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生死時速

通過情報刺探,黃郛發現,外務省中的「強硬派」一直在打著一個小九九,那就是要制定一份政治協定,並將其與軍事協定捆綁在一起。

在這份擬議的政治協定中,包括了國民黨黨部以及中央軍完全退出華北等三個政治條件,幾乎都是對中國利益具有致命殺傷性的狠招。

如果把外務省的政治協定加進來,就等於華北被日本完全佔領了。

正式談判前,必須防止這一切的發生。

黃郛的辦法是讓「穩健派」去說服「強硬派」,但是效果究竟如何,卻不是黃郛能夠預料得到的。

對於他來說,這是一個無法事前知曉答案的未知數,而政治外交跟戰爭攻伐一樣,未知就意味著前面可能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他現在最想做的,就是儘快開始談判,因為關東軍的底牌他已經摸到了,在這種情況下,時間拖得越久,越對中方不利,可謂刻不容緩。

但此時的黃郛陷入了一個進退不得的困境,讓他陷入這一困境的,不是日本人,而是自己人。

外界的輿論壓力自不待言,聽說要進行停戰談判,斥其為「親日派頭子」、「大漢奸」的言論不絕於耳,這些黃郛都可處之泰然,暗殺都經歷過了,還有什麼受不了。我不看報,不上街,把佛家入靜的功夫都拿出來,總行了吧。

讓黃郛最被動的恰是他義弟的態度。

蔣介石的要求是,即將簽訂的停戰協定不能超過上一年「淞滬停戰協定」的條件。

但事實上,淞滬會戰和長城抗戰並不一樣,前者是平了,後者是敗了,要達到一樣的結果怎麼可能?

捏著蔣介石發來的電報,倒算著轉瞬即逝的談判日子,黃郛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他能夠怎麼辦呢,只能拍著胸脯保證自己「悲願絕不至賣國,智慧絕不至誤國」。

蔣介石的指示電報通篇都像在作秀,大敵當前,大禍即至,還要擺出一副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愛國領袖形象出來。

黃郛最不能原諒的恰恰是這一點。因為談判議和這件事非常敏感,只要蔣介石縮一縮腦袋,他就可能要像濟南案那樣當替罪羊了,最後不僅事情辦不好,還要飽受指責。眼前的事實就明擺著,今後的人們只要看一下這些電文,就會認為,你蔣介石是好人,我黃郛是壞人(「使後世之單閱電文者,疑愛國者為弟,誤國者為兄也」)。

說蔣介石有作秀的嫌疑,這是難免的,站在他那個位置,也可能是必要的,但這裡面確實還有一些他本人的真實想法。

在他看來,日軍眼下已經勝券在握,兵臨城下,他們會選擇主動和我們停戰嗎?

絕不可能!

所謂停戰,不過是一個傳說!那是嚇嚇我們的,讓我們自動撤退,然後日本人就可以不花一點本錢,唾手而得北平。

小伎倆而已嘛,以為我看不出來?

其實這也怪不得蔣介石。在日本,天皇、政府與軍隊並不是一碼事,這個秘密連當時中國外交部的一流外交家都不是很清楚,更遑論蔣介石。

說到底,這世上的很多東西,大抵都屬於潛規則的內容,如果你只會從書本到書本,從表面到表面,是永遠無法領悟的。

此中關節,黃郛卻早已看透,而且他還認為日本內部的這種矛盾,正是中方可利用之處。

他現在需要的只是時間,所謂生死時速,蓋不為過。

關鍵時候,黃郛不得不運用「雙巨頭」的力量。

黃紹竑星夜兼程趕到廬山,當著面對蔣介石彙報了華北實情,後者在了解來龍去脈後,才明確肯定了黃郛的做法:處理得對。

但是,蔣介石還是心有不甘。他又給何應欽發了一個電報,要他從軍事角度出發,最後再確證一下北平究竟能不能守住。

後者明確答覆:守不住!

聽到「雙巨頭」都說得這麼斬釘截鐵,蔣介石明白黃郛絕不是在虛張聲勢,說的全是真話。

隨後蔣介石給黃郛發來急電,告知:只要文字斟酌,打磨乾淨,你就去簽吧。

這一天是5月30日,關東軍規定的期限早已超過,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讓黃郛驚心的是,外務省內部的說服工作失敗了,「強硬派」始終不肯放棄政治協定,並計畫列席停戰談判會場。

談判馬上就要開始,但黃郛已經用盡了能想出的所有辦法,結果如何,只有聽天由命了。

1933年5月31日,中日雙方在塘沽舉行停戰談判。日方代表岡村寧次準備了一個停戰協定草案,並且說明這是關東軍的最後方案,一個字都不能更改。

這個停戰協定就是關東軍的軍事協定,它跟殷同了解到的內容沒有多少差異。

在談判中,中方也想跟日方討價還價,可戰敗者哪有還價的資格和權利。岡村愣是板著個臭臉,別說一步,半步都不讓。

怎樣答覆,非常簡單,yes或者no。

岡村一副戰勝者的腔調,那是根本不把中國人放在眼裡的。他當時不會預料到,12年後,他也會作為一個屈辱的戰敗者,垂首彎腰在投降書上籤下自己的名字。

中方代表看到已無任何轉圜餘地,不得不顫抖著手,在日方提案上落筆,簽字。

日後一直被口誅筆伐的「塘沽停戰協定」至此塵埃落定。

對簽訂這份協定,黃郛實出無奈,在給他的義弟蔣介石的電報中,曾用了這樣八個字描述當時自己的心情:兄淚內流,兄膽如裂!

唯一感到慶幸的是,那份政治協定一直都沒有露面。

老天保佑,在這個令人心悸的時刻,黃郛的出手終於收到了奇效——關東軍根本就沒通知外務省的人到場。

自從武藤、岡村等關東軍高層接觸殷同後,他們就一廂情願地認為,華北交給這個黃郛和他的政整會是找對了人,用不著再節外生枝。

沒錯,上面是打過招呼,說外務省有個什麼政治協定想一道簽,還要派人列席談判會場,可是我們得問一問,這場仗究竟是誰打贏的?榮譽又應該歸給誰?

我們關東軍死了這麼多人,出了這麼大的力,光榮和夢想都是屬於我們的。停戰談判,那是多神聖的事,怎麼能讓就靠張嘴吃飯的所謂「外務省官員」來攪和呢?門都沒有!

當外務省的人氣喘吁吁地趕到談判現場時,停戰協定早已簽完了。毫無疑問,這些人是要跌足長嘆的:失此機會,大勢去矣,可痛惜哉!

岡村一分鐘前還神氣十足,頗為自己剛剛表現出來的「酷勁」而得意,一分鐘後,等他翻完「強硬派」帶來的提案時,一樣懊悔得不得了,覺得失去了一個狠斬中國一刀的大好機會。可是表面上他還不能說出來,只好自我安慰:別傷心,以後還有機會。

然而傷心總是難免的。事實上,這個「外務省提案」的部分內容,與兩年後日本人想達到的效果幾乎一模一樣。如果中方當時簽訂了以此為基礎的政治協定,不僅等於從文字上默認了偽滿,而且整個華北也將提前再陷危機,其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當然,中國也可以作出別的選擇,但在軍事協定和政治協定綁在一起的情況下,拒簽政治協定,就等於拒簽了軍事協定,如此,又走到關東軍繼續進兵,包括平津在內的華北一體淪喪的老路上去了。

可以說,黃郛是在近乎絕望的情況下,把日本對華北的入侵整整推遲了兩年,相應地也使中國得到了兩年的喘息備戰時間。

停戰協定簽訂僅一個月後,南京政府的對日秘密備戰就迅速啟動,直至全面抗戰爆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