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北京是誰的首都? 2、「三高」企業請回去

《中國人才發展報告2010》顯示「我國人才資源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1)我國人才資源主要分布在教育、文化、衛生、經濟、會計、傳統工業等;農業、信息、金融、保險等行業的人才較少;新技術、新能源、生物技術、現代醫藥、環保等工程技術類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尤其是高新技術和複合型的創新人才更是缺乏。(2)國有部門人才多,非國有部門人才少。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8)》、2007年年末我國共有專業技術人員3313.9萬人,其中國有單位2387.8萬人,佔72%。高級專家隊伍52%以上分布於高等院校,41%以上分布於獨立的科研院所,只有7%分布在企業。而發達國家的人才資源分布正好相反,多數在企業,科學家和工程師一半以上在企業部門,美國80%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企業部門。(3)人才地域分布不夠合理,我國高級人才86%集中於中東部地區,廣闊的西部地區人才極度匱乏。(4)產學研嚴重脫節,理論不能應用於實際。目前我國企業的研髮狀況是:大型企業擁有少量的研究與開發人才,小企業幾乎沒有研發人才。根據人事部2004年統計,我國企業每萬人中擁有的研究與開發人才不足3人,而日本是49人、美國是48人、德國35人、加拿大和英國都是25人」。

當我們把目光從全國聚焦至北京,就會發現出現上述的人才結構不合理的狀況,與大城市的「優勝劣汰」密不可分。而且,糟糕的是,北京對人才的高低判斷,往往十分自私自利,甚至是帶著嚴重的「歧視」。

「月底應該就徹底歇了,沒辦法,政府讓關停就只好關停了。」說這話時,北京三力水泥有限公司負責人徐廣合的神情有些黯淡。

2009年8月20日,距離6月25日的停爐已近兩個月,三力水泥廠散落煤灰的倉庫里還堆積著一些袋裝水泥,也還有一些小車陸續進廠拉貨。不過,「爐子早就停了,最近就是把剩下的熟料磨成水泥賣完就完了。」徐廣合說。

這一切表明,徐廣合別無選擇。2009年7月6日,北京市工業促進局聯合多個部門下發了《北京市「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小水泥企業有序退出的實施意見》;按照計畫,2009-2010兩年內,北京將關停13家水泥企業,年減少水泥生產能力252萬噸。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報道:「2008年,由於舉辦奧運會,北京已沒有批准新的水泥生產線上馬。而此番淘汰『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水)水泥企業,北京市相關部門則明確提出,到2010年底,北京水泥企業將由2008年底的25家減少到10-12家。」

北京市經信委也於2009年12月16日不無欣慰地對外宣布:已有79家「三高」企業退出北京市,合計節約能源19.91萬噸標準煤,相當於北京30萬常住人口2007年全年的生活能耗。此外,這79家企業的退出,也使北京節約新鮮水535萬立方米,相當於2—3個昆明湖的儲水量。

水,一直是北京頗為糾結的大問題。

《瀟湘晨報》2010年6月24日這樣報道:「進入6月,北京頤和園團城湖敞開肚皮,在預計半年的時間內,它將『吞』下來自河北黃壁庄、崗南、王快三座水庫的2億立方米的應急供水。來自數百公里外的調水,將經過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石家莊至北京)應急供水工程總乾渠。這也是自2008年建成以來,中線京石段第二次向北京供水。」

據專家介紹,近年北京平均每年缺水在4億立方米左右。由於地表水可用量越來越「金貴」,除異地調水之外,北京市供水大部分來自地下水,接近供水總量的2/3。

北京水問題專家王建說,北京超采地下水已維持多年,由此造成大面積地面沉降,「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北京多抽地下水,到現在平均一年要多抽五到六億立方米的水,形成了2650平方公里的沉降區,而現在北京建成區的面積才1040平方公里」。

地下水歷經千百萬年形成,其補給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它被視為「子孫水」、「救命水」,一般作為戰備水源,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動用。但事實上,為了「在北京城的任何一個家庭,都不會感覺到缺水,擰開水龍頭,自來水還是嘩嘩地流」,以維持這座有著1755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的日常運作,北京已提前支取寶貴的「子孫水」。

正是在這樣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讓「三高」企業從北京撤離成了勢在必行的事兒。水乃生命之源,誰都不想跟首都「玩命」吧?顯然,北京水資源的「焦慮症」由來已久。

儘管為解北京之渴,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於2010年6月4日第二次向北京市供水。但長期關注水資源問題的研究者王建擔心的是,調水雖然又一次解了北京的水之憂,但同處華北平原,北京缺水,河北、天津也不例外,調水總非長久之計。曾任職於北京環保局的王建長期研究北京水資源和水環境問題,是北京頗有點名氣的水專家。在他看來,北京的水資源問題是「正在累積的生態災難」的表現,出現這種困局的原因,則是自然降水條件減少和人為的不合理開發。

王建用一組數字佐證了他的觀點:以地表水來水量為例,北京地區的主要水庫之一官廳水庫,1955年至1960年的年均來水量是20.3億立方米,而到了2009年,這一數字銳減到0.09億立方米。目前,北京年人均水資源僅210立方米,是中國年人均水資源的1/10,是世界年人均水資源的1/40。在解放初期,北京有約400萬人口,而現在人口增加了4倍,「可是大自然的水沒有增加4倍」,王建說,北京業已成為世界上最缺水的特大城市之一。

但是,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城市,首都北京的城市生活用水又是萬萬斷不得的。所以,河北等省市儘管自己也沒多少「餘糧」了,還是忍痛為首都輸血。

然而,專家提醒我們必須面對另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這顆嚴重缺水的「心臟」,還在一天天越變越大——1949年建成區面積只有109km2的北京,在202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將擴大到1650km2,城市規模日益龐大,承載它的水資源勢必將越來越難堪重負。

這座城市似乎變得越來越貪婪,為了成為「世界城市」,經年累月地擴張,缺水了就從周邊城市吸取,沒有高端人才了,就拋出戶籍誘餌,直到她越變越胖、越來越喘。

其實,早在2007年《北京市關於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業企業的意見》就已經出台了。小水泥、小造紙、小化工、小鑄造、小印染、電鍍及平板玻璃七個行業被列為重點退出的劣勢行業。北京還分別為這七個行業制定了退出標準,不達標的企業將逐步被引導退出。

這些企業走了,相應的,在這些「劣勢行業」工作的職工,也隨即面臨下崗、重新找工作的重大問題。而他們的去留,有關部門顯然沒有精力關注。

不過,在請走「三高」企業的同時,北京也大嘆苦水,從2010年初開始,各大媒體頻頻爆出北京「人才緊缺」的新聞——

《北京日報》訊:「2015年,北京軌道交通總里程將達到561公里,按通行每公里需要60名管理養護運營人員計算,屆時本市需要3.4萬名專業人才,目前人才缺口達兩萬餘人」;《北京考試報》訊:「在北京產業結構調整中,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中有一些新興產業湧現。像汽車現在已進入千家萬戶,但汽車銷售、售後服務的從業人員缺口很大」;人民網訊:「北京市在城鄉建設一體化進程中,醫療衛生面臨最主要的是人才問題。應吸引高層次的醫學院校畢業生能夠主動到基層去服務」;2010年2月17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宣布提前啟動外來農民工就業監測及服務,派出工作人員到北京各大火車站等地點,主動問詢進京務工人員的就業去向、意向等。據統計,去年第四季度北京勞動力市場簡單體力勞動人員、治安保衛人員最為「稀缺」……

請注意以上緊缺的人才,都有一個基本的共性,比如:養護員、銷售員、售後服務員、基層服務、簡單體力勞動人員,他們屬於不同的工種,但都不屬於所謂的「高端」、「精英」人才。北京大量缺少基層人才,而這樣的「苦果」是她自己種下的。同時,北京正在告訴你一個事實:我歡迎你,但是不歡迎他。這中間其實存在一個標準,就是由這座城市對人才給出的「高低」判斷。

事實上,所謂「勞動力市場需求大於供給、缺口最大的10個職業」,往往也是相對短缺,因為勞動環境、薪酬待遇、職業前途等因素,大城市本地的失業者、外地戶籍大學生不願意「屈就」。而這些工種也是城市運轉、經濟發展、社會秩序所不可或缺的。正因為如此,才更顯出北京這座大城市對這類被視為城市「不穩定因素」的「簡單體力勞動人員」的排斥和歧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