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士風流 楊儀:被諸葛亮最後遺忘的人

楊儀,字威公,襄陽人。

楊儀這個人很有才學。小時候就看出來很會做事,考慮問題周全,是做官的料子。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他不是孩子王,不佔主導地位。但他跟那個孩子王貼得很緊。有他在,孩子王不用操心,心都讓楊儀操去了。楊儀拿著小木棍子,指指點點,這個那個,那個這個,指揮玩得井井有條。

大人們都說,這孩子有出息,是個做官的料。

果然,長大後,楊儀到荊州做了主簿。荊州本來是劉表的,後來曹操佔了,赤壁之戰後,劉備借荊州。後來劉備佔領了西川,讓他的二弟關羽鎮守荊州。

楊儀本是曹操佔領下的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辦公地點在南陽。後來,他跟傅群鬧了點矛盾,一怒之下,到荊州投靠了關羽。

楊儀很會做事,關羽很信任他。關羽想跟他大哥劉備說點事,寫了一封信,給別人送去不放心,覺得楊儀最妥當,就讓楊儀去了。

楊儀到了成都。把書信交給劉備。劉備順便與他交談了幾句,問一問荊州的情況,楊儀對答如流。這一下子,把劉備給震住了。他覺得楊儀是大才,應當重用。就讓楊儀在成都擔當左將軍兵曹掾的職務。

一有空,劉備就讓楊儀來府中清談一番。劉備說,楊儀這個人才學高,能力強,應當委以重任。

不久,劉備稱了漢中王,立即把楊儀提拔為尚書。

楊儀幫著劉備做了不少事,深得賞識。

劉備伐吳失敗,白帝城病故。諸葛亮掌握著蜀國的實權。

一次次地領兵伐魏。因為楊儀有統籌調度之才,又得到劉備生前多次推薦,諸葛亮重用楊儀,任其為參軍,輔助自己處理軍中大事。

楊儀調度得很有方略,讓諸葛亮省心不少。

但楊儀再有調度能力,有一個人卻調度不了。誰呀?魏延。

魏延是什麼人,那是一位很勇敢的將軍。跟隨劉備多年,功勞很大,性格又高傲。當時很多人都討好他,順著他的毛捋,不敢跟他對著干。可是唯獨場儀,覺得自己才華過人,不太看得上魏延。魏延很生氣。楊儀調度他什麼事,他置之不理。

有時,大家議論軍機大事。魏延跟楊儀經常意見相左。爭論得性起,魏延舉刀要砍楊儀。楊儀呢,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到諸葛亮跟前告狀。

諸葛亮也沒什麼辦法。雖然他曾經給兩人拉過和,可是效果不太好。諸葛亮不是神人,也有解決不了的難題。比如這兩人的矛盾。又不好責罰他們,因為他需要他們幫助。這兩人各有長處。內部事務,他需要楊儀,陣前衝殺,他需要魏延。

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好在有諸葛亮在,他們不至於鬧得太狠。

他們的矛盾,東吳的孫權都知道了。孫權問蜀國的使者,你家丞相重用哪些人啊?使者說,兩軍陣前衝鋒陷陣是魏延,調度軍中各項事務是楊儀。孫權說,這兩個人都是小人,雖然一時有作用,但久則生亂,特別是諸葛丞相死後,禍事就大了。

後來,諸葛亮死了,死在了五丈原前線。

果然,楊儀跟魏延就鬧翻了。

最終的結果是,楊儀利用丞相諸葛亮的計策殺了魏延。

諸葛亮不僅授計讓楊儀殺了魏延,臨終前還親自擬了一道密本,交給楊儀,讓楊儀務必將這道本章轉交給後主劉禪。

表章中,丞相將蜀國以後該如何發展作了一番布署,特別是一些人事方面的調整,也都作了周密細緻的安排。

楊儀歷盡千辛萬苦,把兵馬帶到漢中,自己親自來見後主,把平定魏延造反的前前後後說一遍,又把密本呈上。

對於相父的話,後主劉禪是堅決聽的。

於是,後主按照丞相遺表中安排的那樣,對人事作了一番調整。特別是前線回來的將士,都有封賞。比如,加蔣琬為丞相大將軍,費褘為尚書令,姜維為輔漢將軍平襄侯,等等。

都封賞完了,卻獨獨落下一位。

誰呀?就是剛才彙報半天工作、呈上表章的楊儀。

一開始,楊儀沒著急,他想,自己跟隨丞相多年,多有戰功。丞相一定在最後給他一個好位置。況且,自己剛剛平定魏延叛亂,把大軍平安帶回來,多大的功勞啊。別人能做得起來嗎?

只有我楊儀。

重頭戲總是在後面。

可後主起駕回宮了,別人也都下去了。

大殿上空蕩蕩的,只剩下他一個楊儀。

楊儀可就愣住了。

楊儀想,這怎麼回事呢?難道剛才封我的時候,我開了小差,沒聽見。不可能呀!我豎著兩耳朵,一字不落地聽著呢。

楊長史,現在已經退朝了,請回吧。一個宦官對楊儀說。

楊儀怏怏地退了出來。

楊儀心裡可就冒起火來了:

——無論從哪方面來說,我都不在他們之下呀。論資歷,論才學,論功勞,他們都不如我了。六出祁山,我一次都不落,每次都擔任重要崗位,丞相的每次軍事決策,我都參與了。可丞相為什麼就把我忘了呢?

——丞相逝世後,是我按照丞相的遺言,領著全部人馬歷盡千辛萬苦,平息了魏延的反叛,最終安全撤回漢中。如果當初我把人馬拉到魏國去,決不失封侯之位。哼!

——看來,我太幼稚了。

哎喲,楊長史,您在想什麼呢?有人跟他打招呼。

楊儀冷不防被嚇一跳,抬頭一看,是費褘。

喔,是費尚書呀,沒事,我隨便想想。楊儀說。

不對,楊長史好像有什麼不高興的事。能不能跟我說說?

當時,楊儀也在氣頭上,楊儀想,我心裡是有氣,憑什麼你們得到的好處比我多,你們的職位比我高,不公平嘛。楊儀就把一肚子牢騷全向費褘發出來。

從當年棄暗投明,從曹操那邊跑到關羽這邊,從劉備當年如何賞識他,諸葛丞相又如何賞識他,到六出祁山自己怎樣頂了半個丞相,再到平魏延之叛。等一切和盤托出。

楊儀說,費尚書,我的功勞您都看到了,您也跟著丞相多年。那蔣琬是誰?有哪一點比我好?

楊儀最後說,當初,我要是把人馬拉到魏國去……

就在楊儀向費褘大發牢騷的當兒,蔣琬到後宮找後主。

蔣琬對後主說,陛下今天在金殿上,封賞了那麼多人,卻忘記了對一個人的封賞。楊儀多有功勞,不封賞,有點說不過去呀。

後主為難地說,可相父的奏章中沒有提到對楊儀的封賞呀。

蔣琬說,那一定是丞相一時疏忽,把楊儀忘了寫上,楊儀一直侍奉在丞相左右,太親近的人,反而容易漏掉呀。

後主問,那依大將軍的意見呢?

蔣琬說,我覺得應該給楊儀陞官一級,再賞一些綢緞,以安其心。

後主不愛考慮事兒,以前聽相父的,現在相父沒了,就聽蔣琬的。

後主說,你看著辦吧。

蔣琬說聲遵旨,轉身要走。

就在這時,費褘急匆匆地闖進來,大聲叫嚷,哎呀,不好呀、不好呀。

蔣琬問,怎麼了?

費褘說,楊儀要反呀!

後主和蔣琬都嚇一跳。

蔣琬說,怎麼可能呢?楊儀要反早反了,何苦要把兵馬帶回來才反呢。

費褘就把楊儀剛才在路上發的牢騷說了一遍。

費褘說,我看楊儀這樣的人用不得,他受了一點委屈就心裡失衡,您即使現在封賞了他,可以後他再有什麼不滿意的,說不定會做出什麼事來呢?陛下宜早作決斷,留著他,後患無窮啊!

後主一聽,說的是。來人,將楊儀拿下,問斬。

蔣琬趕緊說,楊儀雖說犯了錯誤,可他也立了不少功勞,就將他貶為庶民吧。

後主說,好吧。

使者把旨意到楊儀府中一傳,楊儀跪在地上半天沒起來。

問題還在後邊,楊儀到了被貶的地方,還不安分,寫表章給後主,發牢騷,言辭更加激烈。後主看了很生氣,派人來抓捕楊儀,想帶回京城問罪。

帶不回京城了,因為就在使者到達的當天夜裡,楊儀就抹了脖子。

使者看著楊儀的屍體,嘆了口氣:你這是何苦呢,也算個在風雨中成長起來的大人物了,怎麼就不自重呢!

楊儀小傳楊儀(?—235)字威公,襄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建安中,楊儀為荊州刺史傅群之主簿,不久背傅群而投襄陽太守關羽。關羽命楊儀為功曹,遣往蜀中見劉備。劉備與楊儀共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甚為欣悅,因此辟楊儀為左將軍兵曹掾,後丞相諸葛亮以楊儀為參軍署府事。建興八年楊儀遷長史,加綏軍將軍。諸葛亮數次出軍,楊儀常為其規畫分部,籌度糧谷,處事極捷。因此一應軍戎節度,皆由楊儀取辦。前軍師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性格矜高,當時軍中眾人皆避而下之,唯獨楊儀肯不假借於魏延,魏延因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