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速度與激情

反攻緬北,開始了史迪威在戰場上最愜意的一段日子。

史迪威不是沒有軍事才能的人,如果擺到合適的地點,他所能取得的軍事成就也許未必輸給麥克阿瑟,當然,這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得放低身段,別把自己看得太高。

經歷第一次遠征的失敗,特別是多次實戰交鋒後,「老喬」在很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

他經常身穿普通士兵的服裝,肩掛衝鋒槍,只帶一個衛兵就來到前線,來了之後往師指揮所一坐,跟孫立人或者廖耀湘共進晚餐,就戰術和敵情談論很長時間,然後一塊兒住下。

史迪威住的地方,離最前沿不過五百米距離,但老頭既不要工兵專門為他修築掩蔽所,也不要加派崗哨。

打仗時,遇到哪個地方進攻不順暢,他還特別著急,常常獨自一人駕一輛小吉普到前線,來了之後就不走,說看你們打仗。

史迪威是駐印軍最高統帥,前線指揮官哪敢讓他待在這麼危險的地方,只好一個勁賭咒發誓,哄老頭先回去。

過了兩天,史迪威一看,怎麼搞的,陣地還沒拿下,於是又駕車來了,來了就蹲著不走,弄得師長也得跑來跟著一道勸。

如是者三,直到如願以償地攻下日軍陣地,他才肯樂呵呵地打道回府。

我們得承認,假使沒有那些致命的缺陷,這其實是個非常可愛和勇敢的老頭,也是一個合格的美國將軍。

自1944年4月起,史迪威發起第二次旱季攻勢。

迂迴再迂迴

在緬甸,5到10月為雨季,在這中間為旱季。雨季一來,便洪水泛濫,山地泥深過膝,平地則一片汪洋,於機械化作戰很不利。

胡康河谷後,還有一個孟拱河谷,史迪威就是想在旱季結束前,拿下孟拱河谷。

這又是一次特種化作戰的經典範例。

遠征軍航空隊的三十多架飛機輪番進行俯衝轟炸及掃射,接近六十輛坦克戰車在地面超前攻擊,重炮隨坦克前進,逐次延伸射程。

日本航空隊已經毫無蹤影,坦克裝甲車和戰防炮倒是有,但是大多被重炮給拍成了廢鐵。

最後,才輪到步兵上去殲滅殘敵。

正打得歡暢,雨季來了。

到5月底,孟拱河谷戰役還沒結束,緬北卻已是大雨滂沱,水一泛濫,不但不能埋鍋造飯,連開水都沒有,官兵只能以罐頭伴雨水充饑,另一方面,坦克飛機也不再能夠自如地進行配合。

日本「緬甸方面軍」聞風而動,大量增調援兵,咬牙切齒地要扳回局面。

在特種作戰效果大減的情況下,能夠依靠的只有戰術和戰鬥力。

在胡康河谷戰役開始前,孫立人便留起了鬍子,誓言「不取孟關不剃鬍須」,克複孟關後,史迪威代表羅斯福,將一枚「豐功勳章」掛在了孫立人胸前。

「豐功勳章」系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所創製,專門授予對美國有功的非美籍將領,獎狀中還稱孫立人「智勇兼備,將略超人,實足為盟軍楷模」。

剃了鬍子,胸前掛滿英美勳章的孫立人精神煥發,鬥志高昂。

在這個艱難的雨季,我們卻有的是速度與激情。

孫立人分出一路「剽騎軍」,從各路日軍的縫隙中一穿而過,攀高山、涉深溪,最後趁夜偷渡水流湍急的孟拱河。

沒有汽艇,沒有竹筏,拿什麼渡?

官兵們把身上的背包、水壺、乾糧袋、頭盔都取下來,做成簡易渡船,行軍鍋上架一重機槍,利用水流速度向對岸劃。

這種新奇的渡河技術,駐印軍已演練多次,熟練得很了。

過了孟拱河,就是日軍的物資囤聚站。

駐站日軍共有千餘人,什麼兵種都有,就是從沒想到過大後方會有危險,正三五成群吃著早飯哩。

當「驃騎軍」突然出現在眼前時,這幫迷迷瞪瞪的小子竟然還以為來者是駐印軍的少量空降兵,所以只用小股部隊上前迎擊。

想什麼呢,人家是主力,一擊之下,垮了。

「驃騎軍」不僅佔領物資囤聚站,還切斷了作為前線日軍唯一補給線的公路。

驃騎軍銳不可當,繳獲了很多日軍軍旗

生命線沒了,那是要全盤崩潰的,「緬甸方面軍」司令部大為緊張,急調其他師團赴援。

孫立人的另一路「驃騎軍」出發了。

他們這一路比前面一路還要辛苦,此時整個緬北已成澤國,雨越下越大,路越走越滑,稍不留心就可能滑入萬丈懸崖。

一路上騾馬跌斃很多,有的馬爬不上來了,奄奄一息之時,猶對濁泥落淚。人言蜀道難,然緬道之難實在更甚於斯。

在令人難以置信的可怕環境中,駐印軍官兵也同樣表現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堅韌和勇氣。

沒有馬力,就把裝備和給養背在身上,空投困難,便找野生芭蕉根充饑,都是杳無人煙、獸跡罕至的地方,但是沒有任何困難可以擋住這些無敵勇士的前進。

第二路「驃騎軍」的迂迴穿插,使日本後續援軍也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況,再也不可能給前線部隊帶去任何希望了。

廖耀湘趁日軍陷入慌亂之際,從正面加快進擊,其戰術也越來越精妙,形成了一整套花樣百出的打法:先迂迴包抄,將日軍圍起來,然後逐一分割,大餅換小餅,慢慢嚼,直至「引蛇出洞」,等你走投無路,想方設法突圍時再來個半路伏擊。

7月11日,孟拱河谷戰役勝利結束,此役基本全殲了第十八師團。自戰役發起後,「菊兵團」雖經十二次新兵補充,但仍無法避免覆沒的命運。

除此之外,「緬甸方面軍」先後抽調四個聯隊增援,也無一不遭重創,傷亡總數達到兩萬六千。

日軍的意志被完全擊垮了。到後來,一個大隊加炮兵特種部隊都沖不開駐印軍一個排駐守的陣地,駐印軍總部只要再派一個連,就能將它打得落花流水,直至滅得一個不剩。

現在的日軍俘虜已不是一個兩個,而是成群結隊,這種東西少了稀罕,多了還嫌,可你問他們為什麼不切腹,他們會一臉尷尬地告訴你:憑良心說,日本兵不願這麼做!

這些日俘個個面黃肌瘦,有的只剩一條沾滿泥水的短褲,一副骯髒不堪的樣子,昔日「皇軍」的威風已蕩然無存。

值得一提的是,傳說中的「殺俘」不是來自於孫立人,而是他的團長李鴻。

李鴻是老稅警總團成員,經歷過淞滬會戰,對當年日軍殘酷屠殺中國戰俘和百姓記憶猶新,且恨之入骨。

第十八師團不是以兇殘的九州兵自居,還擔當過登陸金山衛的主力嗎?那就派人審問一下,看他們淞滬時有沒有去南京。

沒去過的當俘虜送來,去過的就地處決——為南京大屠殺的同胞復仇!

這番話是李鴻拿著電話、當著一眾記者的面堂堂正正說的。

只能用兩個字來概括:解氣。三個字註解:特解氣。

從天而降

就在孫立人「驃騎軍」迂迴的同時,有一支神秘部隊也在進行穿插,只不過他們的範圍和目標更大,要抄的是密支那的底。

密支那在孟拱後方,是日軍在緬北的最後一個據點。經兩年經營,不僅城外已形成環形防禦陣地,城裡的地上地下,工事布得密密麻麻。

因為這些原因,很多英軍將領認為密支那難以攻取,儘管蔣介石的統帥部和史迪威本人多次提出方案,但都遭到了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中將的拒絕。

史迪威決定不再陪英國紳士玩兒。

按照骨牌的一般玩法,緬北戰場的進行順序應該是這樣:野人山、胡康河谷、孟拱河谷,最後才是密支那。

在孟拱河谷戰役剛剛打響之時,史迪威就組織中美聯合特遣隊,直接插入密支那,出人意料地開闢出了第二戰場。

特遣隊由中、美軍隊混編而成,分為兩支縱隊,總計六千多人,其規模與孫立人派出的「驃騎軍」大體相當。

與「驃騎軍」不一樣,由於目的不同,特遣隊在路上即使遭遇日軍,也很少與之交鋒,實在繞不過,才留下一支部隊作為掩護。

每天十公里的推進速度,放在平原上不足為奇,但如果是雨季的緬北絕地,那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奇蹟。

5月17日,特遣隊趕到密支那,並發起「眼鏡王蛇」行動。

「眼鏡王蛇」的第一個步驟是奇襲密支那機場。由於特遣隊的行動秘密而迅速,日軍在遭到打擊的前一剎那,還在做他們的春秋大夢,逃路時連鞋子褲子都來不及穿。

先進的技術設備,使得戰術實施擁有了更加廣闊而豐富的空間,第二個步驟緊跟而至:空中列車。

當天下午,運輸機川流不息地飛臨密支那上空,一松鉤,機身後牽引著的滑翔機便一節節地降落下來,從裡面湧出來的,都是剛剛由國內運達、加入中國駐印軍的部隊。

搭乘空中列車的中國駐印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