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米蘭·基督·公元387年

在羅馬斗獸場旁邊,佇立著一座最為著名的凱旋門。這是羅馬最大、最宏偉、保留最好的凱旋門——君士坦丁凱旋門。君士坦丁凱旋門高21米,寬25米,浮雕上刻著羅馬多個皇帝的功績,雖然這是羅馬建築藝術衰落時期的產物,其中很多裝飾和浮雕是直接從其他建築上取來,但並不妨礙它恢弘的造型成為凱旋門藝術傑出的代表。

任何事物發展到最恢弘的時刻往往是其消亡前的時刻,凱旋門亦不例外。君士坦丁皇帝是羅馬最後的功勛。當我們經過了他,也就走向羅馬的消亡。

這一次的故事就從君士坦丁開始。君士坦丁與他的前人不同,他的功績主要不是對外的,而是戰勝他國內的對手,統一了國度。在他之前,羅馬帝國已經受到內部僵化和外部攻擊的雙重夾擊,搖搖欲墜。君士坦丁重新統一了已經分裂的東西部兩個帝國,建立了新的首都,給已經走入末日的帝國帶來迴光返照的餘暉。這次的統一延續了83年,從時間上已不算短,但是與曾經穩固的帝國不同,這整整一個世紀都是在爭奪帝位的分裂混戰和抗擊蠻族入侵的艱苦支撐中度過,帝國衰亡已不可避免。

或許對整個歐洲歷史來說,最重要的是,君士坦丁皈依了基督教。沒人會低估這一件事帶來的深遠影響。

傳說中,君士坦丁是在一個夢中皈依了基督。君士坦丁當時正陷入一場權力的內戰。在他之前,羅馬被分成東西兩個帝國,他的父親是當時西羅馬帝國君主戴克里先皇帝的副官,公元305年,戴克里先退位,君士坦丁的父親成為君主,次年,父親去世,君士坦丁即位。這引起了帝國多位高級將領的反抗,內戰爆發,君士坦丁與對手正面交鋒,但他在局勢中並不佔優勢。

312年,君士坦丁和他的競爭對手馬可森提烏斯在米爾維安大橋爆發決戰,決戰的形勢很危急,決戰前夜,君士坦丁在橋邊久久徘徊,夜裡他夢見畫有火紅十字架的太陽旗,看見十字架下的軍隊,聽見一個聲音說只要他皈依基督,就可以取得勝利。

次日,君士坦丁大捷。第二年,他頒布著名的《米蘭敕令》,停止帝國對基督教徒長達數世紀的迫害。

《米蘭敕令》開頭如下:「米蘭上上下下一片祥和,我們正孜孜探求實現公眾的利益與和平之路,在眾多能夠為大多數人民造福的道路之中,我們認為首先應該調整關於對神崇拜的關係,這樣就賦予了基督信徒及其他信徒信仰自由的權利。因此,天上的神靈可能會得到慰藉,也因此會保佑我們以及生活在我們庇護之下的人們。」

這是引起千年風雲變幻的隱隱的雷聲。

在米蘭,在大教堂的銅門上,我們能看到君士坦丁一生功績的故事,其中就包括拉丁文刻寫的《米蘭敕令》。君士坦丁大捷的故事已經成為神話般的傳奇,有人說他是散步時看到了空中的十字架,有人說他是夢到了十字架,也有人說他是為了政治的目的與基督徒結盟,從而編出了這樣一套傳奇故事,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當時獲得了勝利,而作為回報,給了基督徒盼望已久的自由。這不僅對於米蘭和羅馬帝國是一件值得銘記的大事,甚至對於人類都是一件重要的事。

晚年臨終的時候,君士坦丁受洗,成為第一位基督教皇帝。沒有人知道君士坦丁究竟是否信仰基督教,一些基督教的辯護者、歷史學家認為,君士坦丁不過是一個識時務的政治家,是一個宗教懷疑論者,不僅不信仰基督,還是徹頭徹尾的自然神論信仰者。一些細節具有暗示的特性,當君士坦丁進入羅馬的時候,在手持十字架的同時,還接受了異教徒送給他的神性雕像。這在基督徒看來是不可接受的。

不管事實是如何,君士坦丁之後,基督教會從一個屢遭迫害的少數人的組織,一躍成為至高無上的團體,甚至成為羅馬帝國第一大組織機構。

米蘭是漩渦中的核心。它在帝國的最後時代成為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之後的狄奧多西大帝在此度過了羅馬統一的最後一段時光。米蘭不是基督教誕生的地方,也不是基督教最早傳播的地方,但它是基督教開始發揚光大的地方。392年,狄奧多西大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從此,不僅是皇帝皈依了基督,而且是整個歐洲皈依了基督。

狄奧多西大帝是第一位利用權力的教徒,他將之前皇帝的做法調轉,對異教徒開始迫害,同樣是殘殺,對象從基督徒換作了基督徒的反對者。這樣的結果獲得兩方面的效應。一方面是帝國對教會低下了頭,另一方面是教會對帝國政府低下了頭。基督教徒得到了承認,神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地位。而從另一方面講,教會歸附了政府,從而在權力的庇護下獲得發展與傳播,這使得後期教會和早期迥然不同,變得為權力而權力,為歷史深處的悲劇埋下伏筆。

米蘭由此成為了宗教之都和歷史轉折。歐洲的歷史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希臘-羅馬傳統所代表的古代文明,另一條是猶太-基督教所代表的中世紀文明,而此時此刻就到了交替的岔口。

在今天,即使當Gucci和蘭博基尼成為米蘭時尚的標誌,在米蘭仍然可以感受到最深的天主教文化。米蘭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築豐富美麗。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美的大教堂之一,它始建於1386年,1897年完工,歷時5個世紀,經許多代的不斷努力,才最終臻於完善,如今是歐洲第三大教堂,拿破崙曾在此加冕。米蘭大教堂傳統而神聖,至今仍保留著宗教虔敬的習慣,任何參觀者都不能裸露過多肌膚。大教堂也是課堂,沿著米蘭大教堂外牆走一圈,我們能學到有關天主教的各種知識。一扇銅門畫了聖母與耶穌出生的故事,另一扇畫了耶穌受難和復活的故事。在正面外牆中部排列的小浮雕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看到上帝考驗亞伯拉罕讓他殺死兒子以撒,看到少年大衛王殺死巨人歌利亞,看到上帝向摩西顯靈告知神諭。如果目力好,在教堂內部的彩玻璃上也能認出很多神聖的故事。彩玻璃已有500年歷史,在陽光下透出感人的光輝。

大教堂的雕塑動人心魄。外牆和頂部塔尖上,有至少280尊如真人大小的雕塑,技巧極精妙,仰望異常震撼,讓人驚異於他們如何佇立於針尖。每一尊雕塑都栩栩如生,樣貌裝扮和神態均不相同,或沉靜或猙獰,在天空中在雲下在陽光里,情感充沛,俯瞰人間。

基督教從猶太人的歷史中誕生,誕生之後卻逐漸與猶太人脫離。從某種程度上說,基督的影響力並不是由他自己,而是在他死後由連續不斷的思想家發揚光大的。

《聖經》中的《舊約》是猶太人的歷史,《舊約》從上帝創世紀開始,寫到人類的誕生,再寫到亞當的每一代子孫的命運。從公元前1000年前後的流亡與回歸,一直到公元前6世紀猶太人被巴比倫人擄為奴隸。在巴比倫的囚禁中,猶太人開始回顧和反思自己民族的歷史,《舊約》就是在這些被俘的年間由民族的祭司寫下。他們寫上帝曾經對他們的眷顧和懲罰,寫上帝和他們的領袖摩西所約的律法,寫上帝對他們的揀選和未來末日的命運。在這些寫作過程中,猶太人獲得自我的意識。

從世界歷史上看,猶太人是多災多難的弱小民族,曾被埃及人囚在非洲,費盡千辛萬苦才回到耶路撒冷,又經歷自身的分裂,被中東幾大強勢帝國接連征服。在這樣面臨消亡的危機中,民族的歷史和信仰成為存活的依賴。曾有幾個英明的王為民族帶來希望的曙光,在《舊約》中,他們是亞伯拉罕、摩西、大衛和所羅門。亞伯拉罕是大洪水之後民族的首領,經上帝耶和華的測試,認為他足夠虔誠,就被賜予為上帝的代理人,帶領猶太人到迦南定居。摩西是猶太人被埃及人擄掠之後,帶猶太人走出埃及的英雄,受神諭寫下上帝十戒的律法。大衛是猶太人黃金時代最大的驕傲,他帶領猶太人奪下了耶路撒冷,建為以色列都城,遷來神的象徵之物約櫃。所羅門是大衛之後智慧的賢王,以武功擴大版圖,設立行政區,使國家發達,並寫下《舊約》中的《詩篇》和《箴言》。這是猶太人僅有的幸福記憶。除了這幾位英明的王,猶太人的歷史多為苦難的回憶。所羅門王死後,王國即分裂,之後更遭到覆滅與劫奪。

《舊約》寫下這一切,並寫下對未來的希望。猶太人等待彌賽亞,在希伯來文中,這是塗膏者,也就是王的意思。按照他們與上帝的約定,他們的虔誠將換來上帝的救主的到來。一個民族必須找到一種方式解釋自己的苦難,猶太民族的選擇是未來的等待。這種等待是歲月里的核心,使猶太民族有了一種獨特的看待歷史的方式和堅韌熬過一切苦難的耐心。若不理解這種等待,就不能理解20世紀戲劇《等待戈多》中苦澀的深意。

《舊約》是猶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聖經,而《新約》專屬於基督教。《新約》與《舊約》的區別在於《新約》講述的不是上帝自身的教訓,而是上帝之子的教訓。基督教徒相信上帝應許猶太人的彌賽亞已經到來過了,他就是耶穌,一個木匠之子,雖然猶太教自身並不這樣認為。《新約》相信,耶穌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