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晉楚的拉鋸戰 晉悼公上任的三把火

國不可一日無君。公元前573年春天,欒書和荀偃殺死晉厲公後,派荀罃、士魴(fáng,士會的小兒子)為使者,前往雒邑迎接孫周回國繼承君位。

這一年,孫周剛滿十四歲。他隨荀罃和士魴來到清原,在那裡接見了前來迎接的晉國群臣。

「你們是來迎接我的嗎?這真是太好了,我做夢都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福氣啊!不過話又說回來,事情發展成這樣,難道不是因為上天在眷顧我嗎?」孫周呵著白氣,不斷搓著手,興奮地說。

群臣都面面相覷,表面上不說,心裡都在想:這話說得可真有意思,什麼上天眷顧?明明是咱們這些卿大夫眷顧你,否則的話,你還是老老實實呆在雒邑當你的門客吧!

孫周似乎看出了大夥的心思,微微一笑,問了一個問題:「諸位大夫,一個國家為什麼要有君主?」

「這……」大夥沒摸清楚孫周的套路,不敢胡亂回答。

「所謂君主,就是發號施令,代表天子來管理國家的。如果立了君主,又不聽他的號令,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你們擁立我為君,我很感謝。但是醜話說在前頭,既然要我當這個國君,就得聽我的號令,不許有絲毫馬虎。否則的話,我現在就回雒邑去,過我的安閑日子。」

後人評價孫周,認為他這一露面,就表現出成熟的政治智慧:第一,君權神授,我孫周之所以能夠當這個國君,是上天的意旨,不是你們這些卿大夫賦予的,這是個合法性的問題,必須先界定清楚,你們不要居功自傲;第二,既然要我來當這個國君,就得把我當國君對待,令行禁止,服從我的管理。如果想把我當作提線木偶,對不起,沒門!

群臣聽了,戰戰兢兢地拜倒在地上,說:「迎接您當國君,自然是要聽從您的號令,這是晉國上下共同的願望,誰敢不唯命是從?」

得到群臣效忠的保證後,孫周才從清原動身,抵達首都新田。但他並不急於掌權,而是先做了三件事:

第一,入城之前,先與以欒書為首的卿大夫舉行盟誓,宣布繼任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悼公;

第二,進城之後,在大夫伯子同家借住了十天,齋戒沐浴,然後到武宮(晉國的宗廟)祭祀祖先——當國君是件大事,必須到列祖列宗那裡備個案;

第三,驅逐晉厲公的外嬖夷羊五等七人。

二月初一日,晉悼公進入朝堂,正式行使國君的權力。一上朝就宣布了九條新政:一、向百姓布施財物,提高民眾的幸福指數;二、免除民眾拖欠的賦稅,減輕人民負擔;三、起用晉厲公時期被打壓的朝臣,撥亂反正;四、救濟災民,解決底層民眾的燃眉之急;五、禁止奢侈浪費,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六、調低賦稅額度,爭取士大夫階層的支持;七、寬容有罪責的人,提倡以德治國;八、節省公室開支,艱苦樸素,從自己做起;九、以糧為綱,農忙季節不發動農民參加戰爭或國家建設。

以上九條,為《左傳》所載。《國語》的記載與之類似,但是特別加上了一條:但凡年過七十的國民,晉悼公都親自接見他們,尊稱他們為祖父,並且說「不敢不接受您的教誨」。說句題外話,那年代活到七十歲的人有如鳳毛麟角,而且就算活到那個年齡,也基本上是又聾又瞎又啞,不太可能長篇大論,喋喋不休,所以咱們不用擔心晉悼公的耳朵聽出老繭。

接著是大規模的人事調整。

首先是任命魏錡(qí)之子魏相為下軍元帥。任命理由是:「邲之戰中,魏錡在下軍輔佐荀首,俘獲了楚國的公子谷成,殺死了連尹襄老,後來晉國才得以用公子谷成和連尹襄老的屍體換回被俘的荀罃。鄢陵之戰中,魏錡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為晉軍的勝利立下首功,自己卻被楚將養由基射死。魏錡勞苦功高,他的子孫卻不在顯位,這是不合適的。」

其次是任命士魴為新軍元帥。任命理由:「士魴是士會的小兒子、士燮(xiè)的同胞弟弟。士會修訂法令,整頓秩序,晉國才有安定的局面,他制訂的規章制度到今天仍然在實施;士燮勤勤懇懇為國操勞,將諸侯牢牢團結在晉國周圍。任命士魴為卿,也是為了讓士氏宗族繼續發揚光大。」

又任命魏顆的兒子魏頡(jié)為新軍副帥,輔佐士魴。任命理由:「輔氏之戰中,魏顆憑藉自己的英勇擊退秦軍,俘獲了秦國的大力士杜回,這一功勛被鐫刻在先君景公的鐘上。魏顆的功勞使得秦人不能得志於晉國,他的兒子不可不用。」如果沒記錯的話,魏顆戰勝杜回,並非由於英勇,而是靠了鬼魂相助。瞧瞧,做一回好事,自己保命,還蔭及子孫,這多划算!

士貞伯學識淵博,博古通今,而且能夠將書本上的知識靈活運用到日常工作中,被任命為太傅。賈辛具有數學天賦,能夠準確地計算工程使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被任命為司空。欒糾善於駕馭戰車而且有一定的軍政知識,被任命為晉悼公的戎車駕駛員,同時負責培訓全國的車夫。荀賓武藝高強而且不驕不躁,被任命為晉悼公的戎右護衛,同時擔任全國武術總教頭。

荀家、荀會、欒厭、韓無忌被任命為新的公族大夫。任命理由:「荀家樸實寬厚,荀會機敏而有文才,欒厭勇敢果斷,韓無忌處變不驚。膏粱子弟驕奢放縱,不服管教,讓樸實寬厚的人教育他們,他們才能夠修身養性,勤於學習;讓有文才的人引導他們,他們才能夠深入淺出,循序漸進;讓勇敢果斷的人勸誡他們,培養他們敢作敢當的精神;讓冷靜的人影響他們,他們才能夠做到心志專一,不開小差。」順便說一下,荀家、荀會是荀偃的族人,欒厭是欒書的長子,韓無忌是韓厥的長子。史學界一般認為,晉悼公此舉,意在籠絡荀、韓兩家,削弱欒家的勢力。

晉悼公又宣布:各軍的正副元帥撤銷固定的戎車駕駛員,設立軍尉擔當該職。任命祁奚為中軍尉,羊舌職為副,魏絳為中軍司馬,張老為候奄(官名);鐸遏寇為上軍尉,籍偃為上軍司馬;任命程鄭為乘馬御(官名),負責全國的戰馬訓練事務。

據《左傳》記載,晉悼公這次人事調整,各部門的長官,都是選拔名聲良好的人來擔任,而且都能勝任各自的工作;設立官位,沒有超出古代的編製;封賞爵位,沒有超過受封者的品德;部隊中建立了嚴格的等級秩序,民眾也不再發牢騷。新官上任三把火,晉悼公這三把火,驅散了長期以來籠罩在晉國上空的陰霾,昔日的霸主之國,又重新顯露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

同年六月,國際局勢再一次風雲突變——鄭成公在楚共王的指使之下,突然帶兵入侵宋國,打到了宋國首都商丘的曹門(西北門)之外。楚共王也帶兵從南方入侵宋國,在朝郟(jiá,宋國地名)與鄭成公會師後,楚軍將領公子壬夫和鄭國大夫皇辰聯合出兵,入侵城郜,奪取幽丘,攻佔彭城,將當年逃到楚國的五位「桓之族」——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送到了彭城,並且留下兵車三百乘,幫助他們鎮守彭城。

對於宋國人來說,這是一個內憂外患的時刻。楚鄭兩國軍隊在宋國的土地上耀武揚威,魚石等人憑藉楚軍的力量牢牢控制了彭城,並以彭城為基地,召集桓族的舊部準備反攻商丘。一時間,朝野瀰漫著一種悲觀失敗的情緒。

有位名叫西鉏(chú)吾的大夫站出來鼓舞士氣,說:「你們都這樣愁眉苦臉的做什麼?形勢真的就那麼差嗎?我看不見得。如果楚國人以仁德對待我們,我們早就服從楚國的領導,不敢有貳心。可惜啊可惜,楚國人貪得無厭,慾望難以滿足,罔顧公理和道義,公然站在背叛祖國的亂臣賊子一邊,非要逼得我們無路可走。依我看,如果他們僅僅是收留了那些我們憎惡的人,讓他們狐假虎威,挑撥宋國人之間的感情,那倒算是禍害。可現在呢?楚國人竟然幫助亂臣賊子佔領我們的彭城!這種公然毒害諸侯的行為,只能使人厭惡,對於我們來說,這不是壞事而是好事啊!晉國很快就會來救援我們了。」

話說得貌似有道理,可是晉國人究竟什麼時候能夠出兵,恐怕連西鉏吾心裡也沒有譜。同年七月,宋國司馬老佐和司徒華喜圍攻彭城,攻而不克。到了十一月,晉國的救兵還不見蹤影,倒是楚國令尹公子嬰齊為了救援彭城,再度帶兵入侵宋國。

形勢對宋國越來越不利,宋平公派右師華元前往晉國告急,明確告訴晉國人:若是再不搭救,宋國肯定頂不住,只能向楚國屈服,變成晉國的敵人了。

晉悼公到底在磨蹭個啥呢?

說「磨蹭」也許太冤枉他了。實際上,他是在進行上台之後最重要的一項人事調整。做完這件事,晉悼公的布局才算完成,才能放手與楚國一搏。

他撤掉了中軍元帥欒書的職務,任命以忠厚穩健著稱的五朝老臣韓厥為中軍元帥。理由很簡單:第一,欒書是殺害晉厲公的幕後主使,如果連個撤職處分都不給,怎麼對得起死去的先君;第二,欒書執政日久,黨羽甚豐,一日不換,新君一日不安。

剛剛做完這件事,華元就到了。晉悼公下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