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意「食頭箸」 3、雙子星再定位

從1980年,「特區」成立開始,深圳一直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但是,早年所創造的政治經濟奇蹟卻在逐漸歸於庸常,就像文化評論家朱大可所擔憂的:「以『深圳速度』命名的狂飆運動一去不返。這座被降溫和降格的城市,面臨著跟其他城市相似的發展迷津。在喪失了『特區』的政治優勢之後,深圳只能轉向單一的經濟」。

那麼,而立之年的深圳路在何方?這塊改革開放的試驗場在新一番經濟格局中又是怎樣定位?

曾經依託香港海外投資與產業進入的深圳於2006年再次將目光瞄準了南邊。2006年7月,在《深圳2030城市發展策略》中,明確定位為「與香港共同發展的國際都會」(深港同城)。2007年8月,香港具有重大政策影響力的智經研究中心也發表了《建構港深都會研究報告》,該報告在回顧總結過去30年港深兩地經濟整合的趨勢和現狀後,也提出香港應該和深圳攜手打造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港深都會」。

這個近乎國家戰略層面的決策已經在普通市民的身上得到了實現。2007年時,李安的《色戒》在港上映,香港票房的1/3由內地居民創造,其中尤以深圳影迷貢獻最多。完成這趟色戒之旅只需這樣簡單的幾步:20元簽證費、30元交通費以及70元的電影票。同樣,深圳也成了許多香港市民買房安家、雙休日掃貨的「後花園」:從冒牌手袋到假首飾,從書籍到蔬菜,從桑拿到補牙全乾。就像TVB劇集里經常出現的那樣,香港的老太太拉著購物小車,往返於深港兩地。這樣的方便在不久之前都是很難辦到的,然而,現在卻輕而易舉。同樣,以深圳作為中轉進出香港也成為全國各省市除可自由行地區外,其他持L簽證的個人的選擇。個人與旅行團從最初的羅湖口岸,到現在福田口岸、皇崗口岸、深圳灣口岸等7個口岸,有了更多進出香港的選擇。尤其每年的聖誕、盛夏打折季,從內地去香港的購物團蜂擁而至。據說,從前SASA化妝品店裡的導購小姐只說粵語與英語,現在,普通話反而成了她們每日說的最多的。

除了口岸,備受爭議的廣深港高鐵的港深跨境段與香港段也將在2014年貫通。屆時,從深圳到香港西九龍只需16分鐘,從廣州至香港也從100分鐘縮短為40分鐘,香港與珠三角的一小時、兩小時經濟圈也不再是傳說。

這些都只是港深兩地關於共建「港深大都會」一攬子布局中的一部分,更大的藍圖是:3000平方公里,2000萬人口,2萬億元人民幣的GDP,4000萬人次的機場吞吐量,4000萬標箱的港口吞吐量等。

實現這一藍圖的第一步已經跨出,深港正在合作將深圳前海打造為「東方曼哈頓」。前海位於深圳西部蛇口西北部的南山區,多為填海用地,片區佔地總面積達30平方公里,相當於香港的兩個油尖旺區。該片區的功能定位為:深港合作先導區、體制機制創新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結構調整引領區。重點發展創新金融、現代物流、總部經濟、科技及專業服務、通訊及媒體服務、商業服務六大領域。這點源於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封小雲教授所分析的,「轉型崛起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是產業結構的服務化,而中國服務業佔GDP的比例不僅低於全球60%的平均數,更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數,而深圳的比重也低於50%。」因此,此次深圳的轉型似乎應了美國學者斯其維·沙森的一句話「全球城市的特徵是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城市」。

前海灣保稅港區作為前海地區的先期啟動區,重點發展現代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服務業,主要吸引金融、保險、航運、貿易、信息等相關服務業入區。另外一個先期啟動區前海商務中心區將重點發展創新金融、會計法律服務、金融信息、科技服務、通訊及媒體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從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方向上看,前海未來將發展位於產業鏈最高端的一系列產業,其服務範圍將是包括香港在內的整個珠三角。」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副主任許重光說道。

廣東雙子星的另一城市廣州,目前也面臨著城市轉型的困境。《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發布後,不禁發現,據藍皮書預測,未來十年,最具潛力的一線城市中,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成為最被專家們看好的城市。在國家的五大中心城市中,獨缺廣州。

曾經叱吒風雲的廣州為何落榜?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研究所倪鵬飛博士給出的分析是:北京入選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崛起,北京未來必將建成享譽全球的世界城市;上海作為長三角中心城市也將崛起成為世界級大都市;天津入選是由於濱海新區的開發以及中國經濟重心的轉移;而重慶入選則因為其是西部最大的直轄市。「從我們的研究角度出發,相比而言,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座城市更具有代表性。現在廣、深的綜合勢力已經非常強,基數已經很大了,增長幅度自然不能與中小城市比。」這個觀點與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基數大的城市,比如廣深,增長空間就相對有限」。

那麼,廣州究竟路在何方?與「上海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相比,廣州的「中心」一直顯得搖擺不定。這些年來,建設包括「首善之區」、「國際大都市」等各種戰略目標的提法不下十餘種。直到2010年,在幾經改變的城市定位中,廣州的發展目標終於塵埃落定,正式提出自身城市特質——「國際商貿中心和國際文化中心」與自身城市定位——「首善之區」。

雖說商貿與廣州的關係歷來緊密,但是,廣州是否以此作為核心競爭力還有待推敲。據廣州政府的意思是,廣州建設國際商貿中心是出於五方面的思量:第一,有悠久的商貿業歷史和文化積澱。廣州是千年商都,從2000多年城市發展歷史軌跡可以看出,廣州這個城市因商而生、因商而發展壯大、因商而輝煌,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歷史上廣州商貿業都深具影響力。廣州曾經因為對外通商而繁榮,特別是明清長期鎖國,唯廣州一口通外。廣州在清代有著名的十三行,到1850年左右,在世界城市經濟十強中名列第四,靠的主要是商貿業。第二,商貿業是廣州的重要產業。廣州目前是全國第三大經濟體,綜合經濟實力很強,產業體系十分完整,但第三產業尤其突出,在國內排第二位,佔GDP比重超過60%,商貿業功不可沒。第三,有良好的商貿服務業發展環境。廣州有獨特的區位和交通樞紐優勢。廣州位於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也是華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和區域中心,已高標準建設了空港、海港、鐵路樞紐、信息港以及國際性會展中心。「廣交會」號稱中國第一展,在中國外經貿發展中地位舉足輕重,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力。加上地處開放前沿,毗鄰港澳,廣州的營商環境成熟度在全國位於前列。福布斯2009年發布的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廣州排在第二位,僅次於上海。第四,有發達的功能區域載體作為支撐。在新一輪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廣州優化細化區域功能,及時對區域產業進行調整,中心城區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新城區根據各自基礎和條件,建立了一批商貿產業園區,相應發展各自的商貿優勢產業,廣州商貿業發展潛力巨大。第五,廣州有強大的珠三角製造業和城市群作為依託。珠三角製造業發達,這為廣州打造國際商貿中心提供了重要依託。特別是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推進廣佛同城化,建設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經濟圈,為廣州利用珠三角城市分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走高端發展的路子,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服務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這一定位無非是想在新時期重新擦亮「千年商埠」、「外貿中心」的金字招牌。

但是,「文化中心」就不得不讓人心生疑惑了。在北京千百年文化中心的背景下,廣州是否佔據文化優勢?雖說歷史上,廣州是百越文化、中原文化、西方文化等在內的東西方文化交匯融合地,而且又有嶺南文化的重要支撐。但是,這股力量好像並不如北京文化來得影響深遠。北京有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一批藝術院校,還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一流文化學府;除了人才培養,北京還是全國文化人才的聚集地,他們從事媒體、文化創意產業等,著名的代表就是798;同時,北京也是國外文化在中國的大本營,像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之類的國外文化先鋒。

與深圳相比,廣州顯然還沒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廣州的核心優勢也還待發掘。廣深兩地在改革開放初期,一直是中國經濟的試驗田,為中國經濟帶來了衝破僵化體制的活力,但現在,兩地都面臨著城市發展的瓶頸,這些瓶頸來自自身的產業格局、發展模式,這些瓶頸也影響著兩個城市的出路與生活在此或即將生活於此的人們的走向。

廣州和深圳這兩座城市,可以說是廣東的典型代表。一座蘊藏著廣東悠遠的嶺南文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