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倚天屠龍記(二)

時間競賽

緬北的第十八師團,滇西的第五十六師團,均屬於日本「緬甸方面軍」第三十三軍編製,司令官為本多政材中將。

本多政材畢業於陸大第二十九期,他和橫山勇一樣,是從關東軍方面轉過來的,而且此前也是方面軍司令官。

干過關東軍的,總會下意識地把自己擺到絕對精銳的位置上去,即便換了地方,也改不了人五人六的習慣。

可時勢比人強,等他到了緬甸,戰局急轉直下,曾經威風一時的「菊兵團」竟然成了挨熊的典型,在緬北只有被人掐住脖子痛打的份。

在沒有多餘機動部隊的情況下,本多政材唯有調整戰略,由兼顧兩頭變成只顧一頭,即在緬北由攻轉守,滇西卻由守轉攻。

緬北那裡不是不管,而是暫時不管,等把中國遠征軍消滅或驅出滇西後,主力再移往緬北,變守為攻,以挽救密支那及八莫。

當宋希濂二攻龍陵時,本多政材已將自己的指揮所前移至芒市,第三十三軍主力和第二師團也晝伏夜行,陸續往這裡集結。

現在的芒市,已成了一座不斷膨脹的大兵營,龍陵守敵力量的增強,正是緣於芒市日軍的增援,難怪人越打越多,總也打不完。

按照這個代號為「斷」的作戰計畫,本多政材準備先死守包括龍陵在內的滇西,等日軍在芒市集結完畢,再對滇西遠征軍正式發動總攻。

在把本多政材的底摸清楚後,衛立煌便與對手展開了時間競賽。

他的角色,變成了苛刻的監工,一天到晚地催工程進度,不僅用下達死命令的方式一個勁倒逼霍揆章和何紹周,還以「上傳假捷報」的理由把宋希濂給換了下去。

新任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是黃傑。

與其他黃埔一期出身的高級將領相比,黃傑的能力並不十分突出,尤其不擅應變。

長城抗戰時,他在最險要的八道樓子只部署了一個連,原因是認為日軍穿著大皮靴,又背著較為笨重的裝備,爬山一定不行,至少會爬得很慢,沒等爬到半山腰,主力部隊就可以聞訊過去增援了。

沒想到鞋是死的,人卻是活的,日本兵換了鞋子,輕裝上陣,結果直接導致八道樓子失守。

正因有這麼一個缺陷,黃傑儘管資歷很深,前前後後也積累了許多戰功,但在變幻莫測的戰場上,卻常常馬失前蹄。

最哭笑不得的是在蘭封會戰時,本來要繼胡宗南之後升軍團長了,黃傑自己也已在到處為之搜羅幕僚人選,不料商丘失守,最後只落得個與桂永清一樣撤職處分的下場。

不過,黃傑有一點好,那就是任何時候都能保持他那老實本分的個性,即使被擼下來了,也不聲不響、一句牢騷沒有地順牆腳蹲著,等到上面想起他來,又一點價不還地馬上出列。

後來國民黨在大陸失敗,樹倒猢猻散,別人都重新做了計較,只有黃傑硬是帶著幾萬殘兵跑到越南,然後在那裡苦熬三年,一直等到返台,因此有人稱他是「海上蘇武」,後期很受蔣家父子重用,成為蔣介石在台灣的第一號看門人。

黃傑當然沒有老宋那麼機靈,可他不會取巧,這時候衛立煌要的就是認死理的人。

你按照我的要求,只管狠勁往龍陵打,不讓它反擊過來,即為大功一件。

黃傑的人生字典里,就沒有「不從命」這三個字,所以只管放心。

到九月中旬,隨著騰衝、松山之戰結束,滇西遠征軍主力得以全部會攏於龍陵,而在遠征軍航空隊日復一日的空襲下,日軍在芒市的集結卻十分遲緩,根本無法達成大兵團侵略作戰的要求。

眼看失去騰衝、松山,龍陵也旦夕難保,本多政材的「斷」計畫已失去意義。這位第三十三軍司令官流著眼淚,下令取消原先的總攻計畫,同時從龍陵撤出一部分守備部隊。

對不起,你沒法「斷」我,我可就要「斷」你了。

10月29日,由黃傑具體指揮,滇西遠征軍對龍陵守敵發起致命一擊。

按照事先的準備,遠征軍首先使用的是特種部隊,所有步兵奉命後撤一千米。

三百門大炮集中射擊,天上還有轟炸機投彈。整座龍陵城因此地動山搖,塵土蔽天,連隔開老遠的遠征軍陣地都被震得像地震一樣不停波動,由於炮彈實在太多,爆炸散發出的熱量把空氣都快給煮沸了,儘管當時還下著雨,但中國官兵卻個個汗流浹背。

一時間,重武器火力網強大到了不能再強大的程度,日軍連抬頭喘息一下的空都沒有,陣地工事已被摧毀大半。

在空前猛烈的炮火中,日本兵有的被當場炸死,有的則炸飛了雙腿、雙腳,變成了不能行動的殘疾兵,絕望之下,這些人像接力一樣,把手槍傳來傳去,為的是朝自己太陽穴上開最後一槍。

火炮集中射擊讓「龍兵團」無處可藏

可怕的特種打擊結束後,龍陵城裡即使沒有被炸掉的堡壘,也被炮彈掀起的泥土完全覆蓋,以至黃傑不得不調動工兵進行清理。

堡壘裡面還有殘敵,不過他們如果再待在憋悶的堡壘里,無異一死,所以情願衝出來拚命。

遠征軍採用緊逼戰術,前後左右地圍逼,直到將這些剛剛跑出來的「土老鼠」完全消滅。

整體上摧毀容易,難的是全城搜索清理。那些零零碎碎的日本兵往往藏在瓦礫中,等你打掃戰場時,就會冷不防地躥出來,挺著已沒有子彈的步槍猛刺猛扎。

如果工事對工事,衝鋒槍一梭子過去,就能將這些失去理智的傢伙打得通透,關鍵還是沒防備,以致遠征軍常常要為此蒙受損失,龍陵只是一座小縣城,但全城大搜查就忙了整整兩天。

11月13日,遠征軍完全收復龍陵。當重慶方面確證時,已是半夜三點,蔣介石接到電話後如釋重負,說我一直都不敢睡覺,等著的就是這一消息。

龍陵之戰,是滇西反攻中雙方耗用時間最長,投入兵力也最多的戰役,日軍前後死傷一萬多人,遠征軍傷亡也接近三萬。

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說法,曾被本多政材寄予厚望的龍陵光在名字上就很不「吉利」,龍陵者,埋葬孽龍之陵墓也,第五十六師團號稱「龍兵團」,你說有多晦氣。

「龍兵團」也確實是基本覆沒在龍陵的,從那裡撤出來的,只能稱得上是該師團的殘部,第五十六師團的番號隨後便被予以撤銷。

脾氣最大的門生

收復龍陵後,衛立煌乘勝追向芒市。此地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更是吃不消遠征軍的特種打擊。

沿途日軍的縱深陣地和堡壘,幾乎無一不被遠征軍的炮空力量所摧毀。有的堡壘比較隱蔽,一時能躲過炮火,但試想一下,你成天像老鼠一樣鑽在既局促又悶熱的工事里,光聽炮響,以及感受死亡一步步地走來,卻得不到與對手面對面決鬥的一丁點機會,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

很多日軍官兵都出現了精神問題,有人乾脆鑽出堡壘——很可悲,外面全是炮彈,一顆炮彈飛來,半邊臉都飛了。

當黃傑陪同衛立煌視察陣地時,他們看到焦黃枯枝上散亂垂掛的,都是被炸死日軍的殘肢。

黃傑向為老實憨厚之人,雖經無數次戰場廝殺,但目睹這種無比凄涼之態,亦不免「魄動而心驚」。

日軍退出芒市,再退出遮放,到了中緬邊境的畹町才得以收住腳。本多政材遂授命第五十六師團長松山佑三在此統一指揮,以阻止遠征軍西進。

松山佑三快成光桿了,幸好他還可以調遣第二師團,這個師團是「九一八」事變的始作俑者,當年也是赫赫有名,被稱為「仙台武士」。

第二師團從東北調入南洋的時候,正好碰上美軍大反攻,那種海陸空的立體摧毀式進攻,打得它潰不成軍,不少人都患了戰爭恐懼病。

在日本,第二師團幾乎就是開創歷史新紀元的英雄部隊,輕易可垮不得,日本統帥部趕緊將其後移,轉給了「緬甸方面軍」。

可憐「仙台武士」並沒能逃脫厄運,自從第二次遠征開始後,已被拆掉了好些部分,稍比「菊兵團」「龍兵團」好些的,就是到現在為止,主力尚存。

以第二師團為底子,加上「二殘」——第五十五、五十六師團的殘部,松山佑三湊得一萬多人,為的就是在回龍山再掙回臉。

畹町有回龍山作為屏障,山上工事堅固,再加上畹町實為日軍在雲南境內的最後維繫,所以打起仗來既瘋狂又玩命。

雖然同為美械裝備,但滇西遠征軍遠不如中國駐印軍,這在裝束上就可以看出來,前者一律灰衣灰帽,很多人扛的還是步槍,後者則個個頭戴鋼盔,基本上握的都是衝鋒槍,同時在兵員補充上,中國統帥部也是優先供給中國駐印軍,用飛機運過去的大多是黃埔軍官和老兵,剩下來的才會考慮滇西遠征軍。

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滇西遠征軍的人員損耗特別大,即使有強大的特種配備,其傷亡率也基本維持在三比一,即三個中國兵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