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衝出上海灘 3、長三角的機遇

2010年5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實施《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將長三角地區定位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說,長三角規劃落地,意味著中國經濟的1/5終於定位了。「而且,這還不是單單數量上的意義,是國家總體戰略中的一個重要戰略步驟終於邁出去了」。

顯然,長三角的時代已經到來。而且未來長三角城市格局的變化,不再僅僅意味著大城市的發展,同時也是一批很有特色的中小城市的崛起。走出上海這片灘涂,富饒的長三角地區有眾多的二三線城市,等著你「回心轉意」、安居樂業。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柳永《望海潮》

北宋詞人柳永年少時,從家鄉福建崇安到開封應試。在杭州勾留些許時日,曾揮筆寫下這闕《望海潮》。宋代文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里說,因為柳永在詞里描寫了富裕繁華的江南,而引起金主完顏亮對宋朝的覬覦。「此詞流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羅大經此說,尚難有史實佐證,只可聊備一說。但江南之繁華和肥沃,由此可見一斑。

從戰國時期起算,此後大約經過1000年,到公元400年寧波築城,加上之前的蘇州、揚州、越城(南京),長三角城市群的最初格局大體形成。

一些專家認為,長三角從一個純地域概念躍升為區域經濟體,濫觴於20世紀80年代初。1982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成立上海經濟區和山西能源基地規劃辦公室的通知》,決定由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等10個城市組成上海經濟區,以上海為中心,地域範圍為長江三角洲,成為以地理空間為特徵的長三角經濟區概念的最早雛形。

2010年5月24日,國家發改委在其網站上發布消息,《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下稱區域規劃)已由國務院正式批准實施。這是我國首個跨省級行政區的區域發展規劃,也是繼《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後,國務院批准實施的第二份事關長三角發展藍圖的里程碑式文件。

長江三角洲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21.07萬平方公里。區域規劃明確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即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到2015年,長三角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說,長三角的經濟在中國經濟總量中佔到20%左右,是國內其他任何區域都無法比擬的。長三角規劃落地,意味著中國經濟的1/5終於定位了。「而且,這還不是單單數量上的意義,是國家總體戰略中的一個重要戰略步驟終於邁出去了。」

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達到50%時,就會進入城市群為主導的發展階段。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已達到50%,世界經濟發展已跨過這個「轉折點」,城市群在全世界興起。

隨著高速公路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一些相鄰的城市群形成了更加緊密的經濟、技術和文化聯繫,產業分工合作逐步密切,城市之間形成「同城化」、一體化的發展格局,城市群的界限很難分清,逐步形成了由若干個城市群組成的大型或巨型城市群,其經濟發展已超過了國界,對世界經濟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這些大型或巨型城市群,被稱之為世界級城市群。

目前,被全世界公認的世界城市群有5個:一是美國波士華城市群,以紐約為核心,北至波士頓,南至華盛頓,分布於美國大西洋沿岸平原;二是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跨美國與加拿大,以芝加哥、多倫多為核心,分布於北美五大湖沿岸;三是日本東海道城市群,以東京、大阪、名古屋為核心,橫貫日本最大的本州島;四是英國中南部城市群,以倫敦為核心,覆蓋南大不列顛島;五是歐洲西北部城市群,橫跨西北歐大陸。

自2000年以來,許多人認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應該在中國,而且就是長三角城市群。

長三角城市群,位於中國沿江沿海「T」字帶,是中國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帶和杭州灣城市群構成,以上海市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等六個城市,江蘇的南京、揚州、常州、泰州、鎮江、無錫、南通、蘇州等八個城市。其輻射區涵蓋了浙江金華和衢州兩市。

長三角仍不失為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金三角」。江蘇省城市發展研究院的報告顯示,2009年長三角25個城市實現GDP達到71794.1億元,佔全國GDP的比重為21.4%。上海市GDP比上年增長8.2%。江蘇13市中,增速最快的宿遷市增長14.2%,最慢的南京、蘇州兩市,均增長11.5%。

整個長三角,有6個城市財政收入超過300億元。2009年財政收入前五位城市分別是:上海(2540.3億元)、蘇州(745.18億元)、杭州(520.79億元)、南京(434.51億元)、寧波(432.77億元)。

2008年全國城市化率為45.68%,已逼近50%的「轉折點」,而早在2000年,沿海局部地區的城市化率已超過50%。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全國已形成10多個地區性的城市群。可以說,中國是全球城市群發展最快的國家。

而自1997年以來,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的政府就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自覺地推動城市群的發展,地區經濟發展很快,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1%,人口只佔全國的11%,但卻創造出佔全國21%的經濟總量、25%的地方財政收入、24%的技術市場成交額和30%以上的進出口總額,是全國經濟最發達、技術最先進的地區,具有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條件和可能。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華鮮明地提出,由於時空距離的縮短,長三角城市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同城化時代。從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看,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層面,即凸顯「城市區域」這一概念。同城化效應放大,勢必會對長三角這麼一個密集的城市群內部的聯繫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各個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繫會更加緊密。

上海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干春暉借用《世界是平的》書名來描述同城化:「長三角更平」。由高鐵、動車、高速鐵路網,以及虹橋交通樞紐這些基礎設施為代表的一些交通設施的改善,使長三角變得更加平了,它給長三角的城市帶來了一種新的時空觀,同城化的時代,我們開始考慮可以在不同城市間生活、學習。同城化給長三角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

干春暉說:「我們知道資本被貨幣化、電子化以後,在世界上可以很快地流動,但是有一些服務是不能完全依賴於電子化的,同城化和交通設施的改善,為發展這些服務業帶來了很好的機遇。事實上省與省之間、市與市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壁壘仍然很高,同城化也給政府之間的協調帶來了新的挑戰,你能夠順應這種潮流,就能夠給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金海設想了未來長三角城市格局的變化,我們現在重視的主要是大城市,同城化了以後,可能崛起一批很有特色的中小城市,像現在的嘉興、吳江。

浙江大學教授陳建軍從另一個角度指出同城化的現實意義:「我個人認為中國特定背景下的城市化,大城市也走不通,小城市也走不通,要走城市集群的道路,就是那種網路化的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形成比較合理的城市體系,這是我們今後應考慮的新城市化的內涵。」

無論專家如何表態,普通人卻早已開始享受長三角「同城化」帶來的福利了。

自由遊走在城市與山水間的王梅(化名),是工作在上海的媒體人。她說:「拋棄經濟發展層面,我很樂意從生活角度去憧憬未來的長三角。」

上海作為金融中心,是財經媒體最好的舞台,王梅的工作為此越來越忙,所以偶爾也得給自己好好放個假。所以,她習慣找個周末,在上海的家裡吃完早餐,出門坐地鐵,直接在站內轉乘去杭州的高鐵或磁浮。「當然,不用複雜的買票程序了,車票費用直接在我的賬戶中扣除。坐在寬敞舒適的車廂里,只要我願意,我的手機一路都可以暢通地收到長三角任何一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