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齊國中興 傷不起的晉國內耗

公元前528年,晉國發生了一樁土地糾紛案:大夫邢侯和雍子爭奪鄐(chù)地(地名,今河南省境內)的田產,打起了官司。

邢侯是楚國降臣申公巫臣的兒子,雍子也是楚國人,多年前因遭人陷害而逃到晉國。審判長士景伯當時正在楚國出差,兩個楚國人的官司便交由叔向的弟弟羊舌鮒代理審判。

叔向兄弟五人,羊舌鮒是老幺。兄弟二人的品性迥然不同:叔向聰明睿智,敬業愛國,在歷史上有「古之遺直」之稱,與「古之遺愛」子產齊名;羊舌鮒則聲名狼藉,被世人稱為老饕。

老饕自然不會放過這樣一個撈錢的好機會。

案子還沒審,當事人雍子就給羊舌鮒送來一筆茶水費,羊舌鮒欣然收下。

邢侯則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找到中軍元帥韓起。韓起有沒有收錢我們不知道,但是知道他給羊舌鮒遞了一張條子,上面明確指示,要他判邢侯勝訴。

按常理說,中軍元帥發了話,這個案子勝負已決,就算告到晉侯那裡,也是邢侯獲勝。但是羊舌鮒顯然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人,只要有利可圖,就算得罪韓起他也敢幹。

他將雍子找過來,說:「事情不好辦,有很厲害的人替邢侯撐腰,具體是誰我就不說了,反正很厲害。」

雍子說:「那按您的意思是,這官司打不贏了?」

「倒也不是。只是,確實很難。」羊舌鮒不停地搓著手,在屋子裡走來走去,時不時瞟雍子一眼,欲言又止。

雍子很乾脆地說:「我知道事情不好辦,但我相信審判長的智慧,沒有辦不到的事。這樣吧,我有一個女兒,年方二八,長得如花似玉,是我們老兩口的心頭肉,一直捨不得許人。如果審判長不嫌棄,我回去就和老太婆商量,將女兒嫁給您當個側室,而且不用您下聘禮,我們家倒貼一筆嫁妝,如何?」

羊舌鮒說:「這恐怕不太好吧?」

雍子說:「有什麼不好?羊舌家是晉國的名門,我這個楚國人能夠將女兒嫁到羊舌家,感到非常榮幸。我說審判長,啊,不……姑爺,您就別推辭了。」

羊舌鮒說:「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到了斷案那天,羊舌鮒大筆一揮,果然判邢侯敗訴!

邢侯本來以為自己勝券在握,一聽這個結果,立馬控制不住情緒,做了一件很不理智的事。他從腰間拔出佩劍,一個箭步衝到羊舌鮒面前,將羊舌鮒刺了個透心涼。雍子見勢不妙,撈起下裳想跑,邢侯追上去又是一劍,將雍子也殺死了。

土地糾紛升級為人命案,震驚了晉國朝野,韓起不得不親自審理此案,出於對叔向的尊重,他事先徵詢叔向的意見。

叔向的回答很明確:「三個當事人都有罪。殺人兇手應當處死,和那兩個被殺的一起曝屍示眾,以儆效尤。」

韓起沒想到叔向會這樣說。羊舌鮒是叔向的胞弟,曝屍示眾的話,羊舌家的面子何在?

叔向平靜地說:「雍子賄賂法官,羊舌鮒貪贓枉法,邢侯公然行兇,都是犯罪。他們一個行賄當局巧取豪奪,這叫做昏;一個貪圖賄賂而敗壞法紀,這叫做墨;一個行兇殺人而毫無顧忌,這叫做賊。《夏書》上說,昏、墨、賊者,都應當處死。這是自古就有的刑罰,請您照祖先的規矩來辦吧!」

韓起最終按照叔向的意思,殺了邢侯,將三個人的屍首都掛在城門口示眾。

孔夫子對這件事的評價很高,說:「叔向這個人無論治理國事還是處理案件,都不偏袒自己的親屬,可謂正直!」

其實,叔向與邢侯也不是一般關係。叔向的老婆,是申公巫臣的女兒,也就是邢侯的姐姐。

據《左傳》記載,叔向娶申公巫臣的女兒,遭到過母親叔姬的反對。叔姬認為,申公巫臣的老婆夏姬不是個好東西,「嫁了三個老公,害死了一個國君(陳靈公)、一個兒子(夏征舒)、兩個卿(孔寧和儀行父),還導致陳國滅亡。」這樣的女人生出來的女兒,能是好貨?

叔向是個孝子,特別聽母親的話,當時就決定不娶了。但當時的國君晉平公是個多管閑事的人,聽說這件事,說:「男才女貌,門當戶對,有什麼不好?」親自作主,非要叔向把這門親事給辦了。

叔向和這個女人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食我,字伯石。叔向去世後,食我繼承家業,成為羊舌氏的族長。

公元前514年,晉國發生了一樁風流事兒。大夫祁盈的家臣祁勝和鄔藏「通室」,也就是交換夫妻(真夠新潮的!)。祁盈發現之後,要將這兩個人抓起來治罪。祁勝趕快賄賂下軍副帥荀躒,請他出面為自己說話。

當時晉國的風氣,和現在大概也差不多。荀躒收了禮,便對晉昭公說:「祁盈也沒向您報告一聲,就抓了人,這是不對的。」

晉昭公哪裡有什麼主見?政事早由六卿把持,他連傀儡都算不上,頂多算是個影子。荀躒說祁盈做得不對,那他就是做得不對。晉昭公馬上傳旨:將祁盈抓起來問罪!

祁盈的家臣們得到消息,群情激憤,紛紛勸祁盈:「反正是一死,不如殺了那兩個淫賊,至少圖個痛快!」這是什麼搞法!本來事情還沒到最糟糕的地步,將那兩個淫賊一殺,那不是公然和國君對著幹嗎?

祁盈卻聽從家臣的意見,殺了祁勝和鄔藏。也許在他看來,處置家臣是自己的家務事,即便是國君也無權插手。但是他沒想到,荀躒想要的就是這樣一個借口。

同年六月,晉國六卿開會討論祁家的問題,一致決定判處祁盈死刑,沒收祁家的一切資產,充公入庫。不僅如此,羊舌食我素來與祁盈交好,「祁盈之黨也」,同樣判處死刑,財產充公!這樣的判決,用現在流行的話說,不如去搶好了。

據說,羊舌食我出生的時候,叔姬前往探視,還沒到產房,聽到食我的哭聲,便走回去了,說:「這是豺狼的聲音,這孩子狼子野心,羊舌氏怕是要斷送在他手裡了!」食我怎麼狼子野心,史料沒有記載,倒是記載了六卿如何赤裸裸地掠奪別人的家業,瓜分晉國的財產。

祁氏和羊舌氏的家業有多大?

這一年秋天,執政多年的韓起去世了,接替他的是魏舒,瓜分祁、羊舌兩氏土地的工作自然落到了魏舒頭上。

魏舒將祁氏的土地分為七個縣,羊舌氏的土地分為三個縣,分別任命司馬彌牟、賈辛、司馬督、魏戊、智徐吾、韓固、孟丙、樂霄、趙朝、僚安為縣大夫。如此安排的理由:賈辛、司馬督曾為王室服務,立下大功;智徐吾、趙朝、韓固、魏戊乃卿之庶子,能守其業,所以給予嘉獎;其餘四人,是眾人推薦的賢才,受封之前都沒見過魏舒。

有一種觀點認為,魏舒沒有將土地分給六卿,而是直接委任縣大夫管理,是晉國由封建采邑制向郡縣制改革的一次嘗試,旨在增強國家的力量。我覺得,這頂帽子扣得太大了。嚴格地說,這是一次表面公正,實際上具有政治目的的分配。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晉國六卿的情況。

魏舒:魏氏,其先祖畢萬,在晉獻公年代嶄露頭角,獲封魏地。其後有魏犨,以勇力聞名於世。魏犨之孫魏絳在晉悼公、晉平公年間多有建樹。魏舒即魏絳之子。

趙鞅:趙氏,其先祖趙夙,是晉獻公年代名臣。其後趙衰輔佐晉文公稱霸天下,趙盾在晉靈公年代權傾一時,趙武在晉平公年代成為中軍元帥,主持弭兵會盟。趙鞅乃趙武之孫。

韓不信:韓氏,其先祖韓簡,曾經服務於晉惠公,在韓原之戰中出力甚多。晉靈公年間,韓厥受到趙盾提拔,仕途一路走高,直至當上中軍元帥。韓厥之子韓起也是名噪一時的風雲人物,繼趙武之後成中軍元帥。韓起生韓須,韓須早死,韓不信繼承韓氏家業。趙、韓兩家世代相互提攜,結成了牢固的政治同盟。

荀寅:荀氏,其先祖荀林父擔任過晉文公的「御戎」(車夫),後來逐漸成長為晉軍的重要將領。公元前632年,晉國擴軍,在三軍的基礎上增加「三行」,荀林父被任命為中行主將,從此荀林父一族又以「中行」為氏。荀林父官至中軍元帥,其後荀庚擔任過上軍元帥,荀偃擔任過中軍元帥,荀吳擔任過中軍副帥。荀寅即荀吳的兒子。

士鞅:士氏,因其先祖獲封於范,又稱為范氏。自晉文公年代開始,士氏家族人才輩出。士會五朝老臣,德高望重,享有崇高的聲譽;士燮、士匄也多有出色表現。士鞅即士匄之子。從歷史上看,士氏家族自士匄開始,門風有所下降。特別是士鞅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就有些心術不正,喜歡煽風點火(公元前559年的欒盈之亂,就有他的一份功勞)。當上卿之後,又以貪財好貨而聞名於諸侯,而且結黨營私,跟荀寅打得火熱。

荀躒:荀氏,其先祖荀首,是荀林父的親弟弟,因戰功被封於智地(地名,今山西省境內),所以又稱為智氏。其後荀罃曾任下軍副帥、上軍元帥和中軍元帥,荀盈曾任下軍副帥。荀盈去世後,晉平公想趁機削弱智氏,打算安排自己的親信接替荀盈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