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個國際統一戰線的建立 秦晉交惡,老好人也有底線

也許是晉惠公的行為真的得罪了神明,在他上台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47年的冬天,晉國發生了饑荒。

國無糧則不穩。民間的不滿情緒如同水中的波紋,朝著四面八方蕩漾開去。不久,晉惠公在自己的宮中也感受到了這次饑荒帶來的威脅。他召集群臣開會,討論救災的事情。

會議研究的結果,是決定向秦國購買糧食,以度過難關。當然,大伙兒對秦國會不會同意將糧食賣給晉國,都心存疑慮。理由很簡單:河外土地的許諾至今沒有兌現,秦國完全可能以此為由,對晉國的要求置之不理,甚至奚落晉國使者一番。

但不管怎麼樣,面子事小,餓死事大,晉國的使者還是厚著臉皮來到了秦國的首都雍城。

秦穆公也召集群臣開了一個會,討論到底要不要向晉國輸出糧食。

出人意料的是,秦國的幾位主要大臣都贊成向晉國輸出糧食。

大夫公孫枝說:「我們幫助晉侯回國當上國君,已經是有恩於晉國;這次如果答應把糧食賣給他們,就又一次救了晉國。晉國想必會知恩圖報,對於我們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損失。」

秦穆公苦笑:「晉侯如果知恩圖報,河外五城也不會至今還在晉國手上。」

公孫枝還是很樂觀,「晉侯如果再一次知恩不報,晉國的老百姓也會背棄他,到時再去討伐他,他必敗無疑。」

秦穆公又問大夫百里奚的意見。百里奚說:「天災流行,哪個國家都不免會遇上。救濟災民,安撫鄰國,是有道的行為。行有道之事,將給國家帶來福氣。」

公孫枝和百里奚的意見雖然殊途同歸,但很顯然,百里奚的境界要高那麼一點。

秦穆公聽了兩位大夫的話,下定決心要將糧食賣給晉國。這時流亡在秦國的丕豹找到秦穆公說:「這可是討伐晉國、驅逐夷吾的大好機會啊,您可千萬不能錯過!」

老實說,丕豹的這個建議雖然有趁火打劫之嫌,但是考慮到晉惠公的所作所為,秦穆公即使要這麼做,也不會有誰指責他。秦穆公沒有採納丕豹的建議,而是說了一句讓丕豹感到很慚愧的話:「其君是惡,其民何罪?」

這句話的意思是:就算晉侯確實是個壞人,可晉國人民沒有什麼過錯吧?

丕豹滿臉通紅,唯唯而退。

秦穆公和他手下管理團隊的思想境界,委實不是晉惠公之流能夠企及的。

秦國組織大批人力物力,將糧食運到晉國。自雍城至絳都,從黃河至汾河,運輸糧食的隊伍絡繹不絕,史稱「泛舟之役」。

秦穆公以其非凡的氣度,為秦國贏得了晉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尊重。他那一句「其君是惡,其民何罪」,令後世之人無限景仰。甚至有人評論說:造就秦國帝業者,是秦穆公;滅亡秦國帝業者,是秦始皇。

也就是說,造就帝業從來不是靠文韜武略,而是靠一顆仁愛之心。

我沒有那麼多歷史細胞,也不想討論秦穆公和秦始皇孰優孰劣這樣關公戰秦瓊的話題。我只是站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門口的小攤前,看著那些精於算計的小商販,心裡默默地想,當年負糧泛舟的秦國人哪裡去了?

很不幸被百里奚的烏鴉嘴言中,僅僅過了一年,公元前646年的冬天,秦國也開始鬧饑荒。秦穆公派人到晉國,要求向晉國購買糧食。

在秦國人看來,這是一樁有來有往的買賣,應該沒有任何懸念。沒想到,晉惠公在秦國使者遞上的國書上籤了兩個字:「不賣!」

晉惠公這個人,實在很難用人類的感情來揣測他。

大夫慶鄭看不下去了,批評晉惠公說:「秦國多次施恩於我國,如果背棄秦國的恩德,恐怕人心離散,那就是不親;幸災樂禍,就是不仁;貪小便宜,乃是不祥;惹惱鄰國,叫做不義。親、仁、祥、義四德俱失,您拿什麼守護國家呀?」

晉惠公的舅舅虢射聽了,不陰不陽地說了一句:「皮之不存,毛將安附?」虢射這句話的意思,當年欠了秦國五座城池還沒有給呢(皮),現在就算賣給秦國人糧食(毛),不過等於不給皮而光給毛,一樣於事無補嘛。

按照虢射的邏輯,一個人如果傷害了另一個人,乾脆就不要做任何補救,最好的辦法是繼續傷害下去。晉惠公有這樣神志不清的舅舅,多少讓人明白了他為什麼會這樣沒心沒肺——原來是遺傳使然。

如果遇到這樣的人,我便立刻閉嘴。但是慶鄭這個書獃子不死心,反駁虢射說:「如此背信棄義,以後我們有患難時還有誰會來援助我們?沒有信義,災難就會找上門來;沒有援助,就只有滅亡。世事就是如此啊。」

虢射冷冷地說:「賣給他們糧食,也不一定能消除他們對我們的怨恨,反而幫助了敵人,還不如不給。」這句話說明,刻薄的人總是認為全世界的人都和他一樣刻薄,和他一樣不容易受到感動。

慶鄭說:「以怨報德,幸災樂禍,人民都要唾棄,眼前就有人會仇視你,哪裡用得著敵人來怨恨你!」

慶鄭的話說得很有道理,但是晉惠公聽不進,最終沒有答應把糧食賣給秦國人。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

晉惠公一而再、再而三地背信棄義,終於惹惱了秦穆公,確切地說,惹惱了全體秦國人民。公元前645年,秦國大軍自雍城出發,討伐晉國。

從當時的國力對比來看,秦國弱於晉國。但是,再弱的國家也有尊嚴,不容別人用對待三歲小孩的手段反覆欺騙。秦軍將士充滿了昂揚的鬥志,發誓要好好教訓一下背信棄義的晉國人。

出發之前,秦穆公命卜徒父為這次出征算卦,得了個「吉」字。消息傳開,秦軍的士氣進一步飆升,求戰的情緒瀰漫了整支部隊。

面對秦國的入侵,晉惠公也盡起上、下二軍前來迎戰,準備禦敵於國門之外。兩軍在黃河邊上擺開陣勢,一場大戰即將開幕。

這時發生了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晉惠公的戎車突然散了架,原本威風凜凜站在戎車上準備擂鼓進攻的晉惠公連同他的駕駛員、護衛都跌到了地上,被摔得狼狽不堪。

晉軍士氣大受影響,主動向後撤退,避開秦軍的鋒芒。

秦穆公也覺得很是奇怪,問卜徒父是怎麼回事。卜徒父從容自若回答說:「這是大吉大利的徵兆啊。根據算卦的結果,我軍將大敗晉軍三次,然後俘獲晉侯。」秦軍於是繼續推進,果然又打了三次勝仗,抵達晉國的韓地。

韓,又被稱為韓原,是離絳都不遠的一個地方,晉國軍隊在此集結,準備與秦軍進行決戰。晉惠公現在有點緊張了,他問慶鄭:「敵人已經深入我國了,怎麼辦?」

慶鄭攤開雙手,「那是您要他們深入的啊,能怎麼辦?」

晉惠公大為惱怒。其實與秦軍開戰之前,他也組織了一次占卜活動。從《左傳》的記載來看,這次占卜可謂是細之又細,連晉惠公的戎車該派誰擔任護衛這樣的事都佔到了,結果是讓慶鄭來擔任戎車護衛最吉利。

晉惠公皺著眉頭,一甩手說:「我才不要這個放肆的傢伙擔任我的護衛。」於是命步揚駕車,家僕徒為護衛,並且用鄭國贈送的「小駟」(馬名)拉車。

慶鄭對此也不生氣,反而勸告晉惠公說:「自古以來,但凡有戰爭,一定要用本地的馬匹駕車,因為這些馬土生土長,熟悉地形,又能夠領會主人的意思,服從指揮,使用起來才得心應手。您現在用外國出產的馬,搞不好因害怕而生變故。萬一這些馬步伐混亂,不聽從指揮,恐怕想進不能進,想退不能退,無法周旋,後悔都來不及。」

慶鄭這個人說話總是很有道理,可也確實有點啰唆。晉惠公本來就討厭他,現在就更不耐煩了:「千金難買我樂意,你管得著么?」

這一年的九月,晉惠公率領的晉國大軍終於與秦軍在韓原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會戰。

開戰之前,晉惠公命令韓簡去偵察秦軍。韓簡回報說:「秦軍人數少於我軍,然而士氣高出我軍一倍。」

晉惠公很吃驚地問:「為什麼啊?」

韓簡心裡想,你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於是乾脆地回答:「您出逃梁國,受到了秦國的照顧;回到晉國,也是因為秦國的幫助;遇到饑荒,吃的又是秦國的糧食。秦國三次有恩於您,卻沒有收到任何回報,所以前來討伐。現在雙方交戰,我軍將士也覺得理虧,士氣低落;而秦軍正處於亢奮狀態,鬥志昂揚,恐怕還不止高出我軍一倍。」

晉惠公反而一拍拳頭說:「士尚且不可侮辱,何況是一個國家?」他根本沒有把韓簡的話聽進去,也不去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麼,到這個時候,居然還認為是秦國人侮辱了晉國,用這麼一句話來給自己打氣。

世界上就有這麼一種人,他做任何傷天害理的事情,都能給自己一個合理的解釋,不會有任何內疚感;而對於別人做的事情,不管好壞,不管有沒有理由,他都能抓到辮子去數落一通。

晉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