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鞏固政權:打造農民烏托邦 第六節 低薪制下的大明官員

底層社會的成長經歷,使朱元璋終生對官僚階層保持著底層視角。

在傳統中國,龐大的官僚體系就是一叢吸血的龐大根須,每一滴膏血都最終源自社會最底層。因此,從社會底層向上望去,視野中所見的景象自然是一張張貪婪的面孔,是「無官不貪」,「無官不可殺」。中國的農民起義,與其說是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鬥爭,不如說是農民階級對官僚階層的反抗。逼得百姓揭竿而起的,不是地主黑手裡懸的霸主鞭,而是各級官吏們催糧催款敲詐勒索時的兇殘嘴臉。中國老百姓說得簡單而明白:「官逼民反」。在農民起義中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現象,那就是每一次起義中被屠戮最慘的都是官僚階層而不是地主階級。

由於統治技術的粗疏,元代官吏貪污腐化較多數朝代更甚。元代官場,處處離不開錢。「下屬拜見要給『拜見錢』,逢年過節要給『追節錢』,過生日要給『生日錢』,管個事要給『常例錢』,往來迎送要給『人情錢』,發個傳票、拘票要給『齎(jī)發錢』,打官司要給『公事錢』,甚至無事也白要錢,叫『撒花錢』。」上級官員到下級地方來檢查公務,竟公開帶著管錢的庫子,檢鈔秤銀,爭多論少,簡直在做買賣。底層百姓平時見不到官員,偶爾地方官下鄉,卻都是來搜刮。所以,朱元璋一見到衙門的官吏,就恨得咬牙切齒。後來,他曾回憶說:「昔在民間時,見州縣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凡民疾苦,視之漠然,心實怒之。」

一方面懷抱對官僚體系根深蒂固的反感與懷疑,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依靠這個體系,這一矛盾反映在朱元璋給官員們的待遇上。在中國曆朝歷代中,朱元璋對官員們是最苛刻的,一方面,他對自己的親戚家人待之唯恐不厚,宗室貴族的俸祿異常豐厚。皇子封為親王后年俸有一萬石,是最高官員的近七倍,還不包括其他各種賞賜。另一方面,朱元璋又把官吏的俸祿定得出奇的低,對普通官員以「薄俸」為主流,史家因有「明官俸最薄」之說。

顧炎武說:「唐代上州司馬是五品官,每年收入數百石,還有月俸六七萬錢,收入足以庇身給家。而明代官員的收入,不過是唐代的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官僚們「月不過米二石、不足食數人」。按照慣例,官員的部分幕僚、隨從的報酬和部分辦公費是要在年俸中開支的,所以官員們依靠正常的俸祿無法過上舒適的生活,低級官員更連養家活口都有困難。「不足以資生」、「困於饑寒」的抱怨不絕於口。

不僅如此,朱元璋甚至捨不得給退休官員開工資,閻步克《品位與職位》說:「國初的致仕者居然沒有俸祿,賜半俸終身就算是優禮了。」

除了低薪制,朱元璋還取消了官員的許多其他特權。唐宋兩代,官員的子弟會得到「蔭封」,可以直接做官,而朱元璋則取消了這一做法,大官之子雖有「蔭敘」;但所敘的只是「祿」而非「官」,想做官仍要參加考試。

明代以前,官場上一直實行「以官抵罪」,即官員犯罪,以降職或奪官做為一種抵罪措施。然而,這一特權也被朱元璋毫不留情地剝奪了。官員犯罪,與百姓同樣,該坐牢坐牢,該流放流放,一點也不予寬容。

很明顯,在分配帝國利益蛋糕時,朱元璋把官僚體系排除在外了。朱元璋的做法顯然是「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他希望這些孔孟之徒能「見義忘利」,吃著孔孟的精神食糧忘我地為他工作。其實,從一個農民的角度思考,朱元璋認為他給官員的並不算太少,因為比起農民來,他們的生活還是優越的。更何況,精細的朱元璋認為,做官對中國人來說除了直接物質收穫外,還會有成就感等心理上的報償。

朱元璋這樣教育廣大官員:如果你們清廉為官,雖然收入不是特別豐富,但「守俸如井泉,井雖不滿,日汲不竭淵泉」,畢竟可以無憂無慮地生存下去。另外還能「顯爾祖宗,榮爾妻子,貴爾本身」,「立名於天地間,千萬年不朽」。所以,他覺得他對官員們還算是夠意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