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晉國和楚國的角力 扮豬吃老虎的楚莊王

現在可以說說楚莊王了。

楚莊王繼承王位的時候,楚國正處於一種不安定的狀態之中。這種不安定,不單是楚穆王去世而引起的。早在楚穆王去世的前一年,楚國就因為令尹成大心的去世而發生動蕩,當時楚穆王任命成大心的弟弟成嘉(字子孔)繼任令尹,楚國的屬國舒國及其附庸宗、巢等國背叛楚國,於是成嘉率軍討伐舒國,俘虜了舒、宗兩國國君,並且包圍了巢國。

楚莊王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13年,成嘉、潘崇決心徹底消滅叛亂勢力,率軍再次出征,而派公子燮(xiè)與斗克鎮守國都。

斗克曾經是秦軍的俘虜。公元前635年,秦穆公和晉文公聯合討伐鄀國,楚成王派斗克、屈禦寇帶兵援鄀,二人均被秦軍俘獲。後來秦國在殽之戰中敗給晉國,急於與楚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才將斗克等人釋放回國。斗克回國之後一直鬱郁不得志,而公子燮一心想當楚國的令尹卻敗給了成嘉,兩個人湊到一起,發發牢騷,吹吹牛皮,久而久之就有了謀反之心。

公元前613年秋天,公子燮、斗克宣布首都戒嚴,又派刺客前去襲殺令尹成嘉,結果失敗。成嘉和潘崇迅速回師圍攻郢都。八月,公子燮和斗克挾持楚莊王從郢都突圍,準備逃到商密去另立中央。經過廬(楚地名)的時候,二人被廬大夫戢梁誘殺,楚莊王才得以獲救。

但楚國的動蕩並未就此結束。公元前611年,楚國發生了百年一遇的大饑荒。居住在今天四川東部的山戎族趁機襲擾楚國西南邊境,一直打到阜山(今天的湖北房縣一帶)。楚國人組織防禦,派部隊在大林一帶布防。東方的夷、越之族也趁機作亂,派兵入侵楚國的東南邊境,攻佔了陽丘,直接威脅訾(zī)枝(今天湖北鍾祥一帶)。一直臣服於楚國的庸國也發動各蠻族部落造反,而前不久才被楚國征服的麇國人也帶領各夷族部落在選地(楚國地名)集結,準備進攻郢都。一時間,各地的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往郢都,各城各地都開始戒嚴,空氣中瀰漫著一種緊張的氣氛。

自楚國崛起以來,這是最困難的時刻。當年齊桓公率領八國聯軍大兵壓境,楚國人應付得遊刃有餘;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楚國的實力也沒有被削弱。但是現在,數年的國內動蕩加上饑荒,卻使得楚國幾乎陷入崩潰。而那位少不經事的楚莊王,卻一如繼往地躲在深宮之中,日夜飲酒為樂,並且向國人發布了一道命令,說:「有誰敢勸諫,殺無赦!」

聽到這一命令,大夫們無不搖頭嘆息。在楚文王年代,鬻拳為了勸諫楚文王,敢拿著刀子威脅他,楚文王也不曾將鬻拳治罪,反而給了他極高的待遇和榮譽。敢於直諫,已經成為楚國大夫的優良傳統,在及時糾正國君的錯誤、確保政令無誤方面,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現在,這個曾經被人像傻瓜一樣帶出郢都的楚莊王,卻以死來威脅眾大夫,封住他們的口,不讓他們自由地發表意見,實在令人感到心寒。

楚國的前途,大概就要葬送在這個傻瓜手上了吧。眾人都這樣暗自思忖。

某一天,大夫伍舉覲見楚莊王。正好楚莊王在飲酒作樂,左抱鄭姬,右抱越女,穿著一件鬆鬆垮垮的衣裳,歪戴著帽子,坐在鐘鼓之間,已經喝得七歪八倒了。「伍舉,你難道沒有聽到我的命令嗎?敢勸諫我的人,都得死!」楚莊王用一雙充滿血絲的眼睛狠狠地瞪著他。

樂師們停止了演奏,低著頭大氣也不敢出。

伍舉愣了一下,隨即爽朗地笑道:「我這把老骨頭還想多享享清福呢,哪裡敢違抗主公的命令?我今天來,一是為了陪大王喝杯酒,助助興,二來是為了告訴大王楚國發生的一件怪事。」

「哦?」楚莊王來了興趣。

「三年之前,有一隻大鳥從南方飛來,身披五色羽毛,眼睛大於銅鈴。這鳥一來就棲息在郢都西南的高山之上,整整三年了,既不飛走,也不鳴叫,百姓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鳥,大王您知道么?」

「這鳥啊……我當然知道。」楚莊王輕描淡抹說,「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退下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說這話的時候,楚莊王看都沒看伍舉一下,眼睛出神地望著門外的天空。一行大雁正從天邊飛過,時值深秋,它們一路南下,很快就要抵達過冬的棲息之地了。

然而,接下來的日子裡,王宮中依然是歌舞昇平。大夫蘇從忍不住直闖進王宮,對楚莊王說:「楚國就要滅亡了,主公難道就這樣得過且過嗎?」

「大夫難道沒有聽過我的命令嗎?」楚莊王反問道。

「如果臣能以一死讓主公明白事理,臣願意!」

楚莊王和他對視了一陣,說:「你別說了,我知道該怎麼做。」他命令樂師和舞女退下,嬪妃們回到後宮,又命令內侍將眾大臣召集起來開會。行動之迅速,就好像電影導演換一塊背景幕布一般。

關於楚莊王何以在一夜之間由頑劣少年轉變成有道明君,史料上罕有記載,亦無人細考。浪子回頭金不換自然是一種說法,但更合理的解釋是:他的頑劣只是表面現象,用來麻痹那些有野心的人和不足以擔當本職工作的人,好讓他們不在意他的存在,充分暴露自己的本來面目。而他將這些人的所作所為都暗暗記在心上,同時也將有德有能之士的所作所為記在心上。據《史記》記載,楚莊王第一次聽政,便拿出一份長長的名單,有數百人受到各種懲罰,同時也有數百人得到擢升,於是「國人大悅」——這是典型的扮豬吃老虎。

楚莊王一邊整理內政,一邊應付外敵。他及時下達了一道命令,派人加強申縣和息縣的守備,並且宣布無限期關閉申、息兩縣的北門,直至中央政府認為可以解除警報。

申、息兩縣是楚國進出中原的門戶。加強兩縣的防務,關閉兩縣的北門,是為了防備晉國趁火打劫,動員中原諸國的部隊討伐楚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庸、麇、蠻、夷的叛亂已經令這個國家疲於應付,如果趙盾聞到風聲,嗅出味道,率領大軍南下,楚國人只有憑藉申、息兩縣的防備,將敵人拒於國門之外了。楚莊王這一招,看似對解決叛亂沒有直接作用,但是對穩定楚國的人心、斷絕中原各國的綺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楚國解決叛亂打下了基礎。

當時楚國朝中有一種議論,認為形勢逼人,為了避開叛軍的鋒芒,最好遷都到阪高。

阪高是楚國境內的險地。遷都阪高,自然是為了中央政府自身的安全著想。但是,國都遷動,必定導致民心渙散,蒍賈馬上站出來反對,他說:「遷守阪高,看似保險,其實不然。我們能前往,賊寇也能前往,同樣免不了一場惡鬥。依我之見,打蛇先打蛇頭,不如出動出擊,討伐庸國。麇人與百濮之人因為我國鬧饑荒,以為我們不能動員軍隊作戰,所以才敢侵略我國。如果我們出兵討伐庸國,他們必定認為自己判斷失誤,產生畏懼之心而退兵。百濮之族居無定所,組織性不強,見到大事不妙就會作鳥獸散,哪裡還顧得上討伐我們?」

楚莊王支持蒍賈的意見,於是組織了一支機動部隊,自郢都出發,前往討伐庸國。果然如蒍賈所料,楚國出兵不到半個月,百濮之人就亂作一盤散沙,各自回聚居之地去了。

在楚莊王的領導下,楚國人的愛國熱情被迅速激發出來。楚軍自廬地向庸國進發,沿途各城各鎮均主動打開糧倉供給部隊。而部隊中的袍澤之誼也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統帥到馬夫,軍官與士兵同食一灶,不分彼此。

到達西部邊境的句澨(地名)後,楚軍在此安營紮寨,建立了大本營。曾經因誘殺公子燮和斗克立下大功的廬大夫戢梁,奉命率領所屬軍隊出境,作為先頭部隊入侵庸國,抵達方城。

庸國人集結大部隊對付戢梁,雙方在方城附近發生遭遇戰,戢梁的部隊根據原定計畫,一觸即潰,戢梁的部將子揚窗也成為了庸人的俘虜。

三天之後,子揚窗趁庸人看管不力,逃回了句澨的大本營。他建議說:「庸軍人多勢眾,又得到蠻族人相助,不如全軍出擊,而且派精銳的王卒(楚王親兵)參與,集中力量打擊他們。」

大夫師叔反對說:「沒有必要。最好的辦法是派小股部隊去和庸人打幾仗,讓他們更加驕傲輕敵。這樣的話,敵人驕縱,而我方將士憋了一肚子勁,可以打敗他們。」

戢梁於是又帶兵出去和庸國人打了七仗,七戰皆敗。庸國人放鬆了警惕,認為楚國人不堪一擊,僅僅派了裨、倏、魚三個部族的部隊追逐楚軍,而且主力部隊的防備也開始鬆懈。

「楚不足與戰矣。」庸國人這樣說。他們沒有認識到,任何輕視楚國的行為都是極其危險的。

當庸國人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楚莊王帶領楚軍的主力,偷偷集結到了臨品(地名)。為了不讓敵人的探子覺察,楚莊王甚至沒有乘國君的戎車,而是坐普通的傳車到達戰場。

在臨品稍事休整後,楚軍分為兩隊,一隊由斗越椒率領,一隊由子貝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