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為你找面鏡子

書稿完成的那一刻,並沒有如釋重負的感覺。相反,在撰寫過程中,透過大量資料,對北京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刻,從而更憂心。

人民網記者崔鵬於2010年9月16日發文《「中產」的未來在哪裡》,提到「逃離北上廣」的概念。該文所持的觀點是「『逃離北上廣』的現象目前並未演化成一種大規模的社會潮流,尚沒有數字能證明越來越多白領從大城市逃離,也無法證明離開了就一定會更好」。彼時,我們的《北京太勢利》已經完稿。於是,回過頭去再看各大媒體和個人對「逃離北上廣」的反應,我們的想法更堅定了。

逃離北上廣,絕對不是退而求其次。從百舸爭流的「北上廣」縮回老家或二三線小城,偏安一隅,聊此一生,也絕對不是我們認可的「逃離」。

之所以要離開,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而這個好的標準,實際上,因人而異。就像這本書的引子里提到的馬雲,阿里巴巴的創始人,中國網路的傳奇人物。他的身價不如李彥宏(百度創始人)高,長得也沒對方帥,但就是這樣一個馬雲,對年輕人,尤其是立志於創業理想的年輕人,更具有榜樣意義。因為他普通。

他樣貌普通,學歷普通(杭州師範學院畢業,高考三次落榜),背景普通(無海外留學經歷,非富二代,上頭也沒人),所以當他還不是阿里巴巴集團總裁的時候,北京不會待見他。

市面上有很多關於馬雲,關於阿里巴巴的書,林林總總。快速瀏覽之後,你會發現,他們講來講去,無非在說一件事:這個叫馬雲的人,很了不起,因為他很執著。跌倒了再爬起來,是容易成為口號但不容易付諸行動的事,而跌倒了爬起來再跌倒再爬起來再跌再爬——就絕對不是常人可以想像的事情了。

他的故事跌宕起伏,有笑有淚。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更有趣的現象是,馬雲在北京跌倒了,他卻沒有在北京爬起來,而是離開首都,轉戰杭州,方才海闊天空。

那麼執著的馬雲,為什麼就沒能在北京爬起來?因為他知道自己無法和幾千年的文化習慣抵抗,無法讓當慣了「首都」的北京為他網開一面——馬雲對北京說,相信我,把那個圈子捅破,給我留道口兒,讓我伸展拳腳,重新制定一套遊戲規則——你覺得北京會理他嗎?就算他曾站在李嵐清、吳儀等國家領導人的身邊,也沒用!因為他只是站一站,除此之外,他不和這圈子,或是鄰近圈子裡的人發生任何實質性的關係。

正是這個有趣的現象,讓我們決定由馬雲來引出北京的故事。他太合適了。

前不久,韓國前外交通商部長的女兒被特招錄為公務員,算是一條大新聞。有評論分析說,因為韓國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實際上還是個人情社會,所以才會發生這類「特招」事件。那麼,反觀中國呢?類似的事情在我們身邊並不鮮見。北京處於這個社會的核心,門第觀念、官僚主義、等級貴賤,區分得就更厲害了。

易中天說,北京城就是個大圈子,裡面又裹著各式各樣的、大大小小的圈子,圈子裡的人「相濡以沫」,圈外人只能眼巴巴看著,除非有人領你進去,否則你就只能成為這座城市的漂流瓶。這就是北京「特色」。

馬雲後來的成功,也是我們打算向你傳遞的希望,希望你也能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土壤,你是什麼作物,就該被種植到什麼樣的土壤里。不管是沙漠,還是沼澤,都有屬於那裡的植被。當然,要真正認清自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逃離北上廣」並非偽命題。它值得我們去探討,因為每個人都有權獲得更好的生活——為什麼城鄉發展如此不平衡?為什麼農村娃還在拚命讀了18年書,還是不能與城裡孩子「平起平坐」、共享福利?問題出在哪兒,明白了,找到了。但是,還不夠,我們必須謀求對策,在你無法改變一座城市的前提下,你可以改變自己。這一點,對剛畢業或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更有借鑒意義。

你和北京,並非兩情相悅,她沒有一眼認定你。你又為何死死糾纏她呢?北京,就是你此生的終極目標,你確定嗎?

保持激情、堅守理想,真的很難。難就難在,我們會變,我們會被現實打磨,被各種利益誘惑,被各種困境阻擋,從而認不清自己,在北京城裡苦苦掙扎,殊不知我們早已面目全非,鑲不進原本期望的那個位置了。

如果非要找個理由,那麼這就是我們出這本書,出這個「逃離北上廣」系列的原因——為你找塊鏡子,看看鏡子里的人和事,看看自己;然後,再出發!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