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鮮血液的注入:外族崛起 南蠻入侵,不能小看的鄰居

《左傳》記載,公元前710年,「蔡侯、鄭伯會於鄧,始懼楚也。」當時的鄭伯還是鄭莊公寤生,那一年蔡、鄭兩國的關係其實還處於互相敵對的狀態,兩國元首之所以平心靜氣地坐到一起開研討會,主要是因為兩國都感受到了來自南方楚國的威脅。

有必要先簡單介紹一下楚國的歷史。

楚國的先祖據說是黃帝的孫子高陽,也就是上古五帝中的顓頊。高陽有個孫子叫重黎,在帝嚳(也是五帝之一)時期擔任了「火正」,也就是主管火燭事務的官,為當時的「火利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被帝嚳封為祝融氏。到了商、周時期,祝融氏有個後代叫鬻(yù)熊,在今天湖北荊門一帶立國,就與中原互有往來。周成王年代,鬻熊的後人熊繹「桃弧棘矢以共王事」,拿著桃木弓和棘枝箭侍奉周天子,替天子驅邪除災,被封為子爵,立「楚」為國,定都丹陽,可以算作是楚國的第一任君主。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難通,楚國所處的地區山高皇帝遠,經濟也不發達,歷代周天子對於楚國的事情很少過問,基本上是任其自生自滅,因此中原各國對楚國也沒有太多重視。而楚人久居蠻夷之地,漸漸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信巫鬼、重淫祀、長於幻想玄思,與中原地區的周文化截然不同。

在政治上,楚人更將自己置於中原諸國之外。周夷王年代,楚子熊渠大規模擴張自己的勢力,得到江漢之間(長江與漢水流域)人民的擁護,將勢力範圍擴大到今天的安徽省境內。熊渠自覺勞苦功高,不滿足於周朝赦封的小小子爵稱號,有了去中國化的意圖,公然宣稱:「楚國乃是蠻夷之國,與中原諸國不同,不必聽從周朝號令!」一口氣將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封為王。要知道,周朝封給諸侯的最高爵位也不過是公,王是周天子獨有的稱號,熊渠將自己的兒子統統封為王,可以說是對周朝統治的公開反叛。周夷王為人懦弱,也懶得去管熊繹這個山大王,但是他的兒子周厲王是個出了名的暴君,脾氣相當火暴,對熊渠那一套另立中央的做法深為不滿,熊渠掂量了一下輕重,怕周厲王派兵打到山裡來,幾年後又主動將那幾個王爺的封號取消了。

等到周平王東遷,周室明顯衰落,楚國人稱王的心思又動了。公元前741年,楚子蚡(fén)冒去世,他的弟弟熊通發動政變,殺死了蚡冒的兒子,自立為君。

熊通統治楚國的年代,正是中原各國開始戰亂紛爭的年代,諸侯不尊天子,卿大夫不聽令於諸侯,弒君滅國的事情不斷發生。而楚國偏居南方,遠離戰亂的中心,一方面努力發展經濟,一方面不斷侵略漢水流域的小諸侯國,其眼光也開始窺探中原諸國,隱然已有問鼎中原之志。

一句「始懼楚也」,足見當時中原諸國對楚國這個「非我族類」國家的防範和畏懼之心,而像鄭莊公這樣雄才大略的君主,對楚國的威脅自然不會掉以輕心,所以不惜紆尊降貴,與敵對的蔡國共同商議防楚大計(從後來發生的事情看,鄭莊公之所以盯住蔡國而非其他國家,是很有遠見的,在此不提)。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當時的中原地區就好像一個村,村裡的村民以姓姬的為主,當然也還有為數不多的外姓,因此把這個村叫做姬家村也無妨。

姬家村有一個村長,在名義上管理著大大小小百十來戶村民。這些村民原來一直依照著一套叫做《周禮》的規矩生活,相互之間基本上能夠和睦相處,就算是有點矛盾,請村長出個面也就解決了。可是自從村長為了躲避村子外頭野人的騷擾,從村子西頭搬到村子東頭,他的威信就下降了。大伙兒有了矛盾,也不再去找村長評理,先是互相罵街,發展到用拳腳相加,再發展到拉幫結派打架,鬧得不可開交。

鬧歸鬧,可終究還是一個村裡的人,說的基本上是同一種語言,風俗習慣也大致相同,相互之間的交通與溝通不存在大的問題。大夥雖然相處得不太好,但如果村外的野人跑來搶牲口,就近的幾戶人家也總是能夠互相幫助,齊心協力把野人給趕跑,內部矛盾與外部矛盾那還是區別對待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村子外頭的山林里,出現了一戶陌生人家。這家人的穿著打扮、語言習俗都與村子裡的人不同,喜歡裝神弄鬼,逞勇好鬥。據有知識的人說,這家人的祖先原來也是村長家的朋友,村長還給過他一個地保的名份,讓他去南邊的山上殖民,後來他家就與山裡的野人混到一起,久而久之,也養成了野人的生活習慣,斷髮文身啊,茹毛飲血啊,甚至吃人肉啊……不一而足,總之是相當可怕!

更可怕的是,這家人根本沒有把村長放在眼裡(雖然大家也沒把村長放在眼裡,但自己並不覺得是多大不了的事),並且不滿足於在山上做地保,總想著怎麼跑進村子來幹壞事,村子外圍的十幾戶居民都受到了那家人的威脅,以至於村子裡頭那幾戶德高望眾的大戶人家,都開始考慮怎麼應付他了。

公元前706年,熊通親率大軍入侵漢水之東的隨國。隨國姬姓,是周王室的後裔,也是漢水之東最大的一個諸侯國。

之所以選擇這個時候進攻隨國,估計與一年前周桓王在濡葛被鄭國人打得落荒而逃有關。

天子連自己都顧不上,哪還顧得了隨國呢?熊通如是想。

楚國軍隊駐紮在隨國的瑕地,熊通一邊修整戰備,一邊派大夫薳(wěi)章前往隨國,表達發展兩國友好關係的誠意。

和鄭莊公一樣,熊通也總是先禮後兵。

隨國派了大夫少師前往楚軍大營與熊通談判。

這邊,楚國軍營徹夜商量對策。大夫斗伯比作了一通自我批評說:「我們多年以來想在漢水以東擴展勢力而不能如願,主要責任在自己身上。我們總是整頓軍備,耀武揚威,用武力壓迫這些小國家,搞得這些小國都很害怕,聯合起來對付我們,沒有辦法各個擊破。隨國是漢東各國中最大的國家,如果驕傲自大,必定會與其他小國產生隔閡,我們也就有機可乘了。」他建議熊通將老弱病殘的部隊擺出來給少師看,讓少師產生楚軍不堪一擊的錯覺。

另外一位大夫熊率且比馬上提出反對意見:「這個搞法恐怕不行,隨國有季梁這樣的人物,我們騙得了少師,恐怕騙不到季梁。」

斗伯比也相信得寵的蠢人更容易騙,但他有另外的想法:「眼光放長遠一點撒,少師很得隨侯寵信,總有一天隨侯會聽他的話。」

熊通原來的計畫是先和談,談不攏就用武力威脅。聽了斗伯比的建議,他覺得很有道理,下令把精兵都藏起來,只派一些老弱病殘的軍士無精打采地迎接少師。

少師來到楚營,與熊通閑聊了一通國際形勢,八卦了一下兩國的民俗風情後就回去了。他來的時候慢慢吞吞,回去的時候快馬加鞭,急著向隨侯彙報情況。

「快,快……趕快發兵攻打楚軍大營。」一見到隨侯,少師顧不上擦汗,上氣不接下氣地說。

「少師你是說……現在……就發兵嗎?」隨侯撫著少師的後背,結結巴巴地問,對此建議不是很確定。

「沒錯,我去看過了,楚軍儘是老弱病殘,楚將都是酒囊飯袋,更搞笑的是那個什麼熊通,見我的時候還帶著兩個妖里妖氣衣不蔽體的女人,左擁右抱,全無體統。請您趕快下令,動員全軍部隊,一舉殲滅楚軍!」少師興奮地說。

隨侯高興得都合不攏嘴,跳起來說:「好,咱們一舉殲滅楚軍,也讓各國好好見識一下隨軍的戰鬥力!」他一邊說,一邊示意身邊的侍從給他穿上盔甲。

「且慢。」站在旁邊一直沉默不語的大夫季梁突然說道。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您有什麼話不能等到打完仗再說嗎?」少師不滿地說。對於人稱智囊的季梁,少師總是帶有一種天生的抵觸情緒——他那張圓餅樣的臉毫無英氣,也看不出有多少智慧,說話卻慢吞吞,老氣橫秋,尤其喜歡潑冷水。

季梁並不理會少師,對伸手擋住隨侯說:「請您且慢發兵,以我之見,楚國是故意擺出一些老弱殘兵來引誘我們上當。」

「胡說!」少師的臉都扭曲了,蹦到季梁跟前質問道,「你難道是說,我在撒謊嗎?難道我會背叛主君嗎?」

隨侯只是站在原地一動不動,等著季梁的長篇大論。

「請您想一想,這些年來楚軍縱橫江漢之間,所向無敵,正所謂氣勢如虹,怎麼可能儘是老弱病殘之輩呢?」見隨候若有所思,他又繼續道,「自古以來,小國能戰勝大國,是因為小國得道多助,大國失道寡助。主公您知道何謂道嗎?道,就是忠於人民而獲信於神。作為君主,要多想和多做對老百姓的福利有益的事,就是忠;主持祭祀的時候不說假話,就是信。」隨候聽到這裡還一臉茫然,乾脆一屁股坐下來,「現在百姓都吃不飽,您卻總想著表現自己,主持祭祀又總喜歡誇大其辭,欺騙鬼神,以這樣的品德,居然想以弱勝強,打敗楚國人,我……真不知道您是怎麼想的!」季梁說到最後,握著拳頭,跺著腳,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少師連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