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決戰上海灘

1932年2月8日,野村乘坐旗艦「出雲」號到達上海。

跟一般人印象中日本人總是又矮又矬的印象不一樣。野村身材高大,儀錶堂堂,而且臉上總是掛著笑,不笑不說話,不像那些陸軍軍官一個個滿臉橫肉,一看就是殺豬的出身。

這人確實見過點世面,因為他不光會指揮海軍,還涉足外交,曾出席巴黎和會,並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美國大使館副武官。雖然官不大,卻混得有頭有臉,認識不少華府要人,連大名鼎鼎的羅斯福(就是那個瘸腿美國總統,時任海軍次長)都跟他有交情。

僅此一點,也可以看出為什麼海軍總是看不起陸軍。人家層次在那裡擺著,就是不當兵,也可以干點別的(野村二戰後下崗再就業,曾被松下幸之助聘為企業經理),而你陸軍除了打仗還能幹些什麼?

博恭用野村來換鹽澤不是沒道理的。

中將和少將的區別,不光是軍銜,連眼界和閱歷都不一樣。

換句話說,野村比鹽澤更有腦子。

船還在海上的時候,他已經對上海戰局作了一個基本判斷。

蔡廷鍇和他的第19路軍非等閑之輩,要搞定他們,海軍陸戰隊不行,久留米旅團也不行,只有靠後續的金澤第9師團等大部隊到來才有希望。

因此眼下只能採取守勢,待援兵到齊後再全力出擊,畢其功於一役。

應該說,野村的想法是好的,也顧全大局,很為陸軍著想。

在巡洋艦上,他向久留米旅團的旅團長下元熊彌少將發出了第一個電令:進攻吳淞,然後直接登陸。

那裡炮台已廢,守軍也不多,一個旅團上去肯定能解決問題。

更重要的是,攻克吳淞要塞,不僅可使來往日艦不用再擔驚受怕,而且還能為後續大部隊建立一個良好的登陸點。

吳淞南面就是淞滬鐵路,大兵一到,只要沿此打通鐵路線,包括第9師團在內的援兵,就可以通過鐵路源源不斷地運往上海市區。

先前野村讓佐世保陸戰隊進攻吳淞,就出於同一考慮,只是陸戰隊打仗實在太爛,使他的「錦囊妙計」根本就沒有實現的可能。

可是這陸軍能聽他的嗎,雖然只是一個臨時組建的步兵混成旅團。

我看懸。

如果我是一個日本人,可能會對日本海陸軍這種互不買賬的混亂狀況感到焦慮和痛心,但我是中國人,所以絕不會不開心,實話說了吧——還有點幸災樂禍。

苦大仇深的陸軍弟兄們,既然海軍如此不把你們當人,那就別聽他們的,跟他們干到底。

事實證明,我一點沒有低估日本陸軍的覺悟。

因為下元少將就是這麼想的:憑什麼聽你的?

久留米旅團跟佐世保陸戰隊是前腳後腳,佐世保剛上岸,久留米也來了,而且登的都是同一個碼頭,即張華浜。

為什麼不依野村的命令,從吳淞登陸呢?

小小一個吳淞,陸軍少將志不在此。

按照野村的命令,必須拿下吳淞炮台,但下元覺得這個臨時上級蠢極了,還不是一般的蠢。

打吳淞炮台為的是什麼,還不是要進攻上海市區嗎?現在我們已經成功登陸,還理那個破炮台做甚。

會不會打仗啊你。

於是下元揮筆給野村起草報告。

你不是讓我進攻炮台嗎,對不起,我攻堅材料不足,(不知道他需要什麼材料,難道是攻城的雲梯?)打不了。

隨後又給參謀本部發去一份電報。

對著他的娘家人,下元有一肚子的委屈和氣憤——那個叫野村的瞎指揮,亂彈琴,真是干不下去了。

市區的情況那麼緊張,這廝不讓我們去支援,卻派我們打什麼吳淞炮台,這不是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嗎?

參謀本部收到電文,覺得下元說得十分有理。

早就猜到海軍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果然。

參謀本部便向軍令部提出,部隊歸你指揮沒錯,可你得指揮正確才行,像這樣連作戰方向和重點都搞不清楚的糊塗決策,我們陸軍恕不能奉陪。

軍令部聽了心裡當然不服。可是現實比人強,上海要打開局面,只能靠陸軍幫忙。

博恭只得通知第3艦隊,要求野村改變原先的命令。

接到電報,野村愣住了。

下級竟然能改變上級的決策,究竟誰指揮誰啊?

我看還是你來指揮我吧——既然不打吳淞炮台,那你說,準備打哪裡。

下元很快就報來了自己的作戰方案。

分出一路監視吳淞炮台,主力則進攻上海市區附近的江灣,以與市內的陸戰隊形成內外呼應之勢。

在下元看來,這應該算是一份很「人性化」也很夠意思的方案,既照顧了彼此的面子,也能實現想達到的作戰效果。

沒想到野村不同意。

作為日軍在滬的最高指揮官,野村綜合了各方面情報,認為江灣已成險地,有中國軍隊重兵駐守,且水網縱橫(這個很重要),易守難攻,是塊硬骨頭,很難突破。

還有一點,這位海軍中將指揮官沒好意思說得太直白。

一個臨時拼湊起來的旅團,一共也就幾千人,還要分兩撥,夠用嗎你?

野村說得沒錯。這時候的戰場形勢,與剛開戰時相比已有了較大變化。

蔡廷鍇調兵遣將,19路軍的三個師全部都已開至上海戰場,警備江灣的是原駐南京的毛維壽第61師。

換而言之,如果日軍早一點動江灣的腦筋,或許還有空子可鑽,但現在,已經晚了。

野村認為,即使加上海軍陸戰隊,久留米旅團仍顯力量太弱,要想在江灣一線取得突破,非常之難(戰役沒打響之前玩把突襲還差不多)。而一旦屢攻不下,在缺乏強力後援的情況下,後果會很嚴重。

最有勝算的其實還是進攻吳淞要塞,即使暫時難以攻克,也可以等第9師團上來了一起打。

可是野村越是苦口婆心,這下元就越是一句也聽不進去。

陸軍和海軍那種根深蒂固的矛盾,使他很自然地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要麼又是在瞎指揮,要麼就是怕我搶了你的風頭,奪了你的功勞。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還等什麼?

既然給臉不要臉,下元就決定拋開領導鬧革命,帶著自己的部隊直奔成功之路而去。

歸根結底,別人可以沒有信心,下元不能沒有信心,因為他們是從久留米這個地方出來的。

久留米位於九州島北部。南部的熊本,就是那個超級殺人狂的大本營——熊本第6師團的誕生地。

日人有諺:天下日本兵第一,日本九州兵第一。

上半句純屬吹牛,後半句還是有些影子的。

懷著不多殺些人難以對江東父老的心情,久留米旅團迅速進兵江灣。

但是等到真正打起來,下元才發現野村確實是個好人,至少是個不會說謊的人,因為人家真的一點都沒忽悠他。

毛維壽第61師不強。

不強的意思是——不是一般的強。

19路軍有三個師,能把它單獨挑出來去拱衛南京都城,當然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是19路軍的頭塊牌子,第一主力師,部隊里清一色都是廣東老兵。有的人跟著部隊一路打過來,究竟打了多少仗恐怕連自己都搞不清楚了,作戰經驗那是相當豐富。

前面的區壽年師算見識過了吧,跟毛維壽師還差那麼一點。

與此相對應,久留米旅團的運氣就不是一般的差了。一開場就遇上了這麼強悍的對手,也真夠它受的。

再回頭跑吳淞去打炮台?或者等第9師團來幫忙?

還不得讓海軍的那幫傢伙笑掉大牙,以後還怎麼出來混。

下元終於明白進退維谷、逼上梁山是什麼意思了。

閉著眼睛打吧,打到哪裡算哪裡。

在連戰四天都無法取得一點進展的情況下,下元決定強渡蘊藻浜,對毛維壽師發動奇襲。

強渡的地點叫做紀家橋,當然,名為「橋」,其實早就沒橋了,非得搭浮橋過去不行。

就在發起行動的前一天,下元向已在途中的第9師團師團長植田謙吉中將發出一份急電。

在這份給陸軍自己人的電報中,他說了一句實話:「上海方面告急!」

在發出電報後,下元就準備在蘊藻浜實現他最後的機會。

下元選擇偷渡的時機恰到好處。

渡河,特別是在敵方部隊已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強渡,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特別是如果對方傾全力半渡而擊,河中間的人一定會死得很難看。成功的例子不是沒有,只是微乎其微,失敗的例子倒不勝枚舉。

那兩天忽然起了大霧,並逐漸瀰漫了整個河面。

中國守軍嚴陣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