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楊靖宇揮戈南滿 第十章 創建根據地

1934年5月5日,《中共磐石中心縣委給人民革命軍黨部的第二次指示信》中說:

你們半年多八、九百里的活動中,沒有幫助和領導群眾鬥爭,對這工作是白跑了。若是游擊隊和群眾不配合起來鬥爭,有多少諸葛亮的游擊戰術也不會好的。

游擊隊的活動不是上山脈地勢好的問題,是依靠群眾奪取群眾的問題。

請讀者牢記這兩段簡短的引文,它們道出了東北抗聯得以生存、發展、壯大,以及最終不得不退到蘇聯的根本原因——後面將詳細敘述。

能在1934年春作出這等深刻的指示,磐石中心縣委著實是有眼力、水平的。

潘國權要當紅軍沒當成,被楊靖宇安排回家不久,仙人洞就來了一對「夫妻」。

男的叫李明山,二十五歲左右,高個兒,臉稍長,大眼睛,皮膚白凈,談吐文雅,一看就是個讀過不少書的人。那時那人對讀書人高看得很,有的讀書人在庄稼人面前也把自己看得很高,這個挺英俊的讀書人卻不。不管多窮的人家,進屋大叔、大嬸叫著,炕沿上一坐,莊稼嗑一套一套的。

李明山本名孫永煥,曾任第一屆興京縣委書記,又在清原從事秘密工作,有豐富的地方、地下工作經驗。1軍成立後,調任獨立師3團政治部主任。為開闢桓仁、興京抗日根據地,楊靖宇將他調來擔任桓興聯合縣委書記兼組織部長,人們都叫他「李縣委」。時間長了,一些人也像「工作同志」一樣叫他「李同志」、「老李」、「小李子」。他左手少兩根指頭,有人叫他「八個爪」,他也一樣答應。

女的叫朴金華,化名趙淑英、曹同志,以至於後來也「張同志」、「李同志」叫慣了的庄稼人,不免好奇地問她:曹同志,你怎麼起這麼個名字呀?

朴金華端莊、秀氣,當時只有十九歲,卻是個老革命。她是龍井縣水簾洞人,十一歲讀小學時參加革命活動,被日本領事館警察署逮捕,關押一年。十五歲參加東滿游擊隊,扛支不比她矮多少的步槍,在長白山打游擊。她原是2軍的,因1軍女同志少,調來1軍,擔任桓興縣委宣傳部長兼婦女主任。為了隱蔽身份,便於開展工作,組織上讓她和李明山假扮夫妻。兩個人都是朝鮮(族)人,說一口流利的漢話。

桓興縣委受通化中心縣委(原海龍中心縣委)領導。因1軍經常在桓興地區活動,就直接在楊靖宇領導下工作。

兩個人的縣委,很快在老禿頂子山周邊地區打開局面。黨團組織和反日會、婦女會、農民自衛隊、青年義勇軍(又名「小孩隊」)等等,陸續建立起來,工作紮實而又活躍,抗聯官兵說這回咱們有家了。

兩個人的縣委,成績如此斐然,有許多因素:楊靖宇在那兒掌舵,兩個人的勤勉、經驗、幹練,抗聯不斷打勝仗的影響、推動,等等。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當地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和配合。而比之磐石、東滿、珠河等老游擊區,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這些新區沒有之前打土豪、分田地的經歷。

在磐石等地,由於搞土地革命,有錢大戶不用說了,就是有頭腦的窮人,也覺得紅軍又打日本子,又打大戶,這麼干不是個辦法,難成氣候,也就不想靠近你。而且,許多窮人與大戶沾親帶故,「是親三分向」。1933年8月27日《中共南滿中心縣委決議》中說:「在最近玻璃河從前所謂好的群眾,在現在當紅軍游擊隊來的時候,藏起來糧食,以後鹽也沒有,房子也沒有等語,來對隊員引起惡感和不好的影響。」有的游擊隊到哪兒不敢說自己是紅軍,因為「北方會議」把紅軍的名聲搞壞了。待到貫徹執行「1·26」指示信了,你說你不搶糧分田吃大戶了,那人一時半會兒能信嗎?就得看你一陣子,就有種夾生飯的感覺。而東邊道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老百姓稱人民革命軍為紅軍,也欣然接受。因為他們看到的紅軍,就是一支從未看到的最想看到的軍隊。

還有,如果是在那種中國同志成了寶貝的地區,就算李明山和朴金華的漢話說得再好,這兩個人的縣委也難立足。可在絕大多是為漢族的老禿頂子周邊的桓興地區,人們沒有「高麗鬍子」的概念,除了少數走狗外,朝鮮(族)人與漢族人也沒多少不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們就是共產黨,領著老百姓抗日救國的共產黨。

像當時所有的縣委一樣,兩個人走到哪裡,人們就說「縣委」來了。老禿頂子周圍的大小山村嵌滿了他們的足跡,也留下了人生最壯麗、美好的記憶。1989年,被落實政策為「抗日老戰士」的朴金華,這位身上還嵌著兩顆子彈的沒了黨籍的農村老人,去世前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在那裡,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桓興縣委有一個區委、三個支部、三個小組,黨員三十多人。

1軍獨立師到桓仁不久,家在高檯子的青年農民姜東魁,就在村裡參加了抗日工作,兩年後的6月10日入黨。頭天下午,李明山讓人捎來口信,讓他第二天上午去海青伙洛(「伙洛」為滿語,即山溝)老欒家後山岡梁去。他按時去了,到那兒的除了李明山和後來的第一任區委書記張永奎外,還有孟廣堯、王廣林、遇文海,都是像他一樣的窮苦農民。六個人在樹叢中坐下,李明山宣布開會,說今天是要介紹你們入黨。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姜東魁老人在「回憶材料」中說:

入黨當時沒有什麼正式手續,給一張二寸寬的紙條,在上邊填上出身、歷史及親屬關係,交給介紹人,蓋上李明山的章,就算入黨了。李明山在同我們談話時說:「做個黨員要事事帶頭,要不怕困難,在任何困難的條件下都要好好乾,在敵人面前要死不投降,決不賣國。」接著他又讓我們表表決心,我們挨個站起來舉手表示:「死不投降,決不賣國,堅決抗日。」然後李明山又告訴我們:「現在的黨員都是秘密的,絕不能暴露身份。黨內的聯絡暗語是『西皮』(CP)或『一九三六年』。今天就是你們入黨的日子,你們一輩子也不要忘記。」

從此,就像自己的生日一樣,姜東魁記住了這個日子。

當時住在興京縣岔路子的劉明山,在「回憶材料」中說自己入黨:

張永奎先是一邊問一邊給我填了一張表,表上填寫姓名、歷史(從八歲往上)、親戚等。填完後他告訴我,這個表得報上去,以後革命成功有你一份。接著他跟我說:「紅軍是窮人的軍隊,是打日本保護窮人的。紅軍的總頭是朱德、毛澤東,他們都在關里。這伙軍隊里還有一個真正窮人的共產黨。窮人可以入黨。」

自己入黨了,還得培養別人,入黨條件主要看行動。給抗聯籌糧,人家籌到200斤,你就弄來100斤,這就比出先後了。有人干別的膽挺大,卻天生不敢走夜道,住家過日子沒人管這個,讓你給抗聯帶路、送情報,這就不是不去的理由,入黨就是個問題。抗聯打仗,生死不懼,你連個夜道也不敢走,怎麼行?

姜東魁發展三個黨員,並在川里建立一個黨支部。

桓興地區第一個黨支部,是張永奎在海青伙洛建立的。他是兩個人的縣委發展的第一個黨員。此人三十來歲,中上個頭,右腿髕骨壞了,走路一瘸一拐的。有老人說若不是這個毛病,他早跟楊靖宇走了,這人有能耐呀。他的弟弟張永林,給楊靖宇當傳令兵,後來犧牲了。

仙人洞幾十戶人家,來個生人很快就都知道了,更別說李明山、朴金華這樣的「夫妻」了。潘國權就想,他們是不是楊司令派來的呀?只見兩個人這家出那家進的,嘮得挺熱乎,朴金華主要是跟婦女嘮嗑。沒幾天,村子裡組織反日會、婦女會、農民自衛隊和青年義勇軍,潘國權、樊萬林就報名參加了青年義勇軍。

農民自衛隊和青年義勇軍是地方農民武裝,受在當地活動的1師領導。農民自衛隊要求年齡在二十歲到五十歲之間,青年義勇軍為十六歲到二十歲,共同的任務是維護根據地秩序,打擊小股日偽軍和小幫鬍子,有時也配合主力作戰。1935年成立「桓興反日農民自衛隊司令部」,由1師師長程斌兼司令。與農民自衛隊不同的是,青年義勇軍還是抗聯的主要兵源,像1師4團就主要是由青年義勇軍改編的,還有一些參加了1師少年營。當時東北各地的抗日根據地,都有類似的脫產、不脫產、半脫產的農民武裝,日偽稱之為「半農半匪」。

有一首歌謠《苦日子過不了另打算》:

天上沒雨地下旱,

苦日子過不了另打算,

白天還是莊稼漢,

黑夜背槍變抗聯。

潘國權老人說,那時俺們幹得最多的是給抗聯弄給養,主要是糧食。那時窮人不缺糧,有錢大戶也捐錢捐糧,咱們保護他們不讓鬍子綁票。再就是抓走狗、送情報,有時還拉(鋸)電線杆子。一夥十來個人,天黑看不見人了,扛上老洋炮,帶上鋸,就走了。有放哨的,有拉的,兩人一組,半袋煙工夫放倒一根,就夠小鬼子忙活一陣子。送情報最急人了,有時晚一會兒就白跑了不說,更誤了大事。颳風下雨,沒膝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