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竇豪俠仗義起河北 宇文兄淫逸稱魏縣

竇建德

竇建德,573年出生,貝州漳南(今山東武城)人,從祖上八輩(也可能是九輩)算起,到他這,都是農民。雖然是農民,可竇建德小時候,家境甚好,但頂多也就是個全村前三名。竇建德從小就在這種狀態下生活,為人又豪爽,深得鄉親們的喜愛。可他再豪爽,也得跟土坷垃打交道。

在那個沒有金坷垃的時代里,一個農民,要想成功,就必須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

憑藉自己一身高超的武藝,仗義豪俠竇建德終於把他家沒人當過官的魔咒給破了——他當上了里長。里長,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村長。哪一天你在去割麥子的路上碰見竇建德,一定要記住,不要喊建德,要喊竇里長。

鄉里人對竇里長的尊重是自然而然的,因為除了豪俠之外,竇建德還是一個大善人。

竇建德少年時,鄉里有戶人需要發喪,可這家人非常窮,窮得連安葬費都出不起。這樣的家庭,只能隨便找個地兒,用草席子把死人裹起來埋掉,然後堆出個饅頭堆,易於辨認。沒有錢,死都死不起。

可巧,送葬的路過了竇建德家的地。竇建德此時正在耕地,用的自家的老黃牛。他見這家人哭得凄慘,便去打聽。聽完他們敘述,竟然將尚在耕地的牛送給了人家,還說:「這是頭好牛,你們把它賣了,買口棺材將老人家好好安葬,再置辦點產業,日後好過活!」

隋朝是國富民窮的朝代,家裡有牛,就好比現在我們在北京有房,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總之,竇建德的義舉讓那家人感動得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回到鄉里,竟然逢人便說。不料,此事竟然被大家口口相傳,竇建德的名聲愈發大了。那個時候,漳南鎮上竇豪俠是鄉親們津津樂道的口舌。

不過,竇大俠再出名,也僅僅限於一個鎮子。所以,倒霉事兒就發生在了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身上。從外鄉來了十幾個小偷,說他們是小偷實在抬舉了,應該說他們是入室搶劫犯,能偷就偷,不能偷就搶,這還不是搶劫犯么?這夥人偷著偷著,就偷到了竇建德家。

對於他們這種行為,後來當地人有且只有兩個字的評價:找死!

入室搶劫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那樣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搶劫是犯罪,是一群人堵住一個人(也有可能是兩個人)的暴烈的行動。這活兒不是一般人能幹得了的,那需要合作。十幾個人,有站崗的,有放哨的,還有入室操作的,萬一碰見硬茬,便一呼百應,提著砍刀衝進房間,對戶主一頓海扁。

成功拿錢之後,強盜一起衝出村莊,無人敢攔。

顯然,到竇建德家偷東西的這伙強盜是慣犯,他們很輕鬆地摸到了竇建德的宅院之內。既然瞄準了目標,就該像猛虎一樣撲向自己的獵物。於是,其中三人二話不說,提著刀就衝進了屋裡。其他人分工合作,有防止村民自衛隊前來突襲的,有為逃跑路線開道的。當大家帶著習慣而又閑散的心情聽完數聲慘叫之後,他們突然覺察到了事情的不對。

等在外頭的幾位仁兄明顯知道這次是碰見牛人了,再跑到門前一瞧,見三人的血噴得滿地都是,曾經火熱的身軀已經變成了三具屍體。他們再也不敢在此地久留,準備逃走。但,綹子上的規矩,不能讓一個兄弟脫離組織。三個出去,一對半回來,這才夠意思。

十幾個人沒有敢進屋說話的,他們在外頭用近乎哀求的語氣,請求竇建德將這三具屍體扔出來。竇建德藏在暗處,對強盜們說:「當然可以,你們扔條繩子過來,我幫你們繫上,你們拉出去就行了!」強盜乖乖聽命,片刻之後,竇建德讓他們開拉。一拉之下,強盜才發現,原來屍體也這麼沉重。

突然,一個黑影從房門裡沖了出來,強盜見從繩子那頭躥出來一個大活人,放下繩子就跑。不料這東西移動得太快,連身手都看不清,一陣拳腳就劈頭蓋臉打向了這幫強盜。是的,這就是竇建德。半分鐘後,十幾人中又被劈死了幾個,其他人屁滾尿流地翻牆而逃。

竇里長家多了幾具屍體,當然會引起轟動,一傳之下,聲噪綠林。

竇里長似乎對這名聲並不太在意,他不喜歡暴力,他喜歡溫良恭儉,大有聖人再世的氣魄。但是,就算竇里長這樣的好人,也曾犯過國法。這事兒要怪,實在不該怪竇建德,得怨在楊堅的頭上。隋文帝楊堅同志晚年犯了典型的老年皇帝痴呆症,他嚴刑厲法,一錢棄市。所謂的一錢棄市,就是你貪污一文錢和貪污一萬兩黃金一樣,是大罪過,要發配邊疆。

竇里長並不見得是犯的貪污罪,也有可能是打死了縣令家的瘋狗被判死刑,但總之是栽在這種一錢棄市的法文上了。於是被迫逃亡他鄉,後來楊廣即位,大赦天下,竇建德才回到了家鄉。他回到家不久,就遭遇到了一件大事:父親去世。

此時竇建德的名聲已經在鄉間鼎沸了,發喪那天,光是自發前來送葬的就有一千多人,場面十分隆重。大批大批的財禮送到了竇建德面前,最後一分不收。事情到了這裡,恐怕竇里長該改稱竇大善人了。

可惜竇建德沒等到那一天。

竇建德參軍了,隨楊廣東征高麗,是個一點名分沒有的小兵。某日,軍中舉辦選賢大會,竇里長成為最熱門人選,什麼王副官,什麼劉二代,都一邊兒去。在大家的一致舉薦下,竇建德成功地由竇小兵變成了竇二百人長,於是,他的手下由零人變成了二百人。可他並不滿意,他對楊廣不滿意。

目睹生靈塗炭,而皇帝征伐無度,他心生憐憫,義憤填膺。恰在此時,孫安祖來了。介紹一下,孫安祖也是山東人,竇建德的老鄉。此人上有老下有小,不願入伍。上頭有命令,縣官不得不執行,孫安祖不入伍是不行的,於是用刑(用的是鞭子)。

孫安祖脾氣大,你逼我我弄死你。於是,跳起來把縣令給殺了。

孫安祖逃跑了,竇建德全家(竇建德除外)當了替死鬼。到最後老孫無路可逃,還是投奔了竇建德。憑藉自己的聲威,竇建德起兵反隋,很快便建立起了自己的軍隊。現在,竇二百人長變成了竇大王,竇大王的軍隊擴充很快,幾乎整個河北都成了他的勢力。從自稱夏王那天開始,竇建德的起義軍名聲已經達到了一個制高點。

可是,有人並不怕他。

這個人,就是被李密憋了好幾個月而不得西去的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命不大好,李密死後,王世充依然佔據河南等地,他還是不敢上去招惹。於是,他找了個相對好發展的地方,準備在那裡停下來歇歇。河北魏縣,宇文化及的首選。此地位於今山東、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雖然是竇建德的轄地,但距離樂壽(天津之南)距離不短。

宇文化及油光滿面地跑到魏縣,並不是為了跟竇建德爭地盤,他沒那實力,也沒那膽量。宇文化及跑到魏縣,是為了安頓下來,好好享受。從江都一路走(應該用逃)來,數月之間,宇文化及已經走了九百里地了,跟烏龜一個速度。將士叛離、腹心全無、兵士日蹙(音:促),是史書對他此時情狀的生動描述。

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二人在魏縣,倒也明白自己的處境。是,我們殺人太多,而且都是有用的;我們搶東西太多,而且都是百姓的。各路反王能饒我,百姓不能饒我。人間自是無處逃,尚有一路可歸天。一直不肯承認現實的宇文化及現實了,他不想就這麼死,要死,也要像皇帝一樣死去!

於是,他在魏縣稱帝了。

兄弟二人每日飲酒作樂,並把蕭皇后等人叫出來作陪。某日,弟兄倆喝酒喝到痛處,吐一口酒氣,鬧了起來。宇文化及135°仰望天空,再看著弟弟宇文智及,嘟囔道:「都怨你……」宇文智及不聽則已,一聽暴怒。他指著宇文化及的鼻子道:「你再說一句!」宇文化及也怒了,滿口怨氣地指責道:「全都怨你!我當時不想當首領,你非讓我當。現在我一事無成,兵馬日少,還背負著弒君的罪名,天下沒人容得下我們。就快要被滅族啦兄弟,你說這事兒不怨你怨誰?」

宇文智及一聽,氣得直拍桌子。他氣急敗壞地罵道:「一開始你就不知道怎麼回事兒,情勢好了你作威作福,情勢不好你埋怨別人。你就知道把屎盆子往我頭上扣,你要是這樣,還不如直接砍了我,拿著你弟弟的腦袋向竇建德請功呢!」

宇文化及不再說話,只是摟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哭。哭完了,開始怨,怨完了,開始哭。兄弟二人長幼不分,整天就喝酒對罵,互相埋怨。宇文化及曾經對自己的手下感嘆道:「人固有一死,不在死之前當一把皇上,那這個人這輩子也太不值了!」隨後,他幹了一件轟動天下諸王的大事。

宇文化及用毒酒灌死了楊浩,自立帝於魏縣,國號為許,改元天壽,置百官。

這下,宇文智及再也不能直呼其名,應該改叫他陛下了。當了帝王的宇文化及並不能擺脫二的命運,有傳說道,他這種不要臉的行為驚怒了天神。就在他即位之後不久,發生了一件奇特的天文現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