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說 非整除的「除法文學」

我知道有種讀者,他們在閱讀一本書前,是絕不會去看相關介紹的,導讀自不待言,甚至連封面、封底文案都盡量略過。究其原因,不外乎想摒除先入為主的觀念,以最純粹的心態欣賞作品,某方面來說也是種自保──尤其是推理小說,既然不知何處會有泄漏關鍵劇情的危險,只好杜絕一切可能管道。

那麼,可以想見這類讀者在讀完《誰殺了她》之後的反應。「啊,這樣就結束了?」「兇手到底是誰……」「該不會沒寫完就出版吧?」諸如此類的疑惑。

從這點來看,有點預備知識或許比較好,若是讀過先前獨步出版的東野圭吾隨筆集《大概是最後的招呼》,對本書的「預防針」就更完備了。裡頭詳細記載了這麼寫的理由:一般的猜兇手小說,讀者心態就像《名偵探的守則》其中一篇〈意外的兇手〉所描述,會以類似賭馬的賠率來猜兇手,並不會認真去推理。東野百般考量之下採用這種寫法,目的就是強迫讀者一起動腦(借用古典推理的理念來說,就是與偵探來一場「智性遊戲」),可說是一種嘗試。本書在日本出版後編輯部接到數不清的詢問電話,網路上也引起廣泛討論,就這兩點來看算是成功的──儘管作者出版前老是擔心讀者前來抗議。

會擔心是有理由的。可能有人認為東野杞人憂天,即使是推理小說,結尾不明或是交由讀者決定的作品所在多有,何必這麼提心弔膽?但《誰殺了她》與所謂「開放式結局」或是「哪種結局都不好,乾脆沒有結局」的 riddle story 式(謎題故事)寫法不同,主角康正與系列偵探加賀,最後明顯對真相是有定論的(還特地暗示垃圾筒里的藥包與慣用手的線索,擺明是給讀者的餌)。換言之,這不是「結局交由讀者決定」,而是「我有準備結局但就是不告訴你」,說難聽點,等於是和讀者作對。也難怪東野會惴惴不安了。

究極本格推理的一場實驗

本書為加賀恭一郎系列的第三作,前承《沉睡的森林》、《惡意》,但對這位主人公的背景並沒有額外「承上啟下」的著墨(頂多重提一次他拿過兩屆全國劍道冠軍)。內容方面,也多集中在案件的鋪陳,以及為重現真相的反覆辯證,劇情線相對單純,以現今觀點來看,或許會被說成是「推理多故事少」的小說。

不過我們知道,在「致力於描寫人性的東野」之前,他也有過一段本格推理的求道時期,努力探索內心所能想到的解謎形式。《放學後》、《十字屋敷的小丑》、《沒有兇手的殺人夜》、《雪地殺機》、《名偵探的守則》等書都蘊含東野對「本格推理」的想法、期盼與改革,因而接下來會寫出《誰殺了她》如此具實驗性的作品,也就不意外了。

他在推理界的前輩土屋隆夫說過:「偵探小說是除法的文學。」提出「事件÷推理=解決」的算式,主張案件經由推論得出的真相,不能留有任何「餘數」(未解決的部份)。《誰殺了她》的結尾,無疑留下了餘數;然而,這個餘數是否真如想像的那麼大呢?

或許不少讀者注意到了,本作有個以解謎推理來看相當致命的點:長篇架構下,案件嫌疑犯只有兩人。

這是缺點嗎?若是一般的解謎推理,它的確是,因為太好猜了。然而在東野刻意刪去部份真相的設計下,它反而成為一種優勢:二選一的推理線不會太複雜,對讀者而言較親切。且康正和加賀還是很貼心地分析案情,幫忙排除各種可能性,經過最後急轉直下的嫌犯告白,很多疑點都解開了(例如桌上為何會有兩個藥包),讀者連共謀、自殺的可能性都不用考慮,因為加賀斬釘截鐵地對康正發誓,他不會以自殺結案,而錄影帶的殺人動機也明白揭示在眼前。換句話說讀者要做的,真的只剩下兩個兇手中挑一個,以及怎麼挑,用甚麼根據判斷而已。

這樣的解謎推理或可說是留有「餘數」,但不是很大的餘數。或者用另一種說法:它只是無法整除而已。讀者只需稍微動一下腦袋,將算式進展到小數點以下幾位,就能完成這個除法的解,就某方面來看,它並沒有背離土屋隆夫的「除法文學」理念太多。

不僅如此,《誰殺了她》正因為將讀者拉入推理的行列,使得在本格推理「線索的呈現」上,更存在著莫大創新。

以往本格推理的線索(或該說「推論出真相所需的材料」),都是偵探隨著故事進行,經由調查一步步得來,也可說是「故事之神」──作者所賦予。然而,作者給予筆下角色的「線索」並不一定會公平地給讀者(這也是許多古典推理作家會強調「公平性」的理由)。

東野圭吾向讀者下的戰書

本書在日本出版後,已於網路上引起討論熱潮,讀者們幾乎已達成共識,認為兇手就是「某個人」了,相信這也符合作者的心愿(如果大家最後各執一詞,東野應該會很苦惱吧)。然而,細觀網友們的推論關鍵,不外乎嫌犯與死者使用刀子、撕藥包的慣用手,以及加賀相當確信不是自殺,最後康正恍然大悟的反應……等上述幾點。

也就是說……讀者若要得知真相,除了注意有形的物件,還得觀察主角與偵探的反應才行?那為何書中的角色就不用?因為「不公平」啊!角色可以看見讀者沒看見的東西,讀者就只能觀察該角色的反應去判斷。原本在本格推理會形成扣分項目的「不公平」,到了《誰殺了她》這本「讀者也得參與推理」的小說里,也形成線索給予的不對稱──換個方式說,就是「給角色的線索」和「給讀者的線索」不完全相同,卻都能得出真相,這點至為有趣。

順帶一提,本書文庫版成書時,結尾拿掉了某個關鍵提示以增加困難度,並在書末附有封裝起來的「推理指南」引導讀者推理──雖然還是沒有明白說出兇手是誰。

如果你看到這裡還沒有推斷出真相,請再加把勁。其中的邏輯不會很難,絞盡腦汁一定可以想出來。加油吧!回應東野的挑戰書!


本文作者介紹

寵物先生,本名王建閔,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會員。雖然自己寫本格推理,也覺得東野這樣寫很厲害,但自認太膽小而不敢嘗試。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