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卷 清 第三百五十八章 高宗愛新覺羅·弘曆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帝弘曆出生在雍和宮。因他長得大頭大耳,高鼻樑,長身子,故深得他的爺爺康熙帝的鐘愛。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雍正帝得急病死。大臣鄂爾泰和張廷玉等人一面料理喪事,一面齊集文武百官到太和殿,從「正大光明」匾額後面拿下雍正帝立儲的遺詔,向諸皇子宣讀。遺詔上寫著:「著皇四子弘曆即皇帝位。」於是,原為寶親王的弘曆就被擁上寶座,階下大臣齊呼「萬歲」,新皇帝傳旨,大赦天下,以明年為乾隆元年。他就是歷史上的乾隆皇帝,廟號是清高宗。

乾隆帝剛即位時,還是個20餘歲的青年。當時,朝中大臣分為鄂爾泰和張廷玉兩個幫派,這已成了公開的秘密。鄂、張都是先朝重臣,黨羽甚多,朝野臣僚要麼投在鄂爾泰門下,要麼求張廷玉庇蔭。兩派明爭暗鬥,互相傾軋,連剛毅果斷的雍正帝都感到束手無策。因為這兩人都有大功於國,所以雍正帝特許二人死後附太廟配享。太廟是皇帝家族的祖廟,臣僚能得到配享的待遇,那是極高的和十分罕見的榮寵。這兩大派系朋黨的存在,給乾隆帝提出一個突出的難題,即能否妥善處理兩派的關係,這成為朝政能否正常運行的關鍵。

乾隆帝繼位後明確表示痛恨私立朋黨,同時,對兩派臣僚一視同仁,有功即賞,無功即罰,決不少貸。如果要起用哪一個人,不只詢問一方,而是令各人直陳。同時還要詢問許多其他的人。被詢問的人都需質言直語,倘被發現故意掩蓋或美化,輕則被訓斥,重則被解職回籍。於是,朝中雖有門戶對立,但雙方都兢兢業業地為朝廷儘力,任何一派都不敢驕橫。在乾隆朝,這種門戶對立不但沒有明顯影響朝政的運行,有時反而促使雙方都爭相為國立功。

乾隆帝對臣下恩威並施,凡是為國立功者,可以頓升公侯。如出征將領凱旋,乾隆帝通常在紫光閣宴勞。後來,乾隆帝命畫工為功臣畫像,掛在紫光閣中,以示榮寵。因平定準噶爾和南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功臣100人畫像入閣,其中以大學士傅恆為第一。以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亂,又畫功臣100人像入閣,以大學士阿桂為第一。後又以平台灣功,繪功臣20人像入閣。阿桂雖未至軍中,但圖像仍為第一。最後以擊退廓爾喀進犯,繪功臣10人像入閣,阿桂以自己未親自參與戰鬥,懇讓福康安為第一,阿桂列第二。乾隆年間,將領在外多能用事,戰爭都以勝利告終,這與乾隆帝不吝褒獎是有關係的。

乾隆帝雖以儒雅風流自命,但權柄從不稍假予人。自雍正以後,軍機處就成了皇帝下面的最高權力機構。乾隆帝每天早上都到軍機處理政。夏天,他到軍機處時天剛亮;冬天,他到軍機處時也就是五更時分。軍機處一般有十幾個人,每天晚上要留一個人值班,以備有急事,候乾隆帝臨時召見。又怕事情多一個人處理不了,每天還要有一個人早早地到軍機處相助,當時稱之為「早班」。乾隆帝從寢宮出來,每過一道門就放一聲爆竹。聽到爆竹聲由遠至近,軍機處官員就知道皇帝要來了。軍機處的官員每五六天輪一早班,尚感到很辛苦,乾隆帝卻天天如此,這使得軍機處官員不敢稍有懈怠。倘如邊疆用兵,只要有軍報送來,就是在半夜裡,乾隆帝也要立即親自觀覽,隨時召軍機處官員面授機宜。軍機處官員按照他的口授擬好文,再交給他過目。這中間往往需要一二個時辰,而乾隆帝還披著衣服等待。軍機大臣都可以專摺奏事,最後均聽乾隆皇帝決斷。

乾隆帝鑒於明代宦官多通文墨,故能夠弄權,把明代政治搞得一塌糊塗,所以他一改舊制,將原來教習宦官讀書識字的內書堂廢掉。乾隆帝說:「內監的職責就是供命令,只要略識幾個字就行了,何必派詞臣給他們講文義呢?明代宦官弄權,原因就在這裡。」自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以後,內宮便再也不派詞臣教習宦官了。

乾隆帝還有一個禁止宦官弄權的措施,那就是凡當差奏事的宦官,一律都要改姓為王。這樣,外廷官員就難以分辯,避免了他們之間的勾引。有一個叫高雲的貼身宦官向乾隆帝說了幾句外廷臣僚的事,涉及到朝廷事務,乾隆帝立命將他處死。

清代的宦官由內務大臣管轄,不許宦官到外邊胡作非為。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四月,直隸總督方觀成上疏彈劾巡檢張若瀛,說他竟敢擅自杖責內監,這是一種目無皇上的大不敬行為,乾隆帝覽疏,不但未准奏,反而斥責方觀成不識大體。沒過幾天,那個被彈劾的張若瀛卻連升七級。為了這事,乾隆帝特發了一道諭旨,凡內監在外邊滋擾生事者,許外廷官員隨時懲治。更有趣的是,有一個在御前聽用的太監,乾隆帝直呼他為「秦趙高」。實際上這個宦官並沒幹什麼壞事,乾隆帝這樣稱呼他,只是為了向他示警。正因為清前朝對宦官管理較嚴,所以清代沒出現過象明代那樣的宦官之禍。

乾隆帝接受了歷史上外戚為亂的教訓,對後宮的管理也很嚴格。皇后只能管理六宮事,不得干預外廷政事。他還用歷史上著名的有德行的后妃為例,作「宮訓圖」十二幀,每到年節就在後宮張掛,作為后妃們學習的榜樣。例如,其中有「徐妃直諫」、「曹後重農」、「樊姬諫獵」、「馬後練衣」、「西陵教蠶」等等。在宮中舉行宴席時,乾隆帝還讓后妃們以「宮訓圖」中的人物為內容,聯句賦詩。后妃母家人雖不時蒙得賞賚,也不乏高官顯宦,但都不敢過於弄權。

雍正年間曾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將許多世襲的土司改為流官。雍正未年,由於某些善後工作不妥,貴州雲南等地的少數民族苗族又發生叛亂,清廷派刑部尚書張照前往平叛。張照反對鄂爾泰所推行的「改土歸流」的政策,密奏「改流非策」,甚至提出要將大片西南土地放棄。他不懂軍事,混亂紛更,故雖大兵雲集,卻曠日無功,苗族西南叛亂的規模越來越大。乾隆帝即位不久,聽到這種不好的消息,頗為震怒,決心調整布置平定叛亂。他斷然下令將張照逮治下獄,另派張廣泗經營苗疆。

張廣泗是治苗的老手,經過通盤籌算後,制竟了「暫撫熟苗,力剿生苗」的策略。乾隆帝很讚賞他的計畫,命他照計畫行事。張廣泗號令嚴明,對苗眾先分首惡、次惡、協從三等懲治,因此進軍所向克捷。張廣泗的捷報傳來,乾隆帝笑容滿面,立命張廣泗為貴州總督,兼管巡撫事。乾隆為照顧苗民的習俗和安撫他們,又規定苗民訴訟,仍按苗俗審理,不拘律例。初次用兵即獲大勝,這使得乾隆帝對用兵增強了信心。他在位期間,多次對邊疆用兵,雖損失慘重,但總算都取得了勝利。他在晚年自詡「十全武功」,就表現了他對用兵勝利的沾沾自喜的心情。

在乾隆帝在位的60年間,他多次對邊疆和屬國進行征討,這成了他政治生涯中極為重要的內容。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大金川藏族首領莎羅奔公開叛亂。乾隆帝命張廣泗為四川總督,全力進剿。莎羅奔負險頑抗,清軍多次失利。乾隆帝又派大學士訥親前往督師。訥親趾高氣揚,一到前線,就嚴令3天攻下叛軍核心據點刮耳崖,否則以軍法從事。結果是損兵折將,訥親自感失誤,從此不敢自出一令。張廣泗受了訥親的斥責,對訥親不知兵而事權反居己上感到不滿,故負氣推諉。過了半年,銀餉花費不計其數,而戰功卻無。乾隆帝大怒,立命將張廣泗逮治來京,說他「負恩忘國」,按律斬首。接著傳旨,命訥親回奏。訥親盡把責任推給張廣泗。乾隆帝將訥親的奏摺擲到地下,命侍衛到訥親家,取出訥親祖父遏必隆的遺劍,派人送往軍前,令訥親自裁,之後,乾隆帝另派大學士傅恆為經略,增派軍隊,和岳鍾琪分兩路進剿。莎羅奔乞降,大小金川遂告平定。乾隆帝十分高興,對傅恆優詔褒獎,把他比作平蠻的諸葛武侯,封他為一等忠勇公,岳鍾琪封為三等威信公。在凱旋時,乾隆帝命皇長子和諸王大臣郊勞,他親自在紫光閣行飲至禮,並在豐澤園賜宴隨征將士。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大金川再次叛亂。乾隆帝命四川總督阿爾泰率軍往剿,多年無功。乾隆帝下令殺了阿爾泰,另派大學士溫福督師,以尚書桂林為總督再征大小金川。用兵數年,勞師靡餉。清兵接連受挫。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因溫福已戰死,桂林無功,遂以阿桂為定西將軍,嚴令剿滅叛匪。乾隆四十一年,阿桂攻克了大金川的最後據點噶爾崖,叛亂被平息。叛亂頭目索諾木和莎羅奔率家族20餘人出降。阿桂獻俘京師,乾隆帝御午門受俘。索諾木和莎羅奔被凌遲處死,其家族人等有的被殺,有的被監禁,有的被發邊為奴。乾隆帝封阿桂為一等誠謀英勇公,並畫像入紫光閣。此役後,改大金川為阿爾古廳,小金川為美諾廳。

乾隆二十年,乾隆帝派兵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康熙帝和雍正帝對準部多次用兵,但未根本解決問題。准部時服時叛,成為清廷一塊很大的心病。在厄魯特蒙古內附後,乾隆帝感到形勢有利,遂命班第為定北將軍,以歸附的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將軍,分兩路向準噶爾部進攻。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