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孔子周遊列國 孔子的弟子們在列國的表現

回顧春秋時期的歷史,開始是王室衰落,群雄並起,鄭莊公縱橫河雒,隱然成霸;接著齊桓公、楚成王、晉文公相繼興起,尊王攘夷,各領風騷數十年;此後晉國控制中原,楚國獨霸南方,晉楚爭霸成為主題,天下諸侯或從晉,或從楚,或搖擺不定,雖然戰爭不斷,卻保持了長期相對的穩定;再後來晉國衰敗,楚國失勢,齊國短暫復興,吳國曇花一現,越國異軍突起,天下的秩序再度被打亂,似乎周而復始,又回到了當初的混沌狀態。

公元前488年春天,齊景公去世一年之後,宋國入侵鄭國,理由是鄭國背叛了晉國。這個借口很牽強,要知道,當年齊景公與晉國爭霸,宋國和鄭國都投入了齊國的陣營,宋國憑什麼懲罰鄭國呢?很顯然,宋國並不是想討好晉國,而是想趁亂而起,獨樹一幟。

同年秋天,宋國又入侵了曹國。

曹國遭到入侵,完全是自找的。曹伯姬陽愛打鳥,有個叫做公孫強的鄉下貴族投其所好,打到一隻白雁獻給他,而且跟他說打鳥的技巧,講得頭頭是道。姬陽一高興,就封公孫強做了司城。公孫強大約是腦子進了水,當上司城後,成天給姬陽獻計獻策,鼓勵他當中原的霸主!姬陽竟然也信了,於是不再去晉國朝覲,也不買周圍各國的賬。宋景公抓住這個借口,派兵入侵曹國,討其不敬之罪。

同年冬天,鄭國為了救援曹國,派兵入侵宋國。這一牽制戰略很有效,宋景公不得不回師保衛商丘。公孫強看到宋軍撤走,一下子犯了賤,不但不暗自慶幸,反而命令士兵們在城牆上肆意辱罵。宋景公大怒,命令部隊回頭猛攻,很快將城池攻破,俘虜了姬陽和公孫強,曹國就此滅亡。

公元前486年春天,鄭國派兵進攻宋國的雍丘(今河南省杞縣境內),宋國派兵反擊,全殲鄭軍,俘虜鄭將郟張和鄭羅,並乘勝追擊,攻入鄭國境內。

宋國的動作終於引起了晉國的警惕。同年秋天,趙鞅準備出兵救援鄭國,命陽虎算卦,得到的結果是不吉,於是作罷。

宋景公的膽子越來越大,於公元前485年派兵入侵鄭國。公元前483年冬天又派大夫向巢伐鄭,鄭國當國罕達率軍反擊,將向巢包圍在岩地(今河南省境內)。

公元前482年春天,宋國派桓魋(也就是當年砍樹恐嚇孔丘的那位仁兄)增援向巢,結果還沒交戰,罕達只傳了一道命令——「生擒桓魋者有賞」,桓魋便逃跑了,向巢部也被鄭軍全殲。

前面說過,桓魋很受宋景公寵愛。然而寵愛到了一定程度,便容易由愛生恨。當宋景公雄心勃勃想稱霸中原的時候,桓魋的膽小表現使得他大為光火。更讓他惱火的是,桓魋回國後,絲毫不覺得愧疚,連宋景公的批評都不能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宋景公下定決心要除掉桓魋。

公元前481年夏天,宋景公安排了一個飯局,要他的母親也就是宋國的太后請桓魋吃飯,打算在席間埋伏刀斧手,擲杯為號,將桓魋剁成肉醬。這事兒不知道怎麼走漏了風聲,桓魋知道了,決定反客為主,請宋景公到家裡來作客。宋景公也不是傻瓜,召見司馬皇野說:「桓魋從小是我一手帶大的,現在他卻反過來要害我,請您一定要救我。」皇野說:「沒問題,不過這件事必須得左師幫忙,請您先把他找過來。」

左師即向巢,乃是桓魋的親哥哥。向巢有個習慣,每到吃飯之前,都要敲鐘。宋景公在公宮聽到鐘聲,對皇野說:「老先生要吃飯了,您先等等,別打擾他。」過了半個時辰,又聽見向巢家裡傳來音樂,宋景公說:「他吃完了,您可以去了。」皇野於是驅車來到向巢家,說:「今日跡人(掌管山林的官吏)來報,在逢澤(今河南省商丘境內)發現野鹿的蹤跡。國君想邀請左師一同去打獵,但又怕左師沒時間,因此派我私下來拜訪,問問您意下如何。如果您願意去的話,那就要快點,因為國君準備出發了,請您坐我的車同去。」

向巢受寵若驚,欣然同往。宋景公見到向巢,將桓魋要謀反的事告訴他,向巢一聽,立刻跪伏在地上,不肯起來。皇野說:「您別緊張,國君請您來商議這件事,就是因為信任您。在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請您一定要認清形勢,站在正義的一方。」宋景公也說:「寡人知道左師必定很為難,但是上有皇天,下有列祖列宗,寡人是不得已才要對付桓魋的。」向巢這才用顫抖的聲音說:「桓魋不從君命,為禍宋國,我豈敢不唯君命是從?」皇野就等這一句了,馬上說:「那就請您留在宮中保衛國君,將您的兵符交給我,由我來處理剩下的事。」

所謂兵符,就是調兵的憑證。向巢官居左師,並不掌握軍權,因此這個兵符是用來調動向氏族兵的。皇野拿著兵符來到向府,命令向巢的家臣集合隊伍,準備進攻桓魋。向巢的老家臣都不同意,但是年輕的家臣都說:「我們聽從國君的命令。」最後年輕人佔了上風,於是發放武器盔甲裝備族兵,向桓魋府上進發。

桓魋的弟弟子頎得到消息,趕緊通知桓魋。桓魋馬上命令集結隊伍,想直接進攻公宮,打宋景公一個措手不及。他的另一個弟弟子車勸道:「您不能事君,反而討伐他,國人不會同意的,別自尋死路了。」桓魋於是逃到曹地(即原來的曹國)。

同年六月,宋景公派向巢進攻曹地。向巢久攻不克,擔心宋景公懷疑,逃奔魯國。後來曹地百姓起來反抗,桓魋逃奔衛國。據說宋景公曾經派人挽留向巢,向巢說:「下臣罪大惡極,滅族都不為過。如果您看到祖宗的份上,使向氏不絕於祀,下臣就十分感謝。至於下臣本人,則不用再考慮了。」

值得一提的是,桓魋還有一個弟弟,叫司馬牛。史上一般認為,司馬牛也是孔丘的學生。桓魋事敗後,趙國和齊國都召他去做官,但是他最終還是逃到了魯國,並且後來就死在了魯國。據《論語》記載,司馬牛曾經哀嘆:「人人都有兄弟,就我沒有。」他的師兄卜商回答了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公元前481年,齊國也發生了大事,而且事情也與孔門弟子有牽連。

前面說過,齊簡公在魯國的時候,叫做公孫壬。他的父親齊悼公當時叫做公子陽生。公元前489年陽生應召回齊國,將公孫壬託付給孔丘的學生宰予照顧。因為這層關係,宰予成為了公孫壬最信任的人。等到齊簡公即位,宰予便被委以重任,當上了臨淄市長,成為了齊國政壇的風雲人物。

宰予長於雄辯。儒家講究孝道,父母去世後,要守三年之孝,不吃肉,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不工作,不過性生活。宰予對此表示質疑:「君子三年不行周公之禮,這禮不是崩了么?三年不作樂,這樂不是壞了么?舊谷吃完了,新谷上市,另起爐灶,也沒什麼不可以吧!」孔丘聽了,問道:「那你覺得心安嗎?」宰予說:「安啊!」孔丘說:「你心安就行了。君子守孝期間,吃到肉也不知肉味,聽到音樂也樂不起來,所以乾脆不要那些玩意兒,沒其他意思。」轉頭孔丘便對人說:「宰予這傢伙為人不仁,孩子出生之後,前三年都是在父母的懷抱中度過的。守孝三年,乃是天下通行的法則。」

由此可知,宰予並不受孔丘賞識,再加上有白天睡覺的惡習,更是讓孔丘惱火,曾經罵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當宰予一本正經地問起上古時期三皇五帝的品德,孔丘便不屑地說:「你不是該知道這樣知識的人。」

話雖如此,宰予畢竟列於孔丘的門牆之內,名聲在外。當時陳乞已經去世,其字陳恆(又稱陳常或田常)繼承家業。陳恆對宰予這位國君跟前的紅人十分忌憚,常常有事沒事跑到朝中去,名為探訪,實為監視。大夫諸御鞅看到這種情況,常對齊簡公說:「陳恆和宰予二人不可並存,您要不依賴陳恆,要不依賴宰予,別搖擺不定。」齊簡公不聽。

有一天晚上,宰予前往宮中辦事,路上遇見陳逆殺人,便將他逮捕,帶入宮中。陳逆也是陳氏族人,而且是陳恆的親信。他被逮捕後,陳恆很緊張,想方設法派人潛入宮中,放倒了看守,將陳逆救了出來。

這件事後,陳恆和宰予的矛盾日益突出。陳恆有個族叔,名叫陳豹,在陳氏家族中鬱郁不得志,託人找到宰予,要求投入其門下。宰予和他見面,聊了些政治問題,陳豹投其所好,盡揀宰予愛聽的說,很快獲得了信任。有一天,宰予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陳豹說:「我把陳氏族人都趕出去,讓你成為陳氏宗主,如何?」陳豹回答說:「我又不是陳氏嫡系,不敢有此奢望。再說,陳家人不聽您的話的,就那麼幾個,何必將他們都趕跑呢?」

陳豹出來後,馬上跑去告訴陳恆。陳恆召集族人開會研究對策,陳逆說:「宰予有國君支持,如果您不先動手,恐怕鬥不過他。」

陳恆說:「那你有什麼建議?」

陳逆說:「我有從宮中逃跑的經驗,願意帶幾個人重回宮中潛伏,做您的內應。」

陳恆答應了。五月十三日,陳恆兄弟四人,共乘一輛馬車去上朝。宰予在朝堂外的聽政所辦公,聽到聲音便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