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劫難逃:張獻忠 第一十五節 從「基層捕快」到「八大王」

張獻忠投身起義以前的確切經歷,在浩如煙海的史料里我們僅僅打撈上了四個漢字:「捕快」和「邊兵」。

然而,這四個字,包含著相當豐富的信息含量。

地方「捕快」相當於今天的縣公安局刑警。正如我們從通俗小說中了解到的那樣,傳統中國的基層公檢法部門的幹部素質不高,往往是流氓、罪犯或者地方上好勇鬥狠之徒出身。

比如縣公安局的巡警隊隊長武松、監獄裡的小牢子李逵都是遇赦的逃犯出身,「歷城捕快」秦瓊同樣有過發配經歷。他們警匪勾結,與黑社會親如一家,並且往往在小說中最終成為「黑社會骨幹」。

被革職之後投身「邊兵」,對失業的張獻忠來說應該是一個既順理成章又無可奈何的選擇。正如前面所說,舊中國的「軍人」是個被人瞧不起的,幾乎是半囚徒式的職業。

為了防止他們逃亡,政府給他們臉上刺字,對待一如罪犯。他們缺乏自尊,兵餉又常常被扣,所以紀律極壞,視燒殺搶掠為常事。用王學泰先生的話說:「不少隊伍簡直就是流氓團體。」

從「捕快」、「邊兵」四個字里我們可以推斷,在當上捕快前,張獻忠在地方上已經半流氓化了。「基層警察」整日吃拿卡要的生涯,很有可能使他進一步流氓化。

雖然無法確知張獻忠參加的「邊兵」狀況到底如何,但還是有充分的理由推測,軍隊生活帶給張獻忠的,不僅僅是軍事常識,或多或少,還會有當時軍隊普遍的「兵痞」習氣。

考察張獻忠的性格,我們應該注意到以下事實:在投奔起義軍前,張獻忠的生活一直是失敗的。他的學生時代顯然不成功,大字沒記住幾個,因為愛打架,沒少挨老師的板子。

進入官府,成為捕快,這對社會底層出身的他,是一個改變命運的好機會,然而他沒能把握住,屢屢違犯紀律,最終被革職。

走投無路投了軍,在軍營中他又不遵守軍紀,犯下了死罪。因為軍官陳洪範為其說情,方免一死,挨了一百軍棍,被關入獄中。出獄後,窮無所歸,正值各地起義軍蜂起,遂投入起義軍中。

結合他後來的人生軌跡,我們可以判斷,張獻忠有著一定的反社會型人格傾向。他不甘心居於人下,有著強烈的改變命運的願望。但他又容易衝動與暴怒,情緒極不穩定,不善自我剋制,叛逆心理很強,尤其不善於跟上級相處。這一切導致他在正常社會中屢受挫折。如果大明天下繼續太平,也許他一生會在監獄中而不是馬背上度過。

對他來講,生在亂世,生逢其時。

亂世有亂世的魅力。在天翻地覆的明朝末年,一切秩序都被顛倒,一切不可能都變成了可能。公子王孫轉眼間變成了乞丐,昨天的饑民今天卻自封為王侯。懦弱不再是生存的法寶,善良成了悲劇的理由。誰也不知道第二天自己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自由,無邊無際地擺在那些想入非非者的面前,像汪洋大海誘惑乾渴的魚兒。男性的血液很容易在身邊倏乎閃動的慾望中點燃,化作危險的火種。

由軍人而變為「流賊」,張獻忠發現,他作了一個正確無比的選擇。

在官軍里雖然也有前途,但是畢竟有著森嚴的等級秩序,有著林林總總的規矩,更主要的,有著種種讓人鬱悶的腐敗、傾軋、不公。而在起義軍中,機會似乎更為均等,也更能讓人快意恩仇。勇氣和智慧就是全部的資本,上馬殺人,下馬飲酒,天不收,地不管,何等瀟洒快活!天昏地暗之中,誰知道明天自己還能不能活著。為什麼不趁著心雄氣壯之時,痛痛快快地做一回亂世梟雄,也不枉來人世一回!

投奔義軍之初,他和李自成一樣,不過是一個小小伍長。憑著智力、勇氣和天生的領袖氣質,他和李自成差不多同時在起義軍中出人頭地,成為獨領一軍的首領。李自成號稱「八隊闖將」,張獻忠號稱「西營八大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