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卷 南宋 第二百七十九章 高宗趙構

宋高宗趙構,為徽宗第九子,欽宗趙桓弟,母韋氏。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五月生,百日剛過,宋徽宗便賜名構,授節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公。次年二月,又進封為廣平郡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再封為康王。次年,趙構正冠於文德殿,賜字德基,出宮住進了自己的王府。北宋滅亡後,他有幸登基稱帝,歷史上稱為宋高宗。

宣和七年,金兵滅遼以後,立即掉過頭來,大舉南侵。宋徽宗是個終年沉迷酒色的昏君,得知金兵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嚇得六神無主,急忙把帝位禪讓給皇太子趙桓(宋欽宗),自己帶著嬪妃、寵臣們南逃了。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陰曆正月七日,金兵逼近東京。次日,便對東京諸城門發起輪番進攻。廷議時,尚書右丞李邦彥以兵弱將寡為由,主張割地請和;太常少卿李綱則主張激勵將士,誓死抵抗。欽宗採納李邦彥的意見,派鄭望之與高世則二人去金營求和。這時,斡離不派使者吳孝民前來,提出議和條件。欽宗立即召見趙構,授以軍前計議使,去金營求和。趙構估計此行不會有生命危險,慷慨答應,請求立即行動。就這樣,趙構帶著垂頭喪氣的張邦昌乘坐一隻木筏,迎著蕭蕭北風,渡河到了金營。

金大將斡離不攻京城未下,便想給宋使來個下馬威,在談判桌上得到更多的便宜。只見其營帳內外兵士環列,刀槍林立,一派殺氣。見到這般陣勢,可把張邦昌嚇了個半死。趙構知道這不過是試試自己的膽量,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於是從容不迫地從刀槍下走進了金營。二月七日,欽宗下詔割三鎮與金人,由肅王出質代康王。康王與張邦昌一同被放還。當趙構策馬馳出金營後,斡離不意識到他將來可能是金國擴張的障礙,又懊悔不已,急忙派兵追趕,但趙構早已去之夭夭。斡離不也覺得目的基本達到,故退兵北去。

趙構返回京城後,肅王已去金營為質。欽宗見金兵退去,認為趙構此行勞苦功高,遂任為太傅。就在趙構出質期間,种師道、姚平仲、范瓊、馬忠等各路兵馬相繼至京師,援兵已達20餘萬,士氣稍振。欽宗感到城下之盟有失體面,於是,一面將主和大臣李邦彥等人一一罷免,一而下詔各路勤王部隊固守三鎮之地,分兵襲擊金軍。十月,金兵力攻太原,宋朝軍民雖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太原陷落。十一月,斡離不克真定,攻中山,北方關隘重鎮先後失陷。欽宗無可奈何,只得再派使者到金營求和。

面對金兵咄咄逼人的氣勢,宋廷內主和派佔據上風。欽宗採納了王雲的意見,立即召見趙構,準備讓他再次出使。欽宗答應讓耿延禧、高世則隨行,還解下了身上的玉帶賜給了他。回到府中,趙構急忙把耿延禧、高世則喚來,慎重地對二人說:「國家多難,君主憂辱,如果此行可以解決問題,我們當義不容辭。可是,我們幾人深入金廷,吉凶未卜,你們應回去和你們的父母、妻子訣別,明日五更起程。」

十一月十六日五更時分,趙構與耿延禧、高世則、王雲等人迎著料峭的寒風,踏著朦朧的月色,北去求和。趙構一行日夜奔波,經浚(今河南浚縣)、滑(今河南滑縣)諸州北上,去真定府找斡離不求和,萬萬沒有想到斡離不又駐軍東京城下。這次,斡離不議和的條件不再是割讓三鎮,而要以黃河為界與宋朝平分天下。不幾日,粘罕也來到東京城下,與翰離不分營紮寨,把京師圍得水泄不通。

十一月十九日,趙構到達相州(今河南安陽市),知州汪伯彥說:「斡離不已於十四日由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魏縣渡河南下,追趕恐怕是來不及了,請大王暫留此地,從長計議。再說,肅王在金營至今未返,大王此去,恐怕也難以順利回來。」趙構哪裡肯信,以為汪伯彥阻止他議和,態度堅決地說道:「我受命於國事危難之際,此次北上議和的任務一定要完成,因此,不能半途而廢。」第二天,趙構一行又向磁州(今河北磁縣)進發。剛到磁州城外,迎候多時的守臣宗澤立刻迎上前去,激憤地對趙構說:「肅王被騙到金軍,看來沒有回來的希望了。如今他們又想請大王使金,分明是個騙局,不會有什麼好處。請大王千萬不要再走肅王那條路了!」趙構不聽,堅持前往金營。正在爭論之際,忽有兩名士卒持汪伯彥所封蠟書求見。書中說:「大王離開相州當晚,本州西火炬相連二三里遠,金人鐵騎五百餘一路追索大王。大王如在此渡河,那就正好自投羅網。現在斡離不已趨京師,議和已失去時機,不如勤駕返回相州,聚集軍隊,牽制金軍,以付二聖維城之望。」讀畢,趙構出了一身冷汗:幸虧汪伯彥此書,要不然自己還會到處奔波,徒勞無功。

沒過幾天,割地使耿南仲來相州求見趙構,說京城已危在旦夕,皇上令其盡起河北諸郡兵馬入援。趙構得了聖旨,立即與耿南仲聯名揭榜,招兵買馬,組成了勤王軍。

十二月一日,趙構在相州建立了大元帥府,集合了樞密院官劉浩在相州招募的義士,信德府(今河北邢台縣)的勤王兵,大名府派出的救援太原的兵,以及由太原、真定府、遼州(今山西昔陽縣)等地奔向這裡來的一些潰兵,共10000人,分為五軍。十四日,趙構領五路兵馬出擊,攻到大名(今河北大名縣東)。到大名後,宗澤、梁揚祖等也先後率兵馬來會,兵威稍振。

金兵自閏十一月二十六日攻上東京城牆之後,北宋王朝實際面臨著滅亡。斡離不為了徹底剿滅趙氏宗室,逼迫欽宗派人立即召回康王。一天,使臣曹輔帶著詔書來見趙構,詔書云:「金兵攻城未下,正在談判議和。康王和諸帥屯兵原地,不要妄動,以免不測。」汪伯彥、耿南仲等人相信和議,主張移軍東平(今山東東平);宗澤則主張南下澶淵(今河南濮縣),以此為基地,逐漸解除京師之圍。這時,趙構失去了出使金營時的勇氣,以將寡兵少為由,不敢直趨京師與斡離不較量。他命宗澤率萬人進軍澶淵駐紮,謊稱大元帥在軍中,而自己卻和汪伯彥等人於十二月二十九日起程,冒著漫天風雪,往東平而去。

宗澤在開進澶淵途中,與金軍交戰13次,均獲勝。而趙構在東平駐紮了一個月,卻絲毫沒有救援京師的打算。不久,趙構又到濟州(今山東巨野)駐紮。這時,大元帥府所屬官軍和自動聚集起來的抗金軍隊已有8萬之多,號稱百萬,駐守在濟、濮(今河南濮陽)各州府。趙構不敢與金軍較量,按兵不動,使各路勤王兵也不得靠近京師,眼睜睜看著金軍攻入京城中。

粘罕和斡離不見京城軍民已失去抵抗能力,趙構的勤王軍又不敢交戰,消滅北宋的時機已經成熟,就先後把宋徽宗、宋欽宗拘留在金營,接著金主又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為庶人。靖康三年(公元1127年)三月七日,金人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北宋王朝就這樣滅亡了。四月一日,金粘罕押著徽宗、欽宗、親王、皇孫、駙馬、公主、后妃等3000多人北去,並掠走宋王室的法駕、禮器、樂器、祭器、珪璋、寶印、圖書賬籍及公私積蓄不計其數。北宋滅亡的消息傳來,汪伯彥勸趙構南下宿州(今安徽宿縣),準備向江南逃跑,由於將士反對才沒有南逃。金兵退後,「大楚」皇帝張邦昌知道康王擁兵在外,因此不敢貿然行事。一面迎元祐皇后(哲宗皇后孟氏)入居延福宮,尊為宋太后;一面派人送「大宋受命之寶」玉璽於康王。在宗澤等人的請求下,趙構決定移師應天府(即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五月一日,趙構在應天府天治門登壇受命,即皇帝位,下詔改元為「建元」,大赦天下,邦昌及其所辟臣屬也概不問罪。大禮完畢,趙構遙望北方被擄的父兄母妻,又痛哭了一場。同一天,元祐皇后在東京宣布撤簾歸政,並向趙構寫了賀信,信中說:「宗廟得以保全,就全靠你了!」從趙構登基稱帝時起,宋朝歷史進入了南宋時期。

金兵雖撤出了東京,但仍然控制著河東、河北兩路的太原,河中(今山西永濟縣)、真定(今河北正定縣)、磁州、相州、河間等地。剛剛僥倖登上皇帝寶座的宋高宗趙構也不得不表示一下抗敵復仇的決心,以順應民意。於是,便以抗金最力的宿將李綱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但又命主和派黃潛善為中書侍郎,汪伯彥為同知樞密院事。還封張邦昌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不久,高宗查出張邦昌僭居內廷時以宮人侍寢一事,又聽說金人以廢張邦昌為借口稱兵南下的消息,不禁勃然大怒,下詔將張邦昌賜死。

北方軍民心向南宋朝廷,他們自動組織起來,多者數萬人,少者也有數千人,神出鬼沒地出擊敵人。李綱為相後,派馬忠、張煥率軍一萬人襲擊河間的金軍,取得了勝利。鑒於當時南宋小朝廷剛剛建立,正規軍還來不及整編,還沒有成為一支足以抵抗金兵大規模進攻的力量。李綱在河北設置河北招撫司、在河東設置河東徑制司兩大機構,委派官吏,撥給錢鈔,招募河北、河東各地奮起的義兵,抗擊金軍。

南宋小朝廷從誕生那天起,在對金和戰的問題上就爭論不休。高宗在這個問題上內心也極為矛盾。一方面,他也想利用李綱抗金的威望,振作士氣,維護南宋王朝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