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暗潮洶湧的四十年和平 日薄西山的晉國霸業

公元前544年夏天,中原的饑荒尚未結束,晉國的荀盈、齊國的高止、魯國的仲孫羯、宋國的華定、衛國的世叔儀、鄭國的子大叔、公孫段以及曹、莒、滕、薛、小邾等十一國大夫各自帶著工匠來到今天山東省安丘縣境內,為杞國修築城牆。

杞國姒姓,據說是大禹的後裔,因為長期與東夷地區的少數民族混居,沾染了東夷的風俗,漸漸為中原諸國所排斥。從歷史的記錄來看,魯國人就很瞧不起杞國人,如公元前633年春天,杞桓公來到曲阜朝覲魯僖公,不自覺地使用了夷人的禮儀,魯僖公當場發作,沒有搭理杞桓公。而魯國的史書《春秋》記載這件事,也主動將杞桓公的爵位下降了一級,稱之為「杞子」,以示對其使用夷人禮儀的懲罰。

十一國大夫為杞國修城,當然不是為了學雷鋒。《左傳》解釋得很明白:「晉平公,杞出也。」也就是說,當時的霸主晉平公的母親是杞國的公主。因為這一層關係,晉平公想對自己的外公家好一點,便派荀盈召集各國大夫為杞國修城。各國大夫湊到一起了,就難免發點牢騷。衛國的世叔儀見了鄭國的子大叔就抱怨:「為了外公家修城而動員諸侯,這也太過分了!」子大叔苦笑:「這又有什麼辦法呢?晉侯不擔心周朝親戚的困窘,反而費力去保護夏朝的遺老遺少,他遲早會拋棄姬姓諸國,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我聽說,置同姓於不顧而親近異姓,這叫做離德。他連姬姓親戚都拋棄了,還會有誰來歸附晉國呢?」

牢騷歸牢騷,工作還是得做。在十一國諸侯的努力下,杞國的城牆很快就修好了。晉平公很高興,派士鞅專程前往魯國表示感謝,但同時又派司馬女齊跟著去魯國交涉,要求魯國歸還原來侵佔的杞國土地。可以想像,女齊的差使很不好辦,魯國人象徵性地歸還了部分土地,就將女齊打發回去了。

晉平公的母親很不滿意,對晉平公說:「女齊這傢伙辦事不力,先君如果泉下有知,必定不會認同他這種做法!」

晉平公將這事告訴了女齊。女齊說:「她要是這麼說,我就徹底無語了!虞、虢、焦、滑、霍、楊、韓、魏這些小國家,都是姬姓,跟我們晉國是同宗,我們尚且吞併了它們,晉國才得以強大。大國如果不侵略小國,還能在哪裡取得土地?自晉武公、晉獻公以來,晉國吞併的國家多了去了,難道我們還要向誰去歸還它們的土地嗎?杞國是夏朝的後裔,風俗也接近東夷;而魯國是周公的後代,長期以來跟晉國和睦。要我說,就算把杞國封給魯國也沒什麼不可以!魯國對於晉國,貢品從不缺乏,珍品按時送到,公卿大夫接踵前來朝覲,史官從來沒有中斷過記載,國庫沒有一個月不收到魯國的貢品。人家做得夠意思了,何必損害魯國的利益來增肥杞國?假如先君泉下有知,寧可派夫人去辦這差使,哪裡用得著老臣我啊!」

古代婦女足不出戶,更不會去辦外交。女齊最後這句話的意思,先君想必也不會贊同夫人的做法。

同年六月,杞文公來到曲阜答謝魯襄公。《春秋》記載:「杞子來盟。」這也是魯國人慣用的精神勝利法:人家明明是伯爵,故意要寫成子爵,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公元前543年二月,晉平公的母親在新田接見了為杞國築城的民工,並招待他們吃飯。堂堂國母屈尊接見下人,自然不是為了親民,而是為了繼續給娘家杞國抬身價。在這次與民同樂的宴會上,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有一個參與築城的絳縣老頭,頭髮鬍子全白了。按照周朝的傳統,城市居民年過六十,農村居民年過六十五,就不用再承擔服徭役的義務。這個老頭看起來實在是太老了,有人懷疑他已經是超期服役,便問他的年齡。老頭回答:「下臣是小人,不知道怎麼記錄年齡。只記得我出生的時候,是正月初一甲子日,到現在已經過了四百四十五個甲子日了,最後一個甲子日到今天正好二十天。」

在場的官吏掰著手指頭算了老半天,也算不出老頭究竟多少歲。在那個年代,數學是一門相當高深的學問,對一般人來說,加減乘除恐怕比相對論還難。官吏們沒辦法,只好跑到宮裡去請教。晉平公的樂師、瞎子師曠沉默了片刻,說:「這是魯國的叔仲惠伯在承筐會見我國的郤缺的那一年。這一年,狄人攻打魯國,叔孫得臣在咸地大敗鄋瞞軍,俘虜並殺死了狄人部落的酋長僑如,並且用僑如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這樣算來,老人家已經有七十三歲了。」

趙武問起老頭縣裡的大夫是誰,原來就是他自己的家臣。他趕快命人把老頭請過來,向老頭道歉說:「趙武不才,擔任了國家的重要職務,由於晉國多有憂患,沒有儘早發現您,讓您辛苦勞作得太久了,這是我的罪過。」言畢恭恭敬敬地朝老頭下拜,說:「因為本人無能而造成失誤,謹此向您表示歉意!」打聽到老頭沒有兒子,便提出要老頭出來當官。

老頭也被自己的年齡嚇了一跳,他心裡想,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把年紀了還做什麼官呢?於是向趙武叩頭致謝,說自己年齡太大了,官就不做了。趙武也不強求,賞給了老頭一些土地,當場任命他當了絳縣的「縣師」,專門負責辦理免除徭役的事務,而且撤去了徵發老頭服役的地方官吏的職務。

當時魯國的使者正好在新田,目睹了這件事,回國便告訴了諸位卿大夫。

因為修築杞城和歸還杞國土地兩件事,魯國人已經對晉國產生了強烈的不滿。聽完使者的彙報之後,季孫宿感嘆:「晉國還是未可輕視啊!有趙武主持國政,有士匄擔任輔佐,有史趙、師曠可以諮詢,有叔向、女齊做國君的顧問。他們朝中的能人和君子有不少,哪裡能夠輕視,還是盡心儘力侍奉他們吧!」

同年五月,宋國的首都商丘發生了一場大火,大廟和公宮都被焚毀。對於本來就遭受了饑荒的宋國來說,這場大火無疑是火上澆油,雪上加霜。

說起來這場大火是有預兆的。火災發生前幾天,宋國的宗廟中突然傳出幾聲怪叫:「嘻嘻,出出。」衛兵們將宗廟搜遍,卻沒有發現任何人。既而亳社(宋國的社稷之廟)里傳出鳥的怪叫,仔細聽起來,好像也是「嘻嘻」。到了五月初五日,火災便發生了。

火災中喪生的最尊貴人物是宋共公的夫人伯姬。這位來自魯國的公主於公元前582年嫁到宋國,六年之後守寡,至此已有三十四年。火災發生的時候,伯姬完全有機會逃生,但是為了等待自己的保姆,她堅持呆在房間里,結果被活活燒死。

所謂保姆,不是洗衣做飯的僕人,而是幫助貴族婦女「正其行,衛其身」的嬤嬤。關於這件事,《穀梁傳》《公羊傳》和《左傳》的說法大同小異——伯姬的房間失火,左右都勸她趕快逃生,伯姬說:「婦人的規矩,保姆不在,晚上不得外出!」命人傳保姆過來。保姆還沒到,大火燒垮了房屋,伯姬死於非命。好一個古板固執的婦人!

《左傳》評論這件事,以一種調侃的語氣寫道:「伯姬奉行的是大閨女而不是婦人的守則。大閨女應該等待保姆,婦人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便宜行事嘛!」

然而《穀梁傳》《公羊傳》以及《列女傳》對伯姬的評價甚高,將她當成了捨生取義的代表,大有「燒死事小,失節事大」之意。這也真是滑稽。想想看,伯姬守寡都守了三十四年,至少已經是五六十歲的老太太,難道還要像個小姑娘那樣,不帶保姆就不能出門?

宋國的火災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同年十月,晉的趙武、齊國的公孫蠆、魯國的叔孫豹、宋國的向戌、衛國的北宮佗、鄭國的罕虎以及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國大夫在澶淵開會,商量幫助宋國災後重建的有關事宜。在趙武的號召下,大家紛紛表示願為宋國的火災買單,給宋國捐贈錢財。這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在《春秋》記載中,上述人物都沒有留下名字,僅僅以「晉人、齊人、宋人……」代替。《左傳》對此解釋,他們確實開了會,而且會議開得很熱烈,也很成功,該說的話都說了,該表的態也表了,只不過回去之後,沒有一個國家給宋國捐過一個銅板,所以不寫他們的名字,以示不屑。

澶淵之會虎頭蛇尾,說明晉國的影響力在下降。弭兵會盟使得晉楚爭霸的壓力驟然消失,晉國上下都蕩漾在一種安逸的情緒之中,早就沒了那種雷厲風行的威勢,對於國際事務的管理,也就沒那麼認真了。

從澶淵回國,叔孫豹對仲孫羯說:「我看趙武的日子不長了,說起話來見識很短,不太像是百姓的主人。而且他年紀不到五十,但是絮絮叨叨好像八九十歲的老年人,很難長久啦!如果趙武死了,接替他的恐怕是韓起吧。您何不去跟季孫宿商量一下,趁早與韓起建立友好關係?這個人是個君子,執政之後,自不會忘記魯國的好處。」

仲孫羯皺了皺眉頭:「有這個必要嗎?」

「當然有!」叔孫豹說,「據我觀察,晉國的國君將要失去權力了,如果不及時建立友好關係,讓韓起早點為魯國做些工作,不久之後政權旁落到那些貪得無厭的卿大夫手裡,就算韓起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