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

1933年3月9日,29軍先頭部隊進入喜峰口。

在實際交鋒之後,才發現鬼子不是那麼好打的。

由於槍械簡陋,在喜峰口,29軍平均每打死一個日軍,己方就得倒下幾十個人。

情況越來越嚴重,請求緊急增援的電報不停地從前線發往29軍軍部。

顯然,形勢的發展,與當初的預想差距很大。

要想堅守喜峰口,必須有更大投入,然而這無疑也意味著風險的劇增,弄得不好,甚至有可能把老本都給賠進去。

29軍長期用抗戰激勵士氣,可是在現實中真正面對這一難題時,又不得不備感躊躇。

客觀地說,作為地方部隊,在與日軍對陣時,往往有比中央軍更多一層的顧慮。他們能在蔣介石面前挺起胸脯,也就是依仗著手裡有人有槍,一旦這些都賠得差不多,就意味著再無可討價還價的本錢。輕則地盤縮小,編製砍掉,重則只能灰溜溜地通電下野,躲進民巷做寓公了。

29軍雖然是由宋哲元當頭,實行的卻是現在流行的圓桌會議模式。部隊草創時,包括宋哲元和蕭振瀛在內,一共八個結義兄弟,大家達成默契,不管多大的事情,都要集體商量,集體負責,計議好後再行動。

此時此刻,「八兄弟」感覺自己站在了十字路口。何去何從,不僅關乎個人榮辱,還決定著這支初出茅廬的地方新軍的未來命運。

東北軍都打成這個樣子,我們還有必要在長城上跟日本人死磕嗎?

有!

一個人霍然站起,全力主戰。

此人就是蕭振瀛。

他認為,跟身後的華北大平原相比,喜峰口地勢險要,實為可戰之地。29軍只要在這裡抱定死戰的決心,贏是大有希望的。

至於退,大家就別想了。那是條絕路。

見蕭振瀛如此堅決,宋哲元當即表態,就算拿出全部的老本,這回也要跟鬼子們拼了。

其他兄弟也大多贊成蕭振瀛的主張,只有一個人仍然保持著沉默。

讓大家都甚感意外的是,這個人不是別人,卻是第38師的師長張自忠。

當然,張自忠沒說他不同意。他病了。

什麼時候不能生病,這時候病,擺明了就是裝病。

也沒有公開表示不同意,不過就是那意思。

蕭振瀛最講究待人接物的一個人,情急之下也顧不上了,跑過去就是一腳。

你給我裝什麼裝,是不是怕死?

要是你用其他法子旁敲側擊,張自忠或許還要哼哼啊啊一會兒,說他「怕死」卻是最要命的。

他騰地一下坐了起來。

我不是怕死,可我們就這點人,這點本錢,你們非要一股腦全拿到前線去。我看,贏不一定,拼光卻是絕對有可能的。

下面有句話估計還強忍著沒有說:

兒賣爹田心不疼!

蕭振瀛鬆了口氣,不是怕死就好,這點道理我還是能給你點得透的。

抗戰呼聲,全國已響徹一片,29軍如果不繼續參與抗日,就難以得到國人的同情和擁護。作為一個到處受人排擠,幾無容身之處的地方雜牌部隊,這樣一來,路只會越走越窄,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退,將輸得一乾二淨,進,甭管打得過打不過,得到的永遠比失去的多。在這一點上,大家都要想明白想透徹。

最後,蕭振瀛撂下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

將來誰肯抗日,誰才能站得住。如果守著這點本錢,不敢下注,早晚必將被淘汰!

這句話一語中的,對張自忠來說有如醍醐灌頂。

他騰地站了起來,我懂了,我聽你的話。

大哥還是大哥,不服不行。

至此,兄弟們的意見得到統一。宋哲元授命趙登禹擔任前敵總指揮,率強力援軍出征喜峰口。

中國人論武,最喜排名,而且不分出個子丑寅卯誓不罷休,哪怕是關公戰秦瓊,遂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之說。

在29軍的武林排行榜上,有「打虎將」之稱的趙登禹要是排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當年趙登禹到西北軍來投軍找飯吃時,募兵的日期早已過了,但徵召者一聽到他自報家門,馬上就另眼相看,破例把他招了進來。

其實趙登禹的老家並非西北,然而在剽悍的西北人眼裡仍然如雷貫耳,這個地方就是山東省的曹州(今菏澤)。

在中國百姓口耳相傳的民間傳奇裡面,山東響馬恐怕比東北鬍子還要更具影響力。如果沒了這個職業,那就等於沒了秦瓊,沒了程咬金,一部《隋唐演義》立馬就要黯然失色。

曹州就是專出響馬的地方。宋朝的時候,由於響馬實在太多,後來便都擠到一座叫做水泊梁山的山寨里去排座次了。

再後來,又從這裡飛馬躥出了一支輕騎部隊。

當年,曾國藩能指揮湘軍擊敗太平軍,卻對他們無可奈何,這支部隊的名字叫做「捻軍」。

居於此地,你要是不會打架,出門都不敢跟別人打招呼!

趙登禹出生的地方據說離武松打虎的景陽岡不足百里之遙,而他從軍後竟然也真的如法炮製,在湖南鄉下單人乾死了一隻老虎,「打虎將」因此得名。

那隻大蟲事先雖遭槍擊,但並沒死透,當時還在給馮玉祥做警衛員的趙登禹愣是直衝上去,打死老虎並騎在虎背上拍了張靚照,其力氣和膽量實非常人所能及。

時人稱趙登禹「軀幹修偉,負膂力,精騎擊」。「軀幹修偉」並非虛飾之詞,他跟馮玉祥幾乎一般高,一米九的個子,也是頂天立地一巨人。

既然槍械比不過人家,趙登禹這次就準備在長城嶺上亮出29軍的「特種武器」。

不用說,當然是大刀。

29軍上上下下,普遍建有大刀隊,官兵一般也都人手一把大刀,幾乎可以說是靠大刀吃飯的。

沒辦法,因為他們的槍械實在太差。

29軍的步槍不僅既老又少,而且好多還不配刺刀,後面這東西看似不起眼,工藝卻很精密,很多小兵工廠能造土槍土炮,卻愣是造不出合格的刺刀來。

於是便很自然地想到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那個從秦瓊武松程咬金,到捻軍湘軍太平軍,一直都在使用著的冷兵器。

對29軍來說,它的優點真是太多了。

取材方便:有鐵就行,用N把菜刀的料就可集成一把大刀。

製造簡單:一個鄉下鐵匠就能完成,連普通機床都不要。

最重要的當然就是省錢,不僅前期投入少,後期也幾乎不需要增加任何投資,拿過來就能使。

練打靶還要費子彈呢,耍刀的成本無非就是出身大汗。

然而事情還遠沒有這麼簡單,如果你沒有武功底子,不熟稔刀法,再怎麼賣力地揮來舞去,大刀的威力也不得不大打折扣。

在周星馳版的《鹿鼎記》里,韋小寶要向他的師父學習功夫以防身,後者給了他一本書——只是目錄,這位師父告訴他,等你把目錄上的所有武學秘笈都看完,差不多就能在江湖上露個小臉了。

韋小寶立刻打了退堂鼓。

這就是做夢與現實的區別。前者只要拿到一本秘笈就可以笑傲江湖,後者窮數年之功,仍可能不得其門而入。

豈止武術,任何技藝莫不如此。

當兵打仗舞大刀,就是馬上要派用場的,誰能等這麼久。

那怎麼辦呢?

有辦法。

我們退一步想想,你用大刀幹什麼?不是要當武術家,也不是要做明星當演員,那是拿來砍人的。

不需要鋪墊,不需要花哨,不需要眼花繚亂地一招又一招,因為戰場之上沒有拿著筆打分的評委,決定勝負的唯一標準,就是你能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對方砍倒。

經過無數次實踐,29軍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刀法。此即「破鋒八刀」,又稱無極刀法,也就是從傳統刀法中提煉出來的八個要訣,拿它們來對付刺刀,夠了。

這八個要訣我都看到過,可如我等笨人既看不懂,也記不住。能不能再簡單一點。

當然可以。

一套縮成了一招,如果寫在秘笈上,半頁紙都不要。

名字很俗,叫做「纏頭裹腦」。

包括兩個動作,就是先磕一磕(擋開刺刀),再掄一掄(一圈夠了,多了沒用)。

簡單吧,然而實用。

不會武術不要緊,腦子轉得不快也不要緊,咱就記得把這個動作弄到熟就行了。

29軍平時練得最多的,就是大刀,而且也就「纏頭裹腦」這一招倆動作,翻來覆去地練,沒完沒了地練,練到最後,不管處於怎樣的境地,第一個從他們腦子裡跳出來的,都是這個規定程序。

這已經不是熟,是爛熟。

在29軍里,舞大刀的高手到處都是,但高手中的高手,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