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皇城根下的代價 1、戶籍是道坎兒

北京戶口,是橫亘在這座城市和絕大多數外來者之間一道難以逾越的坎兒,也是劃在每個外來者心上的一道疤。一個山寨版的北京戶口在黑市被爆炒至15萬元,不為別的,就為這張薄薄的紙,隱藏著的社會利益,遠高於區區15萬。

所以,為了北京戶口,人們想瘋了,搶瘋了,也急瘋了。

儘管各路專家學者為戶籍改革提出新思路,但是這項改革在北京,始終雷聲大,雨點小。因為北京戶口太肥,太重了,一般人搬不動。

2005年,張惟英,這個北京人的名字,讓全體中國人「冷」得發抖。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的張惟英,在2005年初的北京市地方「兩會」上,提出了一條立法建議——「進京人口准入制度」,限制低素質人口進入北京。

但是,何謂「低素質人口」?誰有能力和權力定下劃分人之優劣的標準?

此新聞一出,隨即有網友憤慨地表示:「從來,只聽說過豬肉的准入、紡織品的准入、零售業(服務業)的准入,卻第一次聽說還有公民在自己的國土上涉及『准入』。甚者,此『准入』將作為法律草案提交北京市政府。」

張女士的理由大致有兩點:「這些人(外地人)素質比較低,長期沒有工作後,往往會鋌而走險,給社會治安帶來不安定因素。北京城市發展並不太需要這些人」;「事實上,北京很多管理混亂的地方就是因為這些人(外地人)造成的,比如說收廢品、惡意乞討的,他們的存在確實損害了北京市民的生活」。

她對這類「北京外來人口」的評價大致可以歸納為「骯髒、貪婪」。巧合的是,歷史上也曾發生過某一類人群對另一類人群的相似評價,而他們採取了更為極端的解決方案——1938年11月9日的「水晶之夜」,希特勒的黨衛軍、衝鋒隊以「貪婪、骯髒」的理由,將猶太人(許多都擁有德國國籍)「准入」到了集中營的焚化爐。當然,這種類比未免激烈了些,但如張惟英這樣看待並試圖限制外來人口進京的北京人,他們的想法難道就不極端了嗎?

2005年8月,北京市就「十一五」規劃向市民問計,前後共收到近萬條出謀劃策的意見。在展現「集體智慧」的11條建議中,大致體現著這樣的民意:對進京戶籍嚴格限制;提高住房等生活成本;第三產業由本市下崗人員承擔;把北京西站、北京站遷到郊區,換乘人員不進市區……諸如此類,竟都步調一致地朝著一個目標努力——提高進京門檻,將低素質人員擋在外面,限制低收入外地人進京。

關於進京人口准入,反對之聲此起彼伏。政府當然也沒有採納。但是,這背後透露的「民意」卻讓不少人震驚和寒心。當北京人一浪高過一浪地試圖將外來人口排擠在首都大門外時,他們肯定忘了,約半個世紀前,正是一個湖南人讓北京成為首都,讓他們成為「皇城子民」。

雖然,北京市政府沒有同意實行荒唐的「人口准入制度」,且對待外來人口的態度,日漸溫和,《北京晚報》也於2008年報道了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王海平的聲明,明確表示「北京不會採取強制性的行政手段來解決人口增長問題,而是通過推進北京各區縣按照功能定位均衡合理髮展,同時加大郊區和新城的建設力度,改善那裡的產業發展條件、基礎設施條件和生活居住條件,引導人口均勻、合理、有秩序地流動和分布」。這無疑是很大的進步。

但是住在北京城裡的近2000萬人,因為有沒有北京戶口而被區別對待的事實,直至這一刻,仍然存在,而且鋪天蓋地。

最近的一次沸沸揚揚就發生在2009年11月——北京市衛生局網站於11月7日發消息,「為進一步加強甲型H1N1流感預防控制工作,北京市擬在保證重點人群優先接種的基礎上,將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種人群擴大到所有北京市居民。凡具有本市戶籍、3歲以上的北京市民均可在自願、知情同意的原則下,免費接種甲型H1N1流感疫苗」。

第二天,各大媒體就對這則消息做出了反應。大江網於11月8日發表評論,丟出了一個大大的問句:《甲流疫苗「北京人優先」?》。文章字字句句不無激憤之意: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北京人優先』便成了常態。這不僅表現在經濟上,也表現在其他各種待遇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部委在京的崗位都要求報考者具有『北京戶口』,北京戶籍子女更是享有上名牌大學、進國家機關工作等方面的特權。現在,甲流肆虐之下,疫苗的接種竟也要『北京人優先』了!並且,這個所謂的『北京人優先』是真正的『北京人』優先——疫苗是『憑北京戶口供應』的,不僅北京之外的人民無福消受,即使那些長年在京工作和生活的『外地人』也與此項『仁政』無緣!」甚至有人戲謔地反問:「甲流也認識北京戶口?」

已經在北京成家立業的吳女士,大學一畢業就從老家鄭州跑來北京城裡闖蕩,不久就與同是河南老鄉的丈夫相識並於2008年結婚,兩人辛苦經營的愛巢在西區的一套高級公寓內,而這套新房的首付就動用了三代人的積蓄。但用吳女士的話說,「總算是在北京有了個家」。她也是個反應極快的人了,只可惜有點馬虎,新聞看個一知半解,只知道可以免費接種甲流疫苗,第二天就拉著老公興沖沖請了假去接種點打針。卻被醫護人員客氣地告之,暫時不能為他們這樣的「外地人」接種疫苗。這個打擊是空前的,吳女士氣憤地說:「我們為北京添磚加瓦10多年,敢情還是個外人,活該要得病啊!」

儘管北京市衛生局於11月24日宣布,「即日起,在京工作生活的非北京戶籍3歲以上居民,均可憑身份證及工作單位證明或相關居住證明,如暫住證,前往就近社區接種點,申請接種甲流疫苗」。

但是,這先後順序造成的不平等是顯而易見的。對此,媒體也忍不住大聲抱怨:「接種疫苗也要『北京人優先』,難免讓人產生北京人金貴、外地人『不值錢』的感覺,再次折射出當前戶籍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病。」

不過這種不公平從未停止過。2009年北京市公務員報考設置了一道高高的門檻,「沒有北京市戶籍的考生請勿報考」;2010年北京市公開選拔241名局處級幹部,明確將外地人才排除在外;2010年5月啟用的新版《北京市中小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辦法》,雖然擴大了北京市招收借讀生的範圍,持有七類證明的非京籍學生將與具有北京市戶籍的學生享受同等待遇,但是很多學校收取高額的「擇校費」,把無法承擔這一負擔的外來打工子弟擋在校門之外,儘管這一收費名目沒有得到官方的承認,卻已經有了個統一的稱謂,曰「教育資源補償金」,意思就是說,你外地人到北京這裡來上學是佔用了當地的教育資源,就需要繳納一定的補償金。

我們相信,不管是北京市衛生局刻意安排的優先順序、公務員報考限戶籍,還是外地子女入學的擇校費,背後一定有切實的苦衷。但我們仍舊要問一句:到底有何苦衷?

要追究這個「苦衷」,就必須回到北京戶籍本身,這個被戲稱為「北京綠卡」的戶口本子,到底意味著什麼?很簡單,兩個字——利益。這張薄薄的戶口卡片與公民的權利分配全面掛鉤,種種限制的背後其實是利益在作祟。

「戶籍制度被利用了。」這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我國權威戶籍制度研究專家王太元的鮮明觀點。王教授認為,各種所謂與戶籍相關的限制政策,其實是各部門為了盡量減少自己的責任或者保障現有資源分配利益不被「攤薄」。

2009年2月13日,新浪網轉載《京華時報》的一篇報道:「短短3年間,由北京市人事局車隊原司機付長利、首都醫科大學招生與就業指導中心原負責人張錫長等4人組成的犯罪團伙,偽造相關手續,先後辦理了92份假北京市戶口,獲利109萬餘元。」而著名導演王小帥妻子的戶口也涉嫌其中。

輿論嘩然。但是針對這則新聞,一個北漂女孩發了篇帖子,輕描淡寫地說她不信,她不信那幫「壞人」辦了90多份北京戶口,卻只賺了109萬元,因為據她了解,一個北京戶口的報價在黑市上已經被炒至10萬元。而《中國新聞周刊》的一位記者以應屆文科「雙外」(指生源地和院校都不在北京的)碩士畢業生買北京戶口的身份,接觸賣戶口的人群時,得到的最高報價是15萬。

早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教育頻道就於2008年聯合實施了一項調查(有3518人參與,九成以上是青年),當被問及應屆大學生畢業「年薪是多少才能彌補戶口所帶來的影響」時,67.8%的人認為,年薪超過10萬元以上才能彌補戶口所帶來的損失和影響;甚至,有14.6%的人認為,這個數字應該超過20萬元。如果實在無法落戶,14%的調查參與者會買戶口來解決這個問題,44.9%的人持觀望態度。

這就是北京戶口的真實行情,「一本值萬金」——有多少城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