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卷 明 第三百三十九章 成祖朱棣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正在鄱陽湖前線同陳友諒進行著殊死激戰的朱元璋得到報告,他又喜添貴子。這個兒子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後來大明王朝的第三個皇帝——朱棣。

朱元璋一生得子26個,其中相貌奇偉,聰明伶俐的朱棣在眾兄弟中自小就備受父親的鐘愛。朱元璋常常自豪地對朝臣們誇讚棣兒,說他酷似自己。在小小朱棣剛滿10歲的時候,父親就封他為燕王。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宮廷要為朱棣諸兄弟確定宮城制式,朱元璋特別關照說,除燕王宮殿按元朝皇宮制式外,其他各王府均不得引以為式。由此可見少年的朱棣已經成了父親朱元璋心中的明珠。

從洪武十一年開始,朱元璋陸續將各親王派到他們自己的封國去。洪武十三年,20歲的朱棣也進駐了北平封國。當時徐達奉命鎮守北平,朱棣有了這樣的軍事家做老師,因此軍事理論與武藝都迅速提高。

徐達不僅是朱棣的師長,也是他的岳父。這月下老人正是皇上朱元璋。徐達的長女嫻雅貞靜,尤好讀書。朱元璋聽說後,便將徐達叫到跟前說,咱們是布衣之交了,過去君臣相契的率為婚姻,現在你的令女就同我的四子相配吧。徐達當然求之不得,也就欣然應下了這門親事。洪武九年,徐氏冊為燕王妃。

朱棣在徐達的嚴格教授下,練得一身好武藝,逐漸顯露出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後來明王朝胡惟庸、藍玉案發生後,當年跟隨朱元璋開創大明朝的開國元勛宿將幾乎全給株連殺光了。這樣北部防禦蒙古侵擾的任務,朱元璋就只能交給二子秦王、三子晉王和四子燕王承擔了。時稱他們為「塞王」。但是,秦、晉二王都先後死於父親之前,這樣只有燕王朱棣的軍事實權最大。朱棣還得到父親的特許,軍隊中小事立斷,大事方報知朝廷。由此可見朱元璋對他的器重與其權力之大。

當然,朱棣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不僅武藝高強,而且智勇有大略。在同入侵的蒙古軍隊交戰中,屢建戰功。如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元殘餘勢力南侵,朱元璋命令朱棣和晉王帶兵北征。晉王膽怯,而勇猛果敢的朱棣置生死於度外,獨自率傅友德等大將,揮師深入。進軍中正遇大雪,不少將領又主張即刻停止深入。朱棣拒絕說,正因為天降大雪,敵人才毫無戒備。他出其不意地逼近了敵營,迫使元殘餘勢力未戰而降。捷報傳到京師,朱元璋大喜,說:「將來肅清蒙古沙漠者,還須靠燕王!」後來,朱棣多次受命北征元兵,多有戰功,軍權日重,威名大振。

朱棣權力愈盛,兵馬愈強,所謀求的東西就愈多。尤其是太子朱標早死,朱元璋有意立朱棣為太子,而為眾大臣所阻後,不僅使其恨恨不平,更滋長了他奪取皇位的慾望和野心。

就在朱棣對不能當太子繼承皇位憤憤不平時,71歲的朱元璋撒手拋開了他緊握了31年的皇權,離開了憂心忡忡的皇太孫,長辭人世。

22歲的朱允炆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登上大明朝第二代皇帝的御座。同時,身居元都北平的叔叔燕王朱棣,也正日夕窺伺著侄兒的皇位。這樣,朱姓皇族中一場爭奪皇權的血戰就一觸即發了。

明惠帝朱允炆對於藩王叔叔們的權力過大,不是沒有警覺,早在祖父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他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有一次朱元璋非常自信地對惠帝說:「我把防禦蒙古的任務交給諸王,邊防既有保障,你就可以做個太平皇帝了。」惠帝沉思後說:「邊境不安定有諸王抵禦,諸王不守本分,由誰來抵禦呢?」朱元璋反問說:「你的意見如何?」惠帝堅定地回答:「用德來懷柔他們,用禮來制約他們。這兩條不靈,就削去他們的地盤,更換他們的封地。到再不行的時候,就只好用武力討伐。」朱元璋聞言有理,便高興地說:「對,再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

但惠帝是個有識無膽,仁柔寡斷的年輕天子。即位後為了應付藩王強勢的局面,他首先起用了齊泰和黃子澄兩個親信。一天晚上,惠帝把黃子澄叫到密室中說:「諸叔父各就封國,擁兵自固,若有事變,我該如何對付呢?」黃子澄引用漢平七國的例子,為惠帝出謀劃策。惠帝又與黃子澄商量先拿誰開刀,齊泰主張先收拾燕王朱棣,但黃子澄則認為,周、齊、湘、代、岷王過去就有犯法行為,先削5王名正言順。並且周王還是燕王的同母弟,削去周王的封國,就等於砍去燕王的手足。惠帝同意按此法辦,即下令將周王朱木肅抓起來,削去王爵,降為平民。同時岷王朱梗、代王朱桂、齊王朱木尊的王爵也先後被削去。湘王朱柏則自焚而死。

朱棣雖遠離京都,身居北平,但京中發生的事情,他卻無不知曉。聽到前5王的命運,左右權衡,覺得與其束手就擒,不如舉兵造反。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五日,朱棣以「清君側」為借口,說朝廷出了齊泰、黃子澄等壞人,必須起兵誅殺他們。於是,燕王削去建文年號,自置官屬,布告天下,下令討伐。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爆發。

朱棣起兵後,以閃電戰術連拔懷來、密雲、薊州、遵化數縣州,搶先攻佔了北平北面和東面的一些軍事重鎮,補充了兵源,排除了後顧之憂。接著集中兵力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

當時朝廷中的元勛宿將在「胡藍」大案中,已經誅殺得差不多了。僥倖活著的寥若晨星。戰事爆發,聞報朝廷,惠帝幾經斟酌,只好命令年已古稀的老將耿炳文,帶兵30萬北伐燕軍。兩軍交戰不久,南軍先鋒部隊全軍覆沒。八月南軍主力部隊又再敗於滹沱河北岸。

這樣惠帝只好以李景隆代炳文為大將軍。李景隆本來是個膏粱子弟,素不知兵。朱棣設計撤去蘆溝橋防線,誘敵深入。他把固守北平的重任交給兒子朱高熾,自己領兵直趨永平大寧,逼寧王交出精銳部隊,包括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全部收歸己有,由此增添了幾萬精銳兵力。

無勇少謀的李景隆果然上了朱棣的圈套。在北平一役中被打得大敗。

不久李景隆又糾集60萬大軍北上,與朱棣大戰於白溝河,復又大敗。南軍將士被殺死、溺死的有十幾萬人,又經過幾番苦鬥,1402年,朱棣率領大軍,從館陶渡過黃河,在擊敗阻擊的南軍後,一路不計城池得失,揮兵直取揚州。

惠帝見勢不妙,急忙派使臣到燕軍營中議和,答應割地休戰,但此舉被朱棣拒絕。

1402年六月初三,朱棣揮師渡江。燕兵舳艫相接,旌旗蔽天,金鼓如雷。南岸的守兵見狀嚇得魂飛膽破,一經交戰,即全線崩潰。惠帝又派人議和,朱棣根本不予理睬,驅兵直逼南京城下。據守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見燕兵殺來,便開門迎降,京師遂破。惠帝去向不明,建文朝亡,歷時3年之久的朱姓皇族內的奪權之戰,終於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43歲的燕王朱棣終於在文武群臣的擁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御座,以明年為永樂元年。

靖難之役告捷,朱棣終於登上皇帝寶座,是為明成祖。即位初,全國上下局勢嚴峻,成祖審時度勢,採取了鎮壓和懷柔並用的兩手政策,以穩定動蕩危急的政治局勢,鞏固皇位。

成祖將朱允炆時的舊臣陸續捕獲後,稍有不屈,就備受殘害。不是擊齒,就是割舌。甚至截斷手足,有的被殺死後,還要誅滅三族。

左僉都御史景清,平時倜儻尚大節。成祖即位後,令他繼續舊任,景清也受命不辭。有人見他這般行為,說他偷生怕死,有愧先帝。對此,他毫不介意。兩月後的一天,他偷藏匕首上朝,刺殺成祖未成。成祖將他剝皮,懸於城門。事發後不僅景清全家被誅殺,而且順藤摸瓜,株連左鄰右舍,甚至連他出生的村子也都斬盡殺絕。這種空前絕後的大清洗,史書稱之為「瓜蔓抄」,先後被殺的人達數萬之多。

成祖在嚴厲鎮壓建文朝部分反抗的舊臣的同時,對跟隨他「靖難」奪位的文武功臣,都給予提拔重用,並給予豐厚的獎賞;對戰死的將士,也盡行追封。周、齊、代、岷四王,全予恢複原爵,各令歸國。對朱允炆的故吏,只要能夠真心歸附新朝,成祖也有選擇地量才施用。

鄭賜原是建文朝燕王手下的北平參議。後被朱允炆調升為工部尚書,並曾任督師討伐過朱棣,因此也被列入奸臣的名冊而遭逮捕。成祖審問他:「你到底為何背叛於我呢?」鄭賜回答:「我不過是對皇上竭盡臣職罷了。」成祖聞言大喜,遂任命他為刑部尚書。這樣一來,原先朱允炆的故吏就漸漸歸附,一心一意幫助成祖治理大明江山了。

為了儘快改變成祖即位初濫殺故臣所造成的恐怖緊張局面,在處理了建文舊臣後,成祖多次叮囑司法機關各大臣,辦理案件一定要依法辦事,寧緩勿急。有一次,刑部送上判處死刑的300多人名單,請他審批。他看後說:「給這300多人所定的罪,恐怕未必個個都確實,你們再仔細地複審一遍,一定不能叫任何一個蒙冤受屈。」刑部按照成祖的旨令重新複審後,果然發現錯案,有20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