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引言 北京為什麼留不住馬雲?

俞正聲曾感嘆「上海為什麼留不住馬雲」,但北京連這樣感慨一下的念頭都不曾有——雖然馬雲曾兩次進京,並試圖在北京創業紮根,但他最後還是離開了。

1998年底,馬雲從外經貿部旗下的國富通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席位上,主動辭職,領著他的創業團隊撤離北京,回到了杭州——

六個月後,馬雲的阿里巴巴網站正式上線;

四年後,馬雲創立淘寶網,並使之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C2C購物平台;

六年後,阿里巴巴集團兼并了當時全球最大的門戶網站,雅虎在中國的所有資產,馬雲的阿里巴巴就此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

八年後,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招股說明書披露,有約4900名員工持股,平均每名員工有9.05萬股,若以11港元的招股中間價計算,每人通過IPO得到的財富剛好100萬港元。阿里巴巴上市造就的千萬富翁有千人之多。這是中國互聯網企業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面積最廣泛、數量最巨大的造富運動。當年跟著馬雲艱苦拼殺的阿里巴巴創業者們得到了超乎想像的回報。

而這一切都始於1998年底的那個冬天,馬雲說,我要離開北京。

實際上,馬雲和他的13人創業團隊(包括馬雲在內)在北京的一年零兩個月,在旁人看來,是相當成功的。他們做成了許多事:做了外經貿部的內網,也做了它的外網;搞了合資公司,並做到了一年盈利。團隊的其他成員都很開心,只有馬雲悶悶不樂,他認為自己失敗了……

1997年12月,外經貿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EDI)誠邀馬雲加盟,出任該中心信息部總經理。於是,馬雲領著他的創業團隊:張瑛、孫彤宇、吳泳銘、盛一飛、麻長煒、樓文勝、謝世煌、彭蕾、韓敏、蔣芳、戴珊和周悅紅,踏上了進京的列車。這些人,日後都成了阿里巴巴集團的骨幹。

1997年的那個冬天,馬雲和他帶領的團隊,就像武俠小說中描寫的那樣:一個布衣俠客,帶著一群徒兒奔赴京城闖蕩江湖……

他們工作的地點就在北京東長安街2號,外經貿部1號樓里。

光是外經貿部坐落的這塊地兒,就讓人肅然起敬了。長安街街面展寬為50-100米,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街道,也是整個中國最重要的一條街道。以天安門廣場為界,往東為東長安街;往西為西長安街。

佇立在中國最重要街道上的外經貿部大樓,和北京多數國家部委的辦公樓相似,不高,但是很大。三棟灰白外牆的聯排樓宇,不雜糅任何多餘的色彩,除了正門口旗杆上那面五星紅旗,以及大門兩側一絲不苟站崗的綠軍裝外,就連灰磚牆上標識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的牌匾,都是端端正正的白底黑字,給人肅穆之感。總之,到了跟前你都不敢大聲說話,好像就怕驚動了什麼。

在京的這些日子,馬雲並不快樂,有時甚至很鬱悶。他說:「在北京那一年多吃的苦勝過在黃頁時……」馬雲在北京到底承受了多少壓力和痛苦,他與外經貿部的相關部門到底發生了什麼分歧,將永遠成謎。因為馬雲對此諱莫如深。

這裡,不得不提到外經貿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的歷史。

1996年2月,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正式成立,英文簡稱為CIECC。儘管早在1996年2月便成立,但CIECC的正式運營,卻要等到近一年之後——1997年1月。當時,外經貿部要做的是一個大內網加上一個官方政府網站(MOFTEC網站)。

對於大內網的架構,領導們的設想是這樣的:在全國範圍內鋪設光纖,在外經貿部下屬的各個分支機構分別設立介面網點,所有的網點互聯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大內網。在這個大內網上,外經貿及其下屬機構可以為企業辦理所有與外貿相關的審批手續;同時,也可以通過這大內網向外貿企業發布相關的外貿政策法規。整個大內網項目的開發則由外經貿部下屬的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來負責。而且,這也是一個聯合國提供資金支持的項目。

有政府的支持,鋪設光纖等基礎網路架設工作並不複雜,而外經貿部高層最關心是:找到優秀的、最合適的人才來經營這個項目。

起步階段的中國互聯網,最缺乏的是懂得經營,懂得把互聯網當做生意來做的人才。於是,在杭州因為經營中國黃頁而名聲大震的馬雲,成了外經貿部領導眼中理想的人選。

剛到北京時,團隊成員全部住在外經貿部東郊潘家園的集體宿舍里。前後兩批一共13個人,分成三小群,分住在三套簡陋的房間里。開發網站的工作很苦很累,還得經常加班。

儘管是給政府部門做事,馬雲的團隊也沒能享受什麼特殊待遇,甚至比同部門工作的大部分人都要辛苦。日復一日,大家每天的生活都是重複的場景:早上,鬧鐘一響,就得在一種極其痛苦、極不情願的狀態下,眯著眼睛穿衣起床,「每次聽到鬧鐘響,死的念頭都有!」然後,大家就聚集到潘家園等車,好不容易擠上了公交車,也沒有閒情逸緻欣賞沿途的大街小巷,很快就進入夢鄉,一路就這麼一顛一顛地睡到外經貿部;工作到深夜,大家又一顛一顛地回到集體宿舍……

團隊主要負責開發外經貿部官方網站(大內網),這也是當初馬雲受邀的主要任務。對於大內網的設想,馬雲一開始就反對,並試圖說服EDI把網站建在互聯網上。儘管馬雲反對,但他這個EDI下屬部門的小經理做不了主,方案還得部里官員定。

勢單力孤的馬雲最終還是屈從於官方的意志,硬著頭皮做起來了。馬雲的13人團隊,人手雖不多,卻是高手雲集。做網站開發對他們來說已是輕車熟路,何況這幫人在中國黃頁時代就積累了豐富的開發經驗。網站是做好了,做得很快,也很成功。

但是,到了運營的環節,問題又出來了:政府的紅頭文件下去了,業務卻非常冷清。這也容易理解,外經貿部的大內網實際上有些像今天的「電子政務」系統,它的功能也很簡單:外經貿部及其下屬機構可以為企業辦理所有與外貿相關的審批手續;同時,也可以通過這個大內網向外貿企業發布相關的外貿政策法規。企業家們肯定會這樣想:這原本就是一個電子化的政府應該做的事情,憑什麼讓我們企業來買單呢?

所以,EDI的這個大內網工程的商業運營模式是行不通的。這一點,馬雲當然心知肚明,出現這樣尷尬的局面也在他意料之中,只怪當初那些領導們沒有接受他的方案(做互聯網)。於是,在EDI大內網的運營出現問題之後,馬雲又開始不斷遊說高層擴大內網,改建互聯網。

終於,1998年7月,經外經貿部高層批准,EDI成立了合資的國富通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由馬雲出任。

國富通成立以後,馬雲就帶領團隊開發「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項目,這是一個真正的互聯網項目,也是馬雲真心想做的。無論是從架構還是從實際的經營運作來看,「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都算是當時中國電子商務領域非常成功的一個項目。儘管它也是收費的業務,但收費辦法已不像大內網時那麼老土(用政府的紅頭文件推廣)了,而是採用更市場化的方法。所以中小企業上網很踴躍,網站很快就盈利了。而且,國富通和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站,都是在創建的當年就實現盈利的項目,純利高達287萬元。

在中國政府站點中,外經貿部的網站不僅是國內部委中最早的一個,也是最優秀的政府站點之一,在1999年就被評為中國「政府上網工程」的推薦優秀站點。1998年10月5日,紡織品配額招標系統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上投入運行,全國首次實現紡織品配額電子招標。當時中央和十多個部委的領導到場觀看了電子招標開標演示。站在領導們面前,為其進行演示的,是一個長著頑童般模樣、笑容可掬的年輕小夥子。這個小夥子,正是時任國富通總經理的馬雲。而站在他左邊的,則是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站在他右邊的,依次是國務委員吳儀、外經貿部長石廣生。

北京的這次創業似乎是成功的。新公司和新網站勢頭不錯,工資理想,團隊齊力,大家很開心。

但馬雲不開心。馬雲也沒有成功的感覺。長期以來,馬雲發現很多事情在政府的編製里很難做,存在著許多說不清的問題。儘管那時,提起馬雲與外經貿部的合作,人們都說那是中國的「夢之隊」,但事實上是怎麼一回事連馬雲自己也說不清楚。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種思維、兩種模式的衝突日見明顯,即商人和官員的衝突日見劇烈。儘管EDI給了馬雲很高的禮遇,很高的職務,但馬雲心裡清楚:他不過就是一個做網站的高級打工仔。他和他的北京團隊一直都是外經貿部的編外人員。如果部里有會做網路的人才,誰會找他們?

在馬雲參加的外經貿部的大小會議上,那些中央和地方的經貿官員,誰會把馬雲看在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