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剛柔並濟的政治鬥爭 第一個吃螃蟹的鄭莊公

周朝的政治體制是分封建國的封建制。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時直接領有王室的土地(王畿),諸侯則受封於周王室,在各自的領地上建立國家。這種封建結構,好比一家總公司在各地開設了數十家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分公司。各諸侯國在內政方面有很強的獨立性,在正常情況下,周天子基本上不予以干涉。但是,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各諸侯國均要聽命於周天子,即所謂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除此之外,諸侯國還對天子負有進貢和朝覲的義務,如果不按時進貢或朝覲,天子可以「削藩」。對於不服從領導的諸侯國,周天子還可以派兵攻打,同時根據實際情況,號召其他諸侯出兵協助進攻。

周朝的統治者深諳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為了確保對大大小小同姓、異姓諸侯國的統治,建立了嚴格的軍制。

按照周朝的軍制,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周天子有六軍,大的諸侯國有三軍,中等諸侯國有二軍,小諸侯國則只有一軍。對於各諸侯國武裝力量的規模,在制度上有明確的規定,以此保證王室相對於諸侯的軍事優勢。

這一切的前提是周王室本身強大,具備雄厚的政治和經濟實力。如果說犬戎之亂之前,周王室至少看起來仍有那麼強大的話,犬戎之亂之後,周平王依靠了秦、鄭、晉等諸侯之力才將都城從鎬京遷到雒邑,實力就明顯下降了。王室喪失了舊關中平原地區廣闊而富饒的土地不說,東遷之初擁有的方圓約六百里的王畿,也隨著賞賜、分封和被外敵侵奪,逐漸縮減至方圓約兩百里左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這樣狹窄的土地上的產出,要維持滿員的六軍,顯然是不現實的。

在這種情況下,周王室很可能還是維持了六軍的編製,但形式重於實質,無論人數還是戰鬥力,都大打折扣。號稱六軍,實際上可能只有二軍甚至一軍的戰鬥力。而一些逐漸強大起來的諸侯國,即使只維持三軍以下的部隊編製,實際上人數和戰鬥力都遠遠超過了表面的規模。

此消彼長,王室實力的下降既是經濟和軍事上的,同時也是政治上和心理上的。發生在公元前771年的犬戎之亂和公元前770年的周平王東遷,使得周王室在諸侯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憑什麼還要咱們頂禮膜拜啊?這樣的疑問開始在諸侯的心中悄悄產生。

當然,傳統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這樣的疑問,一開始大夥只是悄悄地埋藏在心裡,帶著一絲興奮、一絲好奇、一絲不安,同時還有一絲蠢蠢欲動,臉上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不動聲色地觀察著王室的變化。

這頭自遠古走來、渾身披著綠銹的青銅巨獸,難道真的不再具有那種懾人心魂的統治力量?

誰,又將成為第一個手持長矛沖向巨獸的堂吉訶德?

前面說過,寤生的祖父姬友在周幽王年代擔任了王室司徒一職,寤生的父親掘突則在周平王年代擔任了王室卿士。所謂卿士,是王室的首席執政官,用現在的說法,叫做內閣總理大臣或是首相也未嘗不可。

掘突死後,寤生繼承了鄭國的君位,同時也繼承了他在周王室的職務,成為了周天子的卿士。

這裡必須先了解兩個信息:

第一、周朝的官基本上是世襲的,子承父業,代代相傳,一家子都當同一個官或同一類官,可以傳幾代甚至十幾代。在春秋時期,如果有人說「我們家三代為官」,那不是吹牛,而是謙虛。

第二、卿士是王室政治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自古以來,擔任王室卿士的人,多半是周王室的同姓貴族,也就是周王室的近親,他們作為周朝宗室的組成部分,與周天子共掌朝政,有效地擴大了周朝的統治基礎。在周朝的歷史上,有很多代天子的政權都由執政的卿士把持,以至於這些卿士的權勢和名望甚至超過天子本人,比如:

周成王時代的周公旦、召公奭(shì)。

周康王時代的召公奭。

周穆王時代的祭公謀父、呂侯、毛公。

周厲王時代的召公、周公(他們創立了著名的「共和執政」)。

周平王時代的鄭武公、鄭莊公。

……

鄭莊公自然就是那位在夢中出生的寤生啦。

寤生雖然也姓姬,但是作為周平王東遷後出生的一代,他對於周天子基本上沒有什麼畏懼之心,對王室也談不上什麼感情。所以,首席執政官的位子他佔了,人卻總是呆在新鄭治理他的鄭國,很少去打理王室的事務。

他這樣做,和周朝卿士的代表人物周公旦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了。周公旦是周朝的實際創建者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去世之後,繼承王位的周成王年齡很小,不能當朝執政,所以根據周武王的遺願,王室的大權由周公旦和召公奭代為執掌,這也是周朝卿士執政的歷史起源。周公旦也是雙重身份的人物,一方面是王室的執政卿士,另一方面則是魯國的第一任君主。但是,為了不辜負周武王的重託,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去魯國享過清福,一心一意撲在王室的工作上,公務繁忙的時候,吃飯洗澡都顧不上(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說的就是他),成為勤政愛民的楷模。

東漢末年著名的詩人、軍事家、陰謀家曹操曾經寫過一首名為《短歌行》的詩:

在這首詩中,曹操通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一方面矜誇自己不辭辛苦、平定天下的功績,另一方面也表白了自己不想取天子而代之,只是想像周公旦一樣輔佐天子罷了。

毫無疑問,周公旦是周朝卿士政治的一座豐碑,周平王不能強求寤生也像周公旦那樣勤於王事,也不能要求寤生像他的祖父姬友那樣以死報國。他的要求很簡單,寤生身為王室的卿士,鄭國又離王室最近,好歹按時到雒邑來點個卯,在表面上維護一下王室的尊嚴。

當然,在維護尊嚴的同時,他還有另外一個很現實的考慮,那就是希望鄭國做個表率,履行向王室進貢的義務。

按照周朝初年定下的規矩,王畿之外千里的地區稱為甸服,甸服地區要供給天子每天的祭祀所需物品;甸服之外五百里的地區稱為侯服,侯服地區要供給天子每月的祭祀所需物品;更遠的賓服、要服地區則應該分別按季、按年向天子進貢;諸侯不分遠近,一生之中,至少要親自前往雒邑朝覲天子一次。在周朝強盛的年代,各諸侯國基本能夠按照規定朝覲與進貢;但在周平王東遷之後,王室衰微,王畿面積大大縮水,王室的經濟越來越拮据、越來越依賴於諸侯的進貢,諸侯們反而將自己的義務拋到了爪哇國,進貢的周期越來越長,進貢的物品越來越少,有的甚至根本不來進貢。

周平王並非昏庸的天子。如果與他的父親周幽王相比,他甚至可以說是相當敬業的一位統治者。只不過他生不逢時,從登上王位的第一天,便要直面這個封建王朝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內憂外患。處於這種情況之下,即便是周武王再世,恐怕也難以有所作為吧。

每逢祭祀遠祖的大祭,他總是出神地看著大廟中供奉的列祖列宗的牌位,心裡遙想著兩百年前周穆王以沒有按時進貢為由遠征犬戎的故事,難免又想到近在咫尺的鄭國居然已經大半年沒有進貢任何物品,而那個叫寤生的傢伙竟然還堂而皇之地擔任著王室的卿士……

「一定要撤掉他在王室的職務。」周平王對親近的朝臣表達了這樣的意思。

朝臣們面面相覷。半晌,有人小聲地說了一句:「那個人可是對自己的親弟弟都下得了手啊!」又有人接著說:「差點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放過!」

「那就更該將他撤掉,另找有德之人擔任這一要職。」周平王說。

其實,在他心裡,已經有一個人選,那就是虢公忌父。

在周朝的歷史上,曾經有東、西兩個虢國。其中東虢國已經被鄭武公吞併,其領地成為鄭國的一部分;而西虢國在春秋初年仍然存在,虢公忌父就是西虢國君,當時也在周王室擔任了某一公職,因此常在朝廷行走。

值得一提的是,忌父的父親名叫石父,在周幽王年代擔任了王室的要職,位列三公,與寤生的爺爺姬友同朝為官。然而,這位虢公石父的歷史名聲並不好,屬於戲台上的白臉奸臣。人們通常認為,周幽王千金買一笑和烽火戲諸侯這兩件荒唐事,實際上均由石父一手策劃。因此,西周的滅亡,石父是負有直接重大責任的。

和石父不同,忌父是一位知書達理、謹言慎行的諸侯,加上他對王室的態度依然保持了十分的恭敬,使得周平王對他另眼相看,產生了倚重之意。再說,既然石父曾經位列三公,現在由忌父擔任卿士的話,也算是子承父業了,在眾人面前容易通得過。

周平王把忌父找來說:「我關注你很久了。你這個人平時為人低調,辦事也勤勤懇懇,能力又強,而且最重要的,你對王室忠心耿耿,這是眾人都看在眼裡的。」

忌父謙虛地說:「這是為臣應該做的。」

「鄭伯一家在朝庭擔任卿士已經有三代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