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將雄風 于禁:英雄成敗皆偶然

于禁,字文則,山東鉅平人,曹操帳下名將。

于禁八歲喪母,父親於章帶他流落江南。于禁曾經在河邊玩耍,不慎落水,被一個叫昌豨的孩子救起。于禁隨父親去昌豨家謝恩。昌豨之父昌成見於禁機靈可愛,便將他收為義子,並請於章父子一起在庄中居住。於章父子盛情難卻,便住了下來。

每天,於章都幫著昌成操持一些莊裡的事。而于禁則跟昌豨一起讀書玩耍。昌豨大于禁兩歲,所以于禁尊之為兄。小哥兒倆脾性相投,都愛讀兵書,好習武藝,經常在院中以土塊排兵布陣,防攻拒守。二人進退有法,配合默契,深受於章和昌成的賞識。

有一次,昌豨用土塊擺下陣來,于禁以麥桔桿為軍,沖入陣中。左衝右突,不能取勝。于禁漸漸不耐煩了,端過一盤水來,在地上狠命一潑,土塊頓時被沖得七零八落。不僅如此,衝起的泥漿濺了昌豨一身。昌豨不禁大怒,跳起來,揪住于禁的脖領,掄拳便打。于禁也不示弱,接架相還。二人扭打在一處。於章和昌成聞訊趕來,將兩人拉開。當然,類似這樣的事還有很多,都不過是一段小插曲而已。很快,昌豨和于禁和好如初,親如兄弟一般。

時間過得急,一晃過去多年,兩個童年的小夥伴都長成了壯年,都一表人材,且文武雙全。在這些年中,於章和昌成相繼去世。臨終前,兩位父親都將二人叫到床前,說出相似的話語:願你二人互助友愛,齊心協力,共創一番事業。二人含淚點頭。

這一年,于禁和昌豨都離開昌家莊,一起來到山東投奔曹操。曹操很賞識他們,安排他們擔任重要的職位。可昌豨在曹操那裡只呆了三個月,就帶著幾個隨從不辭而別,投了袁紹。由於走得匆忙,沒有跟于禁通氣。兄弟二人分開多年,不得相見。

再相見是在官渡之戰後,昌豨又被曹操的大將張遼招降了。

于禁和昌豨一起喝了幾杯。二人都指望會在一個帳下聽命,從此不再分開。可後來,曹操殺害了昌豨的一個好朋友。昌豨很生氣。一怒之下,帶著手下人又反了。

曹操很生氣,領兵討伐昌豨,令于禁為先鋒。于禁不敢怠慢,領軍猛烈攻城,連攻多日不下,損失慘重。曹操大怒,令于禁三天之內攻破城池,捉住昌豨,否則,拿于禁問罪。于禁接令在手,一籌莫展。

于禁身邊有一員偏將,叫何秀。他對於禁說,若強攻,三日之內肯定不能成功,看來只有智取了。于禁問,如何智取?

何秀附在於禁的耳邊,說出一段話來,說得于禁眉頭舒展,喜笑顏開。

這個夜晚,于禁趁著月色,射一書信到城上,盡敘二人分別之情,並約昌豨到城下相見。

于禁心裡沒底。他不知道這個兄弟是否會買他的賬。雖然兄弟一場,可是如今都長大了,是敵人了。昌豨不會不防著他。他的心情很複雜。

城門開了,一匹戰馬在月色下飛奔而來,到他面前停住了。果然是昌豨。二人相見,感慨萬千,趕緊下馬,在地上相對而坐。

于禁說,今日此來,只為與兄長永訣。昌豨問,何出此言?

于禁說,丞相已經最後通諜,如三日內不攻破城池,將你執送到他的身邊,便要我的項上人頭。

昌豨默然。于禁說,想我們少年之時,食則同桌,寢則同席,何等快活,現在卻成了沙場之敵,刀兵相見,真讓我感傷呀!

昌豨說,不如你離開曹公,我也棄去城池,同回昌家莊,一起讀書、狩獵,安享田園,不亦樂乎!

于禁說,兄長言之有理,可我跟隨丞相近十年,深蒙垂愛,現在臨陣脫逃,豈不被天下英雄恥笑!

昌豨沉吟半晌,說,我們各自回吧,我自有道理。二人踏著如水月色,各自歸去。

第一天,城裡沒有動靜。第二天,城裡還是沒有動靜。第三天的凌晨,昌豨單人獨騎,到于禁的大營投降了。

于禁很高興,拉著昌豨進了大帳,擺下酒席為昌豨接風。

偏將何秀偷偷地靠近于禁,說,將軍下一步應該怎樣做呢?

于禁說,我想親自將昌豨送到曹公那裡,請曹公諒解呀!

何秀搖頭,將軍差矣,如果你將昌豨送到丞相那裡,丞相會很為難,因為昌豨屢次背叛丞相,丞相深恨之,可又不能殺掉他,怕落一個害賢之名呀!

于禁說,你這話是什麼意思?何秀說,很簡單,您應該殺掉昌豨,將其首級獻與丞相,既解了丞相心腹大患,又能表現將軍的執法嚴明,一箭雙鵰,何樂而不為?

于禁搖頭,這是小人所做的事,我不屑為之。

當天夜裡,何秀偷偷地摸到昌豨的帳中,對昌豨說,將軍有什麼打算嗎?

昌豨說,如果丞相寬容於我,我當與於將軍攜手並肩,為之拼殺疆場,萬死不辭。

何秀搖了搖頭,你已經沒有機會了,你數次造反,丞相很生氣,他已傳下密令,讓于禁將軍割下你的首級見他,可於將軍念及舊情,不忍加害,於將軍好生為難呀!

昌豨瞪圓雙眼,沉默半晌,說,也罷,我就成全於賢弟吧!又說,本來我可繞開于禁,直接去降曹公,之所以降于禁賢弟,完全是為了讓他立功呀!說著,喝了一口酒,拔出寶劍,自刎了。

何秀提著昌豨的首級來見於禁,說,昌豨自覺無顏去見丞相,已經自刎了。

于禁抱著昌豨的人頭,放聲大哭。

次日,偏將何秀將昌豨的首級裝在一隻匣子里,送到曹操的大營,說,昌豨向於將軍投降,於將軍不徇私情,斬其首級獻與丞相。

曹操很是感慨。他對身邊的謀臣賈詡說,如果昌豨直接來降我,又是什麼樣的結局呢?賈詡說,您一定會寬容他,委以重任。曹操說,是啊,這樣的人才,我十分愛惜,但于禁能嚴於執法,真有大將軍之風,令人敬佩。於是,曹操厚葬了昌豨。也因為這件事,他更加看重於禁。

公元某年,蜀將關羽領兵包圍樊城。曹操派于禁率七軍去解樊城之圍。大軍在樊城外罾口川紮營,不料時值秋季,江水猛漲,一夜之間淹沒七軍。被困在一隻小船上的于禁,面對一片汪洋,對身邊的偏將何秀說,四十年前,昌豨曾救我於水中,後我又潑了昌豨一盆水,這滔滔大水,難道不是昌豨對我的報復嗎?

遂對著大船上按劍而立的關羽,拱了拱手,投降了。

曹操聽說于禁投降,對賈詡說,你還記得昌豨嗎?賈詡說,記得。曹操嘆道,昌豨數次反我,最終悔悟,卻被于禁所殺,而于禁跟隨我三十年,忠心耿耿,戰功卓著,最終卻投降了別人,難道這不是命運的安排嗎?

賈詡說,是啊,人皆有命,成敗在天,就這麼回事吧!

于禁一生最為露臉的事兒,是他宛城之戰後的「在亂能整」。

「在亂能整」,這可是曹操表揚于禁的話語。什麼意思?就是說,在情況緊急的兵亂之時,能夠整兵堅壘,一致拒敵。曹操緊跟著還讚歎一句,雖古之名將,也不過如此啊!

宛城之戰,曹操的情況確實非常危急。本來,張綉已經投降了。可後來曹操霸佔了張繡的嬸嬸鄒氏,張綉氣不過,反了。這一反不要緊,曹操措手不及,落荒而逃。正逃著呢,有幾個青州兵攔住他。什麼是青州兵呢?青州兵,就是曹操把收降的一部分黃巾軍改編而成的軍隊,歸夏侯惇統領。

這幾個青州兵異口同聲,丞相,不好了,于禁反了。曹操大吃一驚。這可真是雪上加霜呀!這時候,夏侯惇、許褚、李典、樂進等人都到了。曹操說,于禁反了,你們快整頓兵馬迎戰。

這邊曹家將領準備迎戰于禁,那邊于禁正忙著安紮營寨,挖掘戰壕,準備迎戰張繡的追兵。果然,剛準備好,張綉領兵來了。于禁率兵奮勇而出,一番激戰,大敗張綉。看著張繡的敗兵跑遠了,于禁才來見曹操。

曹操說,聽說你反了呀!于禁跪拜在地,說,我哪裡能反呢?是青州兵掠殺百姓,大失民心,我才懲治他們,以正軍法。

曹操說,那你為什麼不先來跟我分辯,而是先下寨呢?于禁說,分辯事小,拒敵事大!

曹操大笑,好一個「分辯事小,拒敵事大」呀!於是就說出「在亂能整」那番話來。不僅口頭表揚,還有物質獎勵,賜金器一套,並加封于禁為益壽亭侯。

獎勵完了于禁,曹操回過頭看夏侯惇。夏侯惇可是青州兵的統帥呀!那些青州兵作亂,夏侯惇逃脫不了干係,按現在的話說,在這場事件中,夏侯惇負有重要的領導責任。曹操向來以執法嚴明著稱。現在,他不能輕易饒了夏侯惇,遂吩咐一聲,將夏侯惇推出,斬首。

于禁趕緊上前,說,這並不完全是夏侯惇將軍的過錯,而是青州兵劣性不改。況且,如今是戰爭時期,先斬大將,于軍不利,請丞相明察。

也罷,看在於將軍的面子,就饒了你吧。曹操怎麼能殺夏侯惇呢?夏侯惇可是自己的兄弟呀!但死罪免去,活罪難饒,重責五十軍棍,戴罪立功。

乒乒乓乓,一頓棍子,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