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夭折了的速度

南方的戰火還在繼續燃燒。

燃燒的地方在上海,彷彿是五年前「一·二八」淞滬會戰的繼續,所以也被稱為第二次淞滬會戰。

的確是太相似了,連中方指揮官都和過去一模一樣,他就是當年的第5軍軍長張治中。

對於「一·二八」淞滬會戰的結果,張治中和蔡廷鍇的心情當時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既無比傷感又心有不甘。

第5軍是半途之中才參戰的,張治中因此認為,主要還是準備和力量都不足,若再弈一盤,未必不能取得勝局。

1936年2月,南京政府為了準備對日作戰,把全國劃分為幾個國防區,張治中奉命兼任京滬區長官。

所謂準備,是秘密的準備,不僅不能大張旗鼓,若是透出一點風聲讓日本人知曉,沒準還會惹出禍來。

張治中的公開身份仍然是黃埔軍校教育長。

有一天,他在自己的教育長辦公室旁邊另掛了一塊牌子,名曰:高級教官室(高教室)。

隨後,張治中又在黃埔軍校挑選了一批學生,文武兼有,充作「高級教官」。

教育長挑選和安排教官,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人會覺得奇怪。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張治中對「高級教官」們還有班規:絕不允許把高教室的事情給泄露出去。

給學生上上課而已,能有什麼了不得的秘密?

秘密大了,因為「高級教官」們並不是在上課備課,而是在辦公室里研究怎樣對日作戰。

沒有人知道,這間小小的辦公室,卻是揭開全面抗戰序幕的司令部!

高教室原設在南京,後來出於實地偵察的需要,又遷往蘇州,這麼一來,再叫高教室好像就不怎麼合適了,遂改名為「中央軍校野營辦事處」。

帶著學生出來野營,所以建了一個流動性的臨時教務室。

無論高教室,還是野營辦事處,張老師實行的都是機關學校化,就好像大學裡的博導帶研究生,前者出了課題,後面這些學生便帶著課題去研究和實習。

實習的主要區域,當然是大上海。

張老師出的第一個課題,叫做如何攻。

攻,具體來說就是攻虹口,要點在熟悉敵情。

這回你派保安隊都沒用了,因為保安隊也不能進入日租界。只有讓學生扮便衣,分批進入虹口,然後逮著機會就把海軍陸戰隊所在的那些街壘和地堡都一一畫下來,並按順序統一編號,標誌在1︰5000的地圖上。

除此之外,又按照偵察情況,另外編一本冊子。在這本冊子上,詳細說明每個據點通道的位置,射擊朝向,有多少兵力,裡面可能配什麼武器,全都十分具體。

張老師出的第二個課題,叫做如何守。

守,具體來說就是守閘北,要點在修築工事,但是按照「淞滬停戰協定」,中國正規軍是不能公開進入市內的,更不用說開著工程車去了。

張治中採用了一個辦法,即把學生們化裝成保安隊,利用這個通用身份證到閘北一帶修築秘密工事。

既然叫秘密工事,當然不能讓別人看見,得築在房間里。要說這本來是不可能做到的,畢竟是大上海,哪有一幫大老爺們在民房裡搞裝修,而一點風聲都不漏的。

但是張治中在上海找到了一個重要人物,有了此人,一切水到渠成。

他就是杜月笙,別看人家是黑社會老大,但特別愛國,不光幫著租房子,甚至還把自己家的房子都讓出來,給部隊修工事。

於是,在閘北一帶就多出了很多神秘的房子,外面看看跟普通民房沒有什麼區別,但進去一看,才知道裡面充斥著鋼筋水泥掩體。

這些掩體,採用的是分解式設計,也就是像我們搭的積木一樣,可以零拆。它們也不是到了上海才臨時澆注的,而是先在後方造好,趁晚上運進上海,然後再組裝起來的。

至於為什麼要把攻放在守前面,則是因為張治中注意到了當時由德國顧問們引入國內軍界的一個全新戰術理論。

它的名字,叫做閃擊戰。

德國是軍事大國,這個國家的軍事理論往往都能引領世界潮流,連日本人都得跟在後面亦步亦趨當學生,其為外人所熟知的迂迴包抄戰術就是德國老師教的,此後他們便一直靠這個戰術混飯吃,竟然也能做到打遍東亞無敵手。

軍事家們看德國,就像是現在服裝設計師看巴黎,如果你不知道或不了解那裡的最新信息,毫無疑問就意味著被淘汰。

到了20世紀30年代,德國的軍事理論不斷花樣翻新,迂迴包抄都算過時了,更加註重速度和效率的閃擊戰浮出水面。

一般而言,迂迴包抄需要你有壓過對手的資源和能力,這也是日軍為什麼在東亞能一抄一個準的原因所在,因為你弱他強。

閃擊戰則不同,它往往對弱者有利,可以做到以弱勝強,比如綏遠戰役實際也具備一點閃擊戰的影子,傅作義能摧毀兵員總數比他多得多的偽蒙軍,全在於一個速度——對方還沒有完全坐好位置,就已經倒在地上起不來了。

「一·二八」淞滬會戰,守了半天廟行仍然沒能守住,這回不守了,日本人不來上海便罷,要是再來,我必用閃擊戰先把他給打趴下。

「七七事變」以前,張治中因病赴青島治療,聽到盧溝橋那邊打了起來,他立刻意識到上海也可能有事,當下不顧醫生勸阻,便風風火火趕回南京,接受了京滬警備司令一職。

張治中在他的「野營辦事處」設有專門的情報研究機構,通過情報分析,他判斷,日本人遲早還是要進攻上海,現在沒有動手,只是因為北方戰事尚在繼續,一旦對方完全佔領華北,上海就是下一個目標。

既然早晚都是一刀,為什麼我不先捅他一刀?

這一年多來,張治中一直都在不停地跟學生們探討對日戰略戰術問題。

他說,我們對付日本人,一共可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他打我,我不還手,比如「九一八」;第二個時期,他打我,我才還手,比如「一·二八」和長城抗戰;第三個時期,我判斷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這叫先發制人。

這當然與張治中對閃擊戰的認識大有關係,因為從理論上講,閃擊戰就是奇襲戰,實際上也就是先發制人。

張治中判斷日本人要在上海動手,來自於兩個跡象,一是「虹橋機場事件」,日軍強闖飛機場被中國衛兵擊斃;另外一個,則是日本海軍第3艦隊彙集於黃浦江及長江下游,上海風雲突變。

這一切,幾乎就是「一·二八」前形勢的翻版。

由於「淞滬停戰協定」的限制,張治中跟當年的蔡廷鍇所處環境條件有了很大差異,後者的第19路軍畢竟就駐在閘北,而張治中所能調動的德械師主力卻全在蘇、錫、常一帶,離上海郊區都有很遠一段路。

但是南京統帥部指令剛剛下達,張治中一夜之間便率87、88兩個德械師開入了上海市區。

第二天早上,上海市民一覺醒來,竟然發現滿大街都是頭戴德式鋼盔的正規部隊,彷彿是從空而降一般,不由得個個驚喜交集。

他們從哪裡來?為什麼如此神速?

閃擊戰的第一個要素是速度。

中國軍隊的機動效率向來很慢,張治中能一下子把分針撥到這麼快,緣於他已將京滬線的火車和汽車都儘可能集中起來,集中裝運,集中行動,速度想不快都不行。

速度有了,下面就要奇襲,張治中本定於8月13日拂曉以前展開攻擊,乘日本海軍陸戰隊還未回過神來,就來個一掃而空。可是關鍵時候,南京政府又突然猶豫起來。

猶豫是出於外交的考慮。

在上海的中立國提出了24小時調停建議,8月13日尚在24小時範圍之內,所以蔣介石想再等一等。

8月14日,「八一三」淞滬會戰才正式打響,此時離張治中進入上海市區已過去了整整兩天。

就像張治中所分析的那樣,日本人要打完華北才能顧上海,所以才沒馬上在上海重開一局。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雖然已做好輸送日僑回國的準備,但請戰報告一直未在米內海相那裡得到批准。

張治中倘若能如期閃擊,擊他個措手不及是有可能的。

恰恰是兩天的停頓,給了長谷川清以時間,使他得以從容部署防禦。

德國人的閃擊戰後來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希特勒以外交掩護戰爭,外交為次,戰爭為主,而當戰爭為外交所誤,任何奇襲或高明戰術都難以獲得成功的可能。

不過由於當天出動的是孫元良第88師的主力精銳,所以雖是攻堅,但仗打得總體還不賴,尤其是黃梅興旅攻擊能力很強。

黃梅興外號人稱黃老虎,端的是位虎將,他從左翼旋迴,猛地向海軍陸戰隊撞擊過去,頓時把後者撞得齜牙咧嘴。

接著,黃梅興又採用「逐次前進」的方式,像擠牙膏一樣,一點點把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