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齊國中興 晏子的故事:自古矮子有智慧

齊國不是宋國,因為齊國有個齊景公,還有個晏矮子。

《左傳》記載,公元前516年冬天,一顆不知名的彗星划過齊國的夜空。齊景公有點緊張,想舉行禳祭來消災解難。

晏嬰安慰他說:「天上的彗星,是用來掃除人間的污穢的,不可能為誰而改變。您的品行如果有污穢,祈禱是沒有用的,至多求得一點心理安慰;您的品行如果沒有污穢,那就更不用祈禱了,純屬浪費。下臣平時說話刻薄,也沒少批評您,但是今天要說一句表揚您的話——這麼多年來,您的所作所為,沒有違反原則。齊國在您的領導下,越來越強大,四方諸侯都等著來朝覲您,哪裡用得著擔心什麼彗星?」

齊景公很受用,打消了舉行禳祭的念頭,拉著晏嬰坐在自己的席子上說話。說著說著,齊景公長嘆了一聲,道:「多漂亮的宮室啊!誰將成為它的主人呢?」

晏嬰吃了一驚:「您這話是什麼意思?」

齊景公拍了拍晏嬰的肩膀:「你別裝傻,寡人的意思你很清楚,寡人百年之後,誰會成為齊國的主人?」

晏嬰不敢回答。

齊景公笑了,說:「我倒是以為,天下之大,唯有德者居之,你就大膽說吧!誰,將成為齊國的主人?」

晏嬰看著齊景公。君臣相處幾十年了,他第一次打心底對這位國君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人貴在有自知之明,貴在樂天知命,貴在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貴在知道大好江山不是你一家獨有而是有德者居之。他向齊景公作了一個揖,一本正經地回答道:「那我就直說了,所謂有德之人,也許是陳氏吧?陳氏雖無大德,但是樂善好施,他們向領地上的農民收租,故意用小的量器;借給人們糧食,則用大的量器。老百姓得到了好處,自然歸順於他們。詩上說,『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陳氏的施捨,就是老百姓的歌舞啊!他的後代只要不是太懶惰,沒有什麼天災人禍導致他家突然滅亡,齊國遲早是他家的。」

齊景公愣了半晌。陳氏的野心,他是看在眼裡的。公元前532年欒、高之亂,陳、鮑二氏瓜分了欒、高二氏的家產,後經晏嬰勸說,陳無宇又將分到的田地全部上交給公室,自己請求告老還鄉,回到莒地去頤養天年。齊景公得了陳無宇慷慨捐獻的田產,實力大增,站在這個角度而言,他是很感激陳無宇的。但是他同時也留意到,陳無宇回到莒地,並非真的是當起了寓公,而是繼續暗中拉攏人心。此前齊國曆年內亂中,流亡到各國的公子、公孫有十餘人之多。陳無宇派人將他們一一召回,贈予地產、財物、房舍、用具乃至僕從的衣物。這些流亡者們在國外的時候微不足道,回到國內則是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勢力。在他們的極力鼓吹下,陳無宇的個人威信越來越高,隱然成為了齊國的在野黨領袖。

「那依你之見,寡人該如何對待他?」齊景公問。

晏嬰說:「很簡單,以禮相待就可以了。自古以來,做國君的,只要把握好禮的原則,士、農、工、商便會各守其職,官吏和大夫也不敢輕慢,陳家無論怎麼施捨,也難以動搖國家的基礎。」

齊景公說:「真那麼簡單?」

晏嬰說:「就那麼簡單。以禮定國,做到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則國家能夠長治久安,與天地齊壽,與日月同輝。」

齊景公很高興地說:「今天我才知道禮的精髓啊!」

晏子的思想,簡單地說,就是孔子說的那八個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歷史上甚至有一種說法,孔子那八個字,其實就是晏嬰說的。

關於晏嬰和齊景公,史上有很多故事流傳至今。

有一個大雪紛飛的冬日,齊景公披著裘皮大衣在宮室里喝著小酒,正好晏嬰前來覲見,齊景公很高興地說:「怪了,這雪下了三天三夜,寡人竟然一點也不覺得冷。」

晏嬰毫不客氣地說:「您穿著裘皮大衣,喝著暖酒,自然不冷。我聽說,古代的賢君,自己吃飽了會想到老百姓還飢餓,自己暖和了會想到老百姓還穿不暖,自己安逸了會想到老百姓還在辛苦地勞作,您卻只知道自己暖和!」

齊景公很慚愧:「您說得對,寡人受教了!」馬上下令,不論戶籍,不問姓名,凡是有需要的人群,一律由國家進行救助。

還有一次,齊景公一匹心愛的馬突然死了。齊景公震怒,下令把養馬的人抓來處以車裂之刑。當時晏子在場,便對齊景公說:「殺人呢,也得有個講究。請問當年堯、舜為了一匹馬肢解人的時候,是從身體的什麼部分開始?」

齊景公臉一紅,說:「那就不車裂,砍頭算了。」

晏嬰說:「砍頭好啊!比車裂好。但是這個人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請讓下臣說說他的罪狀,讓他死個明白,您說好嗎?」

「好啊!」

晏嬰於是對著馬夫說開了:「你知道嗎?你犯了三條死罪——為國君養馬你卻把馬養死,這是其一;偏偏這馬又是國君最喜愛的,這是其二;因為你的過失而使國君殺人,百姓聽說之後一定有意見,認為國君重馬輕人,諸侯聽說之後一定輕視我國,這是其三。你知罪嗎?」

齊景公聽了趕緊說:「快把他放了吧!放了吧!你這是繞著彎子在罵我呢!」

諸如此類的故事,《晏子春秋》中多有記載,本書不一一複述,但是有一件事不得不提。

齊景公頗有其兄齊莊公之風,崇尚武功,好養猛士。當時齊國有三名高手,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公孫捷,一個叫古冶子,個個身懷絕技,勇猛絕倫,都被網羅到齊景公宮中,號稱「齊國三傑」。俗話說養虎為患,齊景公剛剛把三傑網羅到身邊,感覺還很不錯,帶出去有面子,放家裡有安全感,但是久而久之,問題就來了。這三位本是江湖人士,性情桀驁,率性而為,對於宮中的種種規矩,高興的時候就聽,不高興的時候拋在一邊,誰要是敢勸一句,立馬翻臉不認人。要知道,他們發起脾氣來,那可不是一般的大,拆掉一兩座房子,那是輕而易舉的事,連齊景公也拿他們沒辦法。

晏嬰對齊景公說:「這三個人上無君臣之義,下無尊卑之分,放在國內只會惹事生非,放到戰場上也不過是匹夫之勇,還留著他們幹啥?除掉算了!」

齊景公無奈地說:「寡人現在也很後悔啊,可怎麼除啊?他們三個人加起來,就是一支軍隊也對付不了。弄不好的話,只怕惹火燒身。」

晏嬰說:「些許小事,就交給下臣去辦吧。」

某一天,魯昭公訪問齊國,齊景公設宴款待,魯國的叔孫婼和齊國的晏嬰作陪。三傑佩劍立於堂下,威風凜凜。

酒過三巡,晏嬰命人端上來六個桃子,獻給兩位國君和叔孫婼吃,當然,他自己也吃了一個。至於剩下的兩個桃子,他提出,就賞給堂下的三傑,「誰的功勞大,桃子就給誰」。

這明顯是一個存心不良的建議,三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傢伙卻摩拳擦掌,要在兩位國君面前爭個你高我低。

公孫捷首先放炮:「有一次大王出獵,突然從林中跳出一頭猛虎,撲向國君。我趕緊衝上去,擋在國君前面,與虎搏鬥,將虎打死。這樣的功勞,能不能吃個桃呢?」

「他真將那老虎打死了?」晏嬰不相信似地看著齊景公。齊景公點頭,表示承認有那麼回事。

「太了不起了,這桃子該你吃。」晏嬰說著,親手將一個桃子交給公孫捷。

古冶子在一旁看了,很不服氣地說:「打死老虎有什麼了不起!當年國君前往晉國,經過黃河的時候,有一隻大黿(yuán)興風作浪,一口吞下國君的一匹乘馬。是我跳進河中,捨命殺死了大黿,國君才得以安全渡河。這樣的功勞,該不該吃個桃子?」

齊景公趕緊說:「當時形勢萬分兇險,若非此人斬黿除怪,寡人性命堪憂。」

「英雄啊!」晏嬰忙把剩下的一個桃子送給了古冶子。

田開疆眼睜睜看桃子分完了,氣急敗壞地叫道:「打虎、殺黿有什麼了不起!我奉命討伐徐國,俘虜徐兵五千餘人,嚇得徐國國君俯首稱臣,連郯國和莒國也望風而降。如此大功,反而吃不到桃子,在兩位國君面前受到這樣的羞辱,我還有什麼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說著拔出寶劍,寒光一閃,竟然自刎了。

公孫捷一看,臉漲得通紅,也拔出劍來,道:「我的功勞確實不如田將軍,我吃到了桃子,田將軍卻吃不到,我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說罷將劍鋒往脖子上一抹,血濺三尺。

古冶子大哭道:「我們三人結為兄弟,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他倆都死了,我還苟活著幹什麼?」說完,也拔劍自刎了。

這就是史上著名的「二桃殺三士」。

據說,三傑死後,共葬一處。到了東漢末年,諸葛亮曾經到此一游,寫了一首《梁甫吟》:

平心而論,詩寫得不怎麼樣。

再後來,清人趙執信也就此事寫了一首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