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奮起 第七章 最初的烈士

一個熱血青年,一介書生,一顆中國心,一身英雄膽,闖到被日寇派來鎮壓群眾的一連偽軍的連部,慷慨陳詞,講到激昂處淚流滿面,偽連長及其部下啞口無言。

提起磐石游擊隊隊長孟傑民,筆者眼前就是這樣一幅場景,揮之不去。

犧牲時只有二十一歲的孟傑民,和在他犧牲十天後戰死的政委初向辰、繼任隊長王兆蘭,都是磐石縣人,磐石中學學生,王兆蘭和初向辰比孟傑民大兩歲。「九一八」事變後,他們幾乎參加了磐石地區的所有反日活動。而作為黑土地上最早的一批武裝戰士,孟傑民還參加組織營城子偽軍嘩變,獲得18支步槍——這是磐石游擊隊得以成立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

寫於1940年12月20日、註明為「團部以上幹部」(應為「團以上幹部」——筆者)的《抗聯第二路軍(應為「第一路軍」——筆者)第二支隊歷年犧牲幹部統計表》中,第一個就是「孟總隊長」,即孟傑民,「略歷」一欄里寫著下面的文字:

盤(磐——筆者)石中學畢業,於一九三〇年參加黨作城市工作,於一九三二年參加游擊隊最善言善戰。

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無名烈士,數量及比例可能會高於其他國家。而由於後面將會一一說明的種種原因,即便是後來八年抗戰中的無名烈士,東北也肯定會遠遠高於關內的同期比例,更不用說這個時候了。我們今天能夠知道「孟傑民」、「初向辰」、「王兆蘭」這樣一些先烈的姓名,是因為他們傑出的歷史地位和貢獻。除此而外,這些無愧於黑土地的先人留給我們的,甚至趕不上今天的一些簡歷表中的內容。

我知道他們的堅定、剛毅、果敢,卻不知道他們的音容笑貌。他們和前面寫到的王永江等人,本來可以當師長、軍長,卻過早地犧牲了。在東北共產黨人十四年抗戰中,他們是最初的烈士,就像剛躍出塹壕就中彈倒地的戰士。

那時,正是滴水成冰的臘月,正值青春年華的健壯的身軀,撲擁著生養他們的黑土地,紅的雪,熱的雪,鋪映著冰天雪地的抗戰之路。

前面說過蘇區保衛戰,現在讓我們盡量地走近一次。

漁郎村是和龍縣委機關所在地,有幾十戶人家,由縣委直接領導的一個游擊中隊駐守在這裡。隊長金世,身材高大槍法好,政委人稱「金嫂」——不知道一個大男人怎麼得了這麼個外號,也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是什麼。

1933年2月12日清晨,槍聲劃破山野的寂靜,在冬日乾冷乾冷的小北風中顯得格外響亮。這是哨兵鳴槍示警,敵人來了。

敵人是從南邊撲上來的,300多人的樣子,其中黃糊糊的鬼子有百來名。輕重機槍颳風樣嘯叫,炮彈在村子裡咣咣爆炸,掀起幾米高的泥雪柱子。朝鮮(族)人家都是稻草房,一打就著,有幾家已捲起騰騰烈焰。

縣委書記崔相東組織縣委機關和群眾向山裡轉移,隊長金世和政委「金嫂」指揮游擊隊阻擊敵人,掩護縣委機關和群眾轉移。每次都是這樣,立即行動,不用多說一句。

金世帶領兩個隊員,奔向西山溝去搶佔制高點。「金嫂」和幾個隊員佔據村南一座大院,利用院牆作掩護,向敵人射擊。敵人成散兵線攻擊,黃糊糊的鬼子,藍灰色的偽軍,在白皚皚的雪地上特別顯眼。那雪地尺把深的積雪,深處沒膝,跑不快,易於射殺。只是游擊隊子彈少,只能放近了打,又人少槍少火力弱,一下子打不住,敵人就可能衝上來。

中隊部的房子被打著了,幾個隊員從濃煙烈火中衝出來,在門前菜地里的雪地上把身上的火滾滅,到街對面的房子里堅守。房子又著火了,女隊員元熙淑掩護,小隊長李九熙背著傷員衝出去,指揮大家這家串那家地戰鬥。後來子彈打光了,敵人也衝到近前了,就與敵人拼起刺刀,幾個人全部戰死。

李九熙二十一歲,中等個頭,長得秀氣,朝鮮舞跳得美極了,演戲扮演小媳婦更是以假亂真。曾經男扮女裝,深入虎穴,打死一個班的敵人,背回8支步槍。

三個多小時過去了,漁郎村烈焰騰騰,村裡村外槍炮聲不斷。政委「金嫂」將塊紅布拴在步槍準星處,舉向空中搖晃幾圈,意思是可以撤了。在西溝制高點上阻擊敵人的隊長金世,用同樣的方式回答:你們撤,我們掩護。

一個中隊近30人,有10個人沒撤出來,都犧牲了,包括隊長和政委。

縣委書記崔相東指揮縣委機關和全村百姓撤退,有個老人跑不動,他就扶架著老人,落在後面。赤衛隊員劉億萬和女少先隊員車貞淑見了,回來相幫。先是劉億萬中彈,崔相東也被擊中腹部,車貞淑是被鬼子用刺刀挑死的。後來人們找到他們時,車貞淑還有口氣,兩個耳朵被割掉了。

人稱「漁郎村十三勇士」。

1933年10月4日,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朝鮮(族)人家都要做「打糕」。這是朝鮮(族)人特有的一種食品,把糯米蒸至八分熟後搗爛,黏黏糊糊地攤平了,上面撒上芝麻、豆面,再蒸一下,切成塊狀就成了,味道好極了。

李在德的母親這天起得很早,還找來同學石光信、孫明玉,幫著忙活做打糕。因為湯原中心縣委要在她家開會,研究組建游擊隊。湯原游擊隊已經拉起來兩次,都失敗了。

沒有任何要出事的跡象。李在德老人至今還記得,那天晚上的月亮很亮。天黑前收拾停當了,她還和兩個同學佯裝玩耍,到村外轉了一圈兒。母親仍不放心,又親自出去轉了半個時辰,回來後才把塊表示「平安無事」的白布,沾濕了晾在門口的柴垛上。

天放亮時,日本憲兵和偽警察突然將村子包圍,挨家挨戶抓捕青壯年。這時縣委會議剛剛結束。同時被包圍、搜捕的,還有格節河、校屯。共約300多青壯年男女,都被帶到鶴立鎮日本憲兵隊,關在個大倉庫里。

前面說過,紅地盤的人心齊,誰也不給敵人指認共產黨員,都說不知道什麼叫「共產黨」。

敵人把叛徒李元珍找來對質。

李元珍是李在德的同學,開頭表現挺積極,還入了團,卻總讓人覺得虛頭巴腦的。李在德一表人才,李元珍就向她求婚。那時鄉下十五六歲的女孩,就算大姑娘了。李在德當面拒絕了。李元珍不死心,又託人上門說媒,又被母親一口回絕了。李元珍家是富農,「北方會議」後搞土地革命,觸犯地主富農利益,一家人搬去鶴立鎮,沒想到竟投靠了日本人。這小子畢竟是個團員,對黨團情況多少知道些,或是有所耳聞。

湯原中心縣委書記裴治雲,縣委組織部長兼團縣委書記崔貴福,縣委委員、婦女主任金成剛(李在德的母親),還有9名黨員、團員和積極分子,被李元珍指認出來。

一個叛徒能壞多大事?

「上大掛」(把人吊起來),壓杠子,灌辣椒水,最難以承受的是往指甲里扎竹籤子——十指連心哪。昏過去,醒過來,一天死活幾次。叛徒沒出面指認前,都說俺不知道什麼叫「共產黨」,現在連有的團員也說俺就是共產黨。再問黨組織情況,一個個鐵嘴鋼牙,有的說,小日本子,你做鬼夢呀。有的說,俺什麼都知道,就是不告訴你們這幫畜生。

那天幫李在德家做打糕的兩個同學石光信和孫明玉也被捕了,還有幾個團員,都是十六七歲的青年男女。憲兵鬼子把他們單獨關押,搬來一台留聲機,放些哼哼呀呀的情呀愛呀的歌曲,企圖軟化他們。任是留聲機怎麼唱,沒人為之所動。

如今,鶴立鎮東北原供銷社的院牆邊,矗立著一座紀念碑,上面嵌刻著裴治雲等12位烈士的姓名。

日本鬼子擔心群眾暴動,在那兒挖個大坑,偷偷地把他們活埋了。

延吉縣游擊隊政委朴吉,原名朴潤衡,1896年生於朝鮮咸鏡北道,1914年隨家遷至中國延吉縣。之後,在延吉縣太平學校任教,參加支援朝鮮「三一」反日運動,到朝鮮獨立軍在汪清創辦的士官學校學習,畢業後即參加獨立軍的反日戰鬥。1920年隨獨立軍退入蘇聯境內,參加朝鮮共產黨。1925年返回延吉,受組織委派做群眾工作,在長財村組建「高麗共產青年會」,發動群眾阻止、破壞日本修築天圖鐵路。1929年秋,又到敦化、額穆農村工作,建立「農民協會」、「反帝同盟」。1930年9月1日參加中國共產黨,是延吉游擊隊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被打成「民生團」殺害。

與朴吉在延吉游擊隊搭班子的隊長朴東根,崔相東犧牲後繼任和龍縣委書記的金日煥,還有前面寫過的金聖道,其人生經歷及被打成「民生團」的經過,與朴吉大體相似。而金日煥在群眾公審大會上被宣布處決時,群眾和義勇軍官兵喊叫起來,說他是好人,不是「民生團」,要鬧事的樣子。不得已,肅反委員會答應釋放金日煥,卻又秘密地將他處死了。

比朴吉小六歲的金聖道,也是咸鏡北道人,也是個老資格的革命家。少年時代隨父到蘇聯濱海邊疆區,後遷入琿春縣大荒溝,1921年考入龍井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