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目前就是中國人上歷史考場的時候」 第四十七章 「不讓日賊安枕席」

1938年1月中旬,即趙尚志從佛山越過黑龍江進入蘇聯半個多月後,周保中從饒河越過烏蘇里江,在蘇聯的比肯待了34天。

軍事的、政治的,急需解決的問題一大堆,來一趟「階級祖國」容易嗎?只是與趙尚志「應邀」不同,周保中只能通過蘇聯遠東紅軍與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取得聯繫,結果雖然與趙尚志不同,卻也是萬萬不曾想到的。

2月21日,《春山給周保中同志的信》中說:

此地組織已取消,以後再不要派人來,新的關係將由國內方面來建立,在未建起新關係前,你們應獨立工作。

就是說,在東北黨和抗聯被「集團部落」擠壓逼進山林,魚兒沒了水、瓜兒斷了秧般與群眾斷了關係的同時,與中央的關係也斷了。

什麼叫絕境?

許多老人說,那時我們不知道與中央失去了聯繫,也不知道程斌、宋一夫這些人叛變了。我們是戰士、基層幹部,讓我們知道這些,會影響軍心士氣。不斷有人凍死、餓死、戰死,還沒有兵員補充,眼瞅著隊伍越來越小,我們只能從這種切身的經歷中,感受當時的形勢和抗聯的處境。

周保中什麼都知道、明白,而且應該是最早知道的。

目前我們的中心任務是要動搖日賊後方……須極力搜求敵人的弱點,利用我們的優點,以適當的兵力,加上最大決心和勇敢活動,給敵人以部分的嚴重打擊。

我們必須以真正革命為民族存亡發揮氣節而向困難猛衝。我們無論如何不能放鬆中心任務——繼續牽制日賊主力軍作戰而加緊其後方的破壞與擾亂,迅速完成奉吉聯軍的聯繫而直接聯繫到已經征進入熱河境的內地向關外的挺進軍第八路軍游擊軍。必須死死的絆住日賊的手腳,不但使它依靠滿洲根據地進攻內地發生後方側面的困難。在日賊對蘇聯進攻挑戰亦發生障礙。

以上分別為3月26日、9月4日,《周保中關於游擊運動的策略等問題給石泉、魯岩兩負責同志的信》、《周保中給張壽篯、金策及北滿臨時省委負責同志的信》中的文字。

同年5月,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說:「東三省的游擊戰爭,在全國抗戰未起以前當然不發生配合問題,但在抗戰起來以後,配合的意義就明顯地表現出來了。那裡的游擊隊多打死一個敵兵,多消耗一個敵彈,多鉗制一個敵兵使之不能入關南下,就算對整個抗戰增加了一份力量。至其給予整個敵軍敵國以精神上的不利影響,給予整個我軍和人民精神上的良好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而在這裡,周保中則用了兩個字:「絆住」——「必須死死的絆住日賊的手腳」。

按照關東軍的三年「肅正」計畫,三江「特別大討伐」應在1938年進行。七七事變前後,北滿、吉東抗聯各軍集聚松花江下游的三江地區,即前面說過的「聯軍蝟集下江」。關東軍抓住這個機會,「特別大討伐」遂提前於事變當月開始,準備將對手聚殲於三江地區。

與3個月前結束的所謂東邊道「獨立大討伐」不同,這次關東軍又赤膊上陣,由第4師團充當主力,師團長就是後來太平洋戰爭中臭名昭著、號稱「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剛在東邊道「討伐」有功的偽第1軍管區司令官「於大頭」於琛澂,被急急調任偽第3軍管區司令官兼偽三江省省長。而在幕後策劃、操控的,則是關東軍參謀長、後來的日本首相、東京審判中按抽籤順序第二個走上絞刑台的頭號甲級戰犯東條英機。

1937年是非同尋常的,這一年是東北抗聯發展的鼎盛時期,又爆發了七七事變,開始了被抗聯稱為「中日大戰」的全面抗戰。正是游擊戰得心應手的季節,鬼子全然不顧老天爺、土地爺的態度,一反常態地開始了「大討伐」。為了配合7月的陰謀,它必須全力以赴,儘快安定「滿洲國」這個後方。而其一直緊鑼密鼓實施著的「集團部落」建設,這時也大體完備。

在此期間,北滿臨時省委曾與吉東省委會商,認為「不突破封鎖線,則想維持舊活動區域,則謂不可能。活路只有一條,是突破敵人封鎖線」。決定聯軍主力必須脫離三江地區,實行戰略轉移,分頭西征。具體方向北滿部隊是黑嫩平原海倫一帶,吉東部隊是五常、舒蘭地區。

2路軍西征部隊,是1938年4月開始集中的,主力為4軍和5軍1師、2師,還有8軍吳團和王蔭武的救世軍,另有2軍5師。部隊散在各地,集結不是易事。更有8軍吳團不聽招呼,始終未動。

原計畫步兵、騎兵分東西兩路,因集結時鑼齊鼓不齊,不得以改為步騎混合,讓人想到一年半前的1軍3師西征。原定南下寧安的一路,沿途都是「集團部落」,難以籌措給養,又不斷被敵追堵,遂決定集中兵力西進五常。

從一開始就變數多多,而且其間難見臨機處置的果斷、靈活和創造性。

西征途中具有決定性意義、可稱之為「拐點」的一仗,是7月12日攻打葦河縣樓山鎮。

樓山鎮是中東路南側的一個木材集散地,駐守一個偽軍守備中隊,一個白俄鐵路守備中隊。之前,西征部隊穿越150多公里的荒無人煙的原始森林,敵人已經摸不著這支隊伍的去向了。有人認為前面就是拉林河,過河就是五常縣境,咱們應該乘敵人還未覺察的機會迅速西進,與10軍會師。有人認為咱們一路都是打著吃,現在人沒吃的,槍也沒有多少吃的了,打下樓山鎮什麼都有了。10軍是個小軍,咱們一下子去這麼多人馬,吃穿彈藥都是個問題。

兩難中,還是選擇了打。敵人毫無防備,很快就打下來了。

700多人突然出現在樓山鎮,敵人以為是3軍主力打回來了,哈東六縣之敵幾乎傾巢出動,西征部隊陷入重圍。

突圍沒說的,問題是突圍後怎麼辦。柴世榮認為敵人肯定會在拉林河部署重兵,西進已經無望,應趁包圍圈尚未形成之際,迅速東歸。宋一夫、李延平認為五常已近在咫尺,應繼續西進,與10軍會師。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就出現了抗聯史上罕見的一幕:宋一夫、李延平率4軍主力和5軍2師繼續西進,關書范率5軍1師南去中東路,準備與2軍5師會合後再行西進,柴世榮率5軍教導團和救世軍東返刁翎。

攻守進退,一支軍隊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統一號令和行動,結果卻是各吹各的號,各走各的道。亂套的原因多多,其中之一,是缺個一言九鼎的能服眾的權威人物。

樓山鎮一仗後,在敵重壓下的這種變故,顯然不只是軍事見解的不同所致,難說這種變故怎樣打擊、動搖了宋一夫的信心、信念、信仰,也難說齊心協力西進,就一定會成功。應該肯定的是,這種打擊對西進是相當致命的。待到這個對意見分歧有最後決定權,卻壓不住陣腳的人臨陣脫逃,就是最後的一擊了,而且是一種全方位的打擊。

柴世榮率領的東返部隊,途中被敵打散,回到下江時僅剩幾十人。關書范只帶回20餘人。繼續西進的4軍,李延平、王光宇相繼犧牲,部隊喪失殆盡。

2路軍西征失敗,無疑使吉東局勢雪上加霜。

1939年3月31日,在吉東省委擴大會議上,周保中說:

「我應該在什麼時候?或什麼地方才犧牲的?」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在全世界翻騰中,目前就是中國人上歷史考場的時候。我們不要為日本帝國主義法西斯壓迫屈服,而把「中國人」三字在榜上考掉了,「名落孫山」榜上榜下沒有中國人三字,而成為亡國奴的鐵印。現在不但是歷史的考試中國人「誰有中國人的人格」,而且是歷史的考試中國共產黨員「誰是真的列寧主義信徒——布爾塞維克!」

就不能不想到前面已經提及的那首《抗戰與寧死不屈》中的詩句:「倒懸不解三千萬,田橫壯兒五百條!」

1路軍除了楊靖宇外,還有魏拯民、金日成。3路軍除趙尚志外就更多了,張壽篯、金策、馮仲雲、許亨植等等。2路軍除了總指揮兼政委周保中外,還有誰?有當年文件說謝文東是副總指揮,其實是不是也就那麼回事兒,像那個黨員一樣當不得真的。

一個2路軍已經夠他拳打腳踢的了,更不用說還有北滿與吉東的誤會與分歧了,後來北滿又搞起「反傾向鬥爭」,有人又求助於他了。

而在沒了「南楊北趙」後,「吉東周」支撐著的可就不僅是吉東了。

西征部隊出動,2路軍留在下江的部隊,即按總部指示積極開展活動,配合、掩護西征。

5軍3師政治部主任季青,率8團從寶清向駝腰子金礦進發。

季青,1911年生於依蘭,1932年在北平朝陽大學讀書時入黨,曾任依蘭縣委宣傳部部長、5軍團政委、軍政委。抗聯退到蘇聯後,任教導旅政治副營長,肅反中被判刑、流放,1955年回國,離休前為黑龍江省人大副秘書長。

位於依蘭、樺川、勃利三縣交界地區的駝腰子金礦,有幾百人的偽礦警隊,隊長是外號「楊拽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