到李世民的主力在哪裡。其實想想這事兒也的確夠氣人的,李世民就帶了三千五百人,你上哪兒去找主力去?

其次,竇建德的情報網不發達。

最後,竇建德不如李世民狠。

之前剛吃了一次虧的竇建德不肯輕易出戰,為了讓他出頭,李世民設計了一套特別奸詐的方案。他讓人坐著大船,帶著千餘匹馬跑到黃河北岸啃草,故意拉長牧馬的長度。武牢地勢險要,不能存草,而黃河北岸上芳草鮮美,因此,你能想到什麼?

答:我覺得李世民的馬很幸福。

評:熊臉又欠扇了。

可以這樣想一下,如果你是竇建德,吃了大虧,肯定不會輕易出戰,是一定要等李世民露出馬腳再打的。李世民會在什麼樣的時候露出馬腳呢?士兵想家的時候,軍內嘩變的時候,糧草不足的時候,長安大亂的時候?其他幾樣都不大可能,如此,就只能等李世民糧草斷絕了。李世民跑到黃河北岸牧馬,說明了什麼?竇建德微微一笑,他知道了,李世民已經斷糧了。

觀望中的竇建德確信,他已經等到了決戰的時機。

第二天一大早,一直等待竇建德傾巢而出的李世民看見了竇建德傾巢而出的場景。十五萬兵馬泱泱而動,十分壯觀,他們「北距大河,西薄汜水,南屬鵲山,亘二十里,鼓行而進」。這就是說,竇建德大軍光隊形就排了二十里地,還敲著大鼓,高唱軍歌,聲勢十分浩大。常勝將軍竇建德率領十五萬大軍來跟李世民決鬥了。李世民手頭上只有三千五百人,但他很鎮定。

如果我遭遇到此類情況,估計會激動得拉稀不止,唐軍中的大將也沒有例外地出現了緊張的情況。學過小學算術的人都知道,平均下來,竇建德用四十三個人踹唐軍一個人,就算是群毆,估計有人連腳都插不上。可是,戰爭不是群毆。李世民看了看緊張兮兮的將領們,說:「走,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李世民帶著大將,騎馬登上了汜水旁的高地,他們一起望向了竇建德大軍。武牢果然險要,登高望遠,一覽無餘。怪不得兵家列武牢關為八鎮之首要軍事重地,如扼守喉嚨,疾走衝鋒,勢不可擋!

竇建德也覺察出來了。

李世民兵馬缺糧,能撐到現在,估計坐騎都該煮湯喝了。竇建德把大軍行至汜水淺水灘就停了下來,對面就是李世民的部隊。李世民究竟有多少人,誰也沒辦法弄清。為了探探李世民的虛實,竇建德派三百騎兵涉水過河,在距離唐軍五百多米的地方停下了。竇建德是個很理想主義的人,他這個舉動,其實是想要和李世民單挑。

看官可能有所不知,中國古代戰爭經常出現一位大將帶著少量人馬單挑的情況。這是一種很仗義的作戰方法,正所謂:你拍一,我拍一,咱們一起做遊戲,我們都是好兄弟,誰都不能耍賴皮。竇建德派遣的這三百騎兵跑到李世民營前單挑,一名通信員騎兵縱馬向前用喊話的通信方式對李世民軍說出了竇建德的想法:請選精銳數百跟我們打!

這是一則簡潔犀利的短訊,通信員說完,一溜煙兒跑回了騎兵連,歸隊做好了戰鬥的準備。李世民看了一眼對方,突然感到竇建德的做法讓他渾身上下腦袋生疼。也罷,爺們兒來挑戰,咱不能不爺們兒!於是,李世民望了望諸將問道:「誰願意去?」卻見一員虎將,姓王名君廓的自告奮勇說:「末將願往!」

李世民頷首,王君廓便領兩百名槊騎殺向前去。

兩彪人馬殺了起來,群毆中……兩隊乍進乍退,折騰幾輪之後,竟然互無勝負。李世民的三千多人,竇建德的十五萬人,就眼巴巴地看著這五百人在中間混戰。大夏天的口乾舌燥,戰局沒有任何突破性的進展,雙方這才各自歸隊。打完最後一場百人群毆戰的時候,雙方依舊列隊對峙。這個時候,該是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同志表現自己的帥氣的時候了。他騎著他那心愛的寶馬,在群騎之前得意洋洋地晃悠,大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