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從常勝到常敗

先佔平津,再奪察哈爾,出兵以來可以說無仗不贏,無戰不克,這一「輝煌戰績」令日本統帥部忘乎所以。

人的癮頭一上來,是止不住的事,華北「駐屯軍」已經不好玩了,而且也太慢,得加食添料,升升級。

升級後的名稱叫做華北方面軍,規模擴展到了八師一旅團。

在「七七事變」以前,日本僅有17個常備師團,但幾乎每個師團都有一支對應的預備役部隊,這批人就叫「在鄉軍人」,全部都經過軍事訓練,各師團還為他們專門建有武器庫。

不打仗時,「在鄉軍人」們就在本地當農民的當農民,經商的經商,輪到打仗了再緊急動員,發放槍支彈藥,通過這種辦法,短時間內即可由一變二,組建出新編師團。

比如,第108師團就是新編師團,它是由第8師團的預備役人員組成的。

華北方面軍又分為第1軍和第2軍,其中第1軍由司令官香月統率,沿平漢鐵路直逼保定。

9月14日,爆發了保定會戰,又稱涿保(涿州—保定)會戰。這是平津淪陷以來華北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中方指揮官為劉峙。

馮玉祥的老西北軍有「五虎上將」,蔣介石的中央軍也有,其大致入選標準為:黃埔資深教官、在東征和北伐中建有殊功。由於「五虎上將」的說法並非來自正式文件,純屬茶餘飯後閑談之資,因此其人員和排序多有差異,但不管怎麼排列,劉峙都是少不了的重要角色,有人甚至稱他是中央軍中的首席良將。

劉峙,江西吉安人,畢業於保定軍校第2期。

私底下的劉峙,不僅長相忠厚老實,而且口齒笨拙不善辭令,極少與人爭執。當年中央軍系統里有兩個最好說話的「婆婆」,一個是何應欽何婆婆,另一個就是這位劉峙劉婆婆,後者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人生在世沒有不散的筵席,要給人過得去,要給人以生路,尤其不能用公權報私仇。

劉婆婆嘴巴不會講,但是人家內秀,中文功底很深,曾給歐陽修、文天祥等人編過文集,尤其在舊尺牘也就是古代書信上頗有研究。解放後他落魄南洋,困頓之餘偶然給學生講了一堂課,連學校校長都聽得一愣一愣的,當即聘他為正式教員。

兩個婆婆皆潔身自好,劉峙本人一輩子與煙酒賭博掛不上鉤。他繼何應欽之後擔任第1軍軍長,於治軍方面堪為表率,一個步兵操典能夠背到爛熟,平時穿著一身布軍裝下基層連隊是常事。

與生活中的隨和不同,戰場上的劉峙給人印象卻是:內藏機謀,個性倔強,一旦決策便毫不動搖。

在東征北伐乃至中原大戰的過程中,劉峙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蔣介石那些新老對手見到這員將沒有不怕的,從那時候起,劉峙便有了常勝將軍和福將的名號。

當內戰變為外戰,常勝將軍本來是有機會延續他的常勝之名的。

平原之上,無險可守,最利於發揮特種部隊的優勢,香月不僅在地面出動了大量重炮和坦克,天上還有航空兵獨霸——中國在北方几無空軍可用於助戰。

他使用的步兵也幾乎是最強的:熊本第6師團和宇都宮第14師團。

熊本師團不用說了,那是有名的野獸師團。宇都宮師團在松木擔任師團長期間,曾第一個在哈爾濱附近追擊馬占山,此時的師團長是繼板垣之後的第二位「中國通」出身的名將——土肥原賢二中將,在他出掌宇都宮師團後,該師團也被稱為土肥原師團,是一個擁有很多坦克大炮的機械化師團。

香月認為他的鎚子已經夠重夠猛了,卻始終砸不開劉峙所布置的正面防線。

倒不是說劉峙的兵力有多強,事實上他用於涿縣第一線防禦的只有孫連仲第26路軍和萬福麟第53軍。

孫連仲還行,畢竟是老西北軍的旁支,而萬福麟屬於東北軍,還是東北軍中打仗比較爛的,其軍官很多連地圖都不會看,師以上高級指揮官在交戰後更只靠電話遙控,前面的情況兩眼一抹黑,根本不了解,所謂指揮,大多數情況下也是瞎指揮。

劉峙依賴的主要是工事。

常勝不是偶然的,福氣你不求它也不會自動上門。早在「七七事變」前,劉峙不僅在自己治理的河南省做到了「道路平,無蒼蠅,無野狗」,而且未雨綢繆,積極備戰,在北方平原督建了大量的國防工事。

長城抗戰時,徐庭瑤對日軍的特種部隊特別是坦克部隊了解還不深刻,所以臨時修建的工事終有缺陷,防住大炮卻防不住坦克。有了長城抗戰的教訓,劉峙對工事進行改進,特地增加了防坦克壕。

你有鐵甲馬,我有絆馬坑,冀中平原上遍布的防坦克壕,令香月也無可奈何,土肥原有那麼多坦克,然而大多數時間裡只能擺著看看。

難以突破,就要尋找薄弱處,而薄弱處往往就在對手兩路防區的結合部,所謂的「兩不管地區」。

此時的中國守軍,劉峙守平漢線,宋哲元守津浦線,在平漢和津浦線中間的地方,最難分清責任,劉峙可以說是宋哲元的防區,宋哲元也可以說是劉峙的防區。

香月命令土肥原朝此處出擊。

在日本國內,香月以研究步兵戰術而聞名,但他的對手也是個戰術專家,後者對自己哪裡最薄弱同樣十分清楚,所以土肥原出擊後很快發現,劉峙早有防備,那裡已經有人在等他了!

不光有人,在土肥原前面還擋著一條永定河,要衝過去得徒涉河水,難度太大了。

這個結果似乎有些讓人泄氣,但在偵察之後,土肥原大喜過望——他聽到了守軍車輛開走的聲音。

對方不是要堅守,而是要撤退!

撤退的是萬福麟,劉峙把他派到這裡來堵漏洞,他卻只想裝裝樣子,看到土肥原殺到,提前開溜了。

土肥原馬上發動強渡,渡河之後即從側背對劉峙的一線防禦造成了致命威脅。

9月18日,涿縣陷落。

涿縣一失,保定便失去了屏障,但劉峙在保定還預留著後手,被他布置在二線防禦上的不僅有關麟征第52軍,還有其他「雜牌部隊」,加上從一線防禦上退下來的部隊,若一齊用命,香月的日子並不好過。

可問題恰恰出在「雜牌」身上。從一線撤下來的,只有孫連仲肯協防保定,但兩天之後也呈潰退之狀。其他已經上來的,還沒上來的,都聲稱已與劉峙失去聯絡,爭先恐後地跑沒影了。

劉峙再一看,能打的就只剩下了一個關麟征第52軍,一共只包括兩個師,卻要防守長達40里地的正面,不說火力占著下風,光人就不夠用。

劉峙急得要命,一個勁兒請求蔣介石火速增派援軍,然而此時淞滬戰役已經打響,並在逐步擴大,兵力根本沒法北調。

想那長城抗戰時,徐庭瑤手裡曾有三個師,還被日軍一個師團給衝垮了,現在要想用兩個來扛人家三個,結局可想而知。

饒是如此,也並沒有形成絕對的一邊倒。為攻下保定,香月以特種部隊為前導,出動坦克140輛,火炮260門,空中還有60架輕重轟炸機輪番攻擊,後則繼以三個常備師團,然而一天也只能在平原上前進20里,過了10天後才在關麟征撤走的情況下佔領保定。

戰後一清點,中國軍隊傷亡了兩萬,但保存了主力部隊的基本建制。與此同時,日軍則死傷了5177人,而且裡面全是熊本、土肥原師團的老兵。顯然,對這樣的結果香月不可能完全滿意。

同樣大為不滿的還有中國的後方輿論。內戰之中,劉峙從未打過一次敗仗,輪到外戰,國人自然對之期望甚深。尤其當時抗戰初起,國人自信心還很強,「經過八年抗戰,將領中很少有沒吃過敗仗的」,那是後來才慢慢領悟到的。

蔣介石不是不懂軍事,他也認為劉峙在保定會戰的指揮上沒有什麼明顯的失誤,只是輿論攻擊厲害,只好選擇讓劉峙退避三舍。

平生第一次打敗仗的劉峙,就這麼從雲霄上一頭滾落下去,不僅失去指揮之權,還被人借題發揮,譏之為「長腿將軍」。

劉峙的幕僚為自己的長官抱不平,想要將會戰的整個經過公布出來,卻遭到了劉峙的制止:這是軍事秘密,豈可輕易告人,我忍耐就是!

重新被人關注,是很多年後的事,他自言當時的局勢,連不懂軍事的人都能看出不妙,他是如同「跳火坑」一樣被再次派到指揮位置上去的。

那當然又是一個敗仗,而且是大敗仗,它徹底宣布了劉峙軍事生涯的終結。

人生就是這麼詭異,一輩子打了無數的勝仗,最後卻以一次敗仗收場。

對於很多人來說,輸掉一次,也就等於輸了全部!

劉峙自己努力裝出對這些都不在乎,但當他70多歲時,也發出了「浮生如夢」的嘆息。

年歲不會製造聖人,只會製造老人。

——劉峙《我的回憶》

忍了一輩子的劉峙,終於說出了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真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