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令人嚮往的珠三角

如果選擇乘船去珠海,過了伶仃洋,就會看到香爐灣上一尊8米多高手持明珠的「珠海漁女」雕像。這座雕像蘊藏著「珠海」的故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美麗的仙女,被美麗的香爐灣風光迷住了,並與當地一位樸實憨厚的打漁青年相愛了。於是她扮成漁女下凡到人間,以100多顆明珠作為定情物送給漁郎。這時,突然風雨大作,從海底鑽出一群妖魔鬼怪,殺死了漁郎。仙女奮勇迎敵,力戰群魔,終寡不敵眾,以身殉情,手中的明珠散落在海中,便成為今天伶仃洋至珠江口外海上100多個島嶼。

美麗的故事伴隨迷人的風光,塑造了浪漫的海濱之城——珠海。

作為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個重要城市,珠海自然成為中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雖然,在五個經濟特區中,珠海總會被拿來與深圳做比較:在過去30年里,珠海的GDP增加了210倍,但在珠三角市中卻處於墊底的位置。目前,珠海全市的GDP也不到深圳的1/8。但是,珠海的城市化發展卻實現了「城市化、工業化和生態環境的兼容」。

2010年8月25日,在「珠海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理論探討會」上,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韓康在痛斥城市化弊端時就肯定了珠海的城市化路徑,他說,「城市到處都是高樓大廈,都是大馬路大廣場大綠地,什麼CBD什麼總部經濟區,不少城市都要搞什麼現代國際一流的大都市,城市化同質現象嚴重,甚至一些有特色的歷史名城,都被以現代化名義破壞掉了。珠海不是做了理論的論證、模擬的論證,而是給我們做了一個樣板,一個很好的案例。這個樣板表明,不一定非得對生態環境進行逆治,是可以進行順治的。」

儘管,前30年經濟發展遭遇尷尬、壓力、波折,珠海還是將它的「特」予以繼承和發展,即「決定以工業為主,兼營農業、旅遊業、房地產等,綜合發展。而且要求,工業發展要吸收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而且無污染的項目,嚴格把關。」

當年,因為這條路徑「曲高和寡」還有其他複雜的因素,才使得珠海一直「默默無聞」。但是,這條路也為珠海保留了宜居的青山綠水,在這樣的環境里,珠海正在醞釀30而立的新起步,重新「上天入海」。

「上天」,即推進中航通飛項目,全面加快航空產業園的建設。「入海」就是在珠海西南部的高欄港,投資443億元建設產能千萬噸級的中船海洋工程即修造船基地、中海油南海天然氣陸上終端項目以及總投資25億元的玉柴發動機。這態勢正是為了達到珠海的新目標,「珠海將成為廣東乃至全國重要的新興裝備製造業基地。」

同時,有數據顯示,珠海2009年和2010年正在或將投資3169億元搞好基礎性「十大重點工程」建設,這一數字超過了改革開放30年珠海全市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總和。廣珠鐵路、沿海高速公路、港珠澳大橋、廣珠輕軌等曾經困擾珠海的地理與交通問題都被重新提上議程尋求突破。而由於有重大項目「上天入海」等引領,5年後珠海的GDP可達2500億元,比現在增長一倍。(《易闊財經》)以此「達到2020年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實現在珠三角地區人均首位、生態一流、文化繁榮、法治優良、社會公平的發展目標,成為廣東發展新的增長極、科學發展的排頭兵;到2040年,把珠海建設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城市、旅遊城市、創新城市和港口城市,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之城,成為活力實力魅力兼備的理想之城,以生態文明新特區的面貌引領特區發展潮流。」珠海市委書記甘霖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所言。

在戰略目標之下,2010年10月1日起,珠海經濟特區也第四次擴容正式擴大至全市。在這樣的城市架構空間里,珠海將升級為「一條主軸(情侶路-珠海大道)、兩大板塊(東部、西部)、三區一城(香洲核心城區+橫琴新區+西部中心城區=新的主城區)、若干組團(與產業園區向配套的城鎮組團)」的城市新格局。

珠海,生機勃勃,在三十而立之年打算邁開騰飛之腳步。

而且,最可貴的是這個城市的發展與城裡的人們是密切相關的。正如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韓慶祥所言:「最值得我們思考和總結的,就是珠海所走過的路,是適度超前發展之路,是低代價的科學發展之路,是珠海人幸福指數不斷提高之路。這種發展之路,體現了珠海經濟特區的『特』與『新』。」還有,著名城市經營策劃人王志綱所說,「當一個地方烏煙瘴氣之後,有錢的人就會把自己的卧室和客廳搬到珠海這樣山清水秀的地方。

所以,當珠海經濟再次騰飛,前三十年所保留的優美自然環境將成為它重要的王牌,也會是追求「工作與生活並重」的人的首選。

東莞,是廣東的歷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建郡,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當年,著名的「虎門銷煙」就發生在東莞。

東莞地理位置優越,北距廣州59公里,東南距深圳99公里,距香港140公里。

正是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過去三十年,東莞也製造出了一條令人矚目的「東莞模式」:港台資本、設備(附著一些工業技術)+東莞土地、廠房+中國內地農民工+香港(後來還包括深圳)進出口通道+歐美日市場(現在是全球市場)。核心就是承接香港、台灣的產業轉移,為歐美企業做貼牌。這種模式在順境下獲得了快速發展,並且,逐步形成了電子、機械、服裝、玩具、傢具、製鞋等八大支柱產業。

在人們的印象中,東莞得益於這條經濟模式而成為了廣東「四小虎」。然而,這條模式在過去30年里也遭受了巨大的挑戰。作為製造業名城,東莞不得不在30年的時間裡逐步改變傳統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社會的雙轉型。

從東莞的產業布局看來,「電子信息產業」成為其突破口。賽迪顧問總裁李峻博士說,「電子信息產業對工業有著巨大的帶動作用,其轉型成敗對於東莞產業走向至關重要。」李峻也分析出,「東莞信息產業的升級將主要遵循兩個方向:一是由產業中下游向產業上游延伸。例如,由重點發展電子加工類產業,轉向力推IC設計等上游產業;二是,積極發展新型產業。」

在這樣的「綱領」下,松山湖工業區也就成了東莞產業升級的「試驗田」。

松山湖工業區自開發建設以來已取得卓著成效。2002年被國家科技部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4年被國家信息產業部授予「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稱號,2007年被國家科技部列入「部省市共建國家火炬創新創業園試點計畫」,2007被中國國際跨國公司研究會、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為「跨國公司最佳投資的開發區」。而松山湖創業園2005年被團中央授予「中國青年留學人員創業基地」稱號,2007年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截至2010年9月,松山湖已經引進了以華為、宇龍通訊、生益科技、易事特、新能源、漫步者等為代表的高科技先進位造業項目,以及以東莞中子科學中心、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法國全國皮革與鞋類質量檢測中心、中鼎檢測、志鴻科技等為代表的高技術服務業項目。不僅如此,松山湖產業園還積極培育戰略型的新興產業,例如,引導世界第二大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生產商——東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電動汽車,扶持全球第四大UPS電源製造商——廣東易事特電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傳統電源的基礎上進軍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

通過松山湖高新產業園區的拉動,東莞試圖將「東莞製造」的品牌叫的更響。同時,為了信息化產業升級提供人才資源儲備,松山湖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例如,「凡是享受東莞市政府優惠補貼的高科技人才,松山湖開發區還將給予一倍的獎勵和優惠。」

在經濟上找到「起飛點」時,東莞也在謀求「莞人」生活質量的提高。

東莞一直深諳「路通才能財通」之道,所以,城市交通建設也一直是東莞的重頭戲。2008年,東莞的公路密度就已經達到162.3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的1.6倍,而目前已經基本實現10分鐘上高(快)速路、市內半小時生活圈。

在打工仔、「新莞人」居多的東莞,子女教育問題也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2009年《東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暫行辦法》,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公辦學校學位,按照新莞人父母的積分情況,從高到低安排其人子女入讀,並提供與戶籍生同等待遇的完全免費義務教育。2009年共有46.9萬新莞人子女在莞接受義務教育,佔全市中小學學生的總數67.6%,其中有12.3萬在公辦中小學就讀。全年市鎮兩級財政共為新莞人子女就讀投入10億元,並取消義務教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