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卷 唐 第一百九十四章 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生活的時代,正是從隋末大亂到唐初大治的歷史轉變時期,時代的需要,造就了這位傑出的封建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使他成為中國封建帝王中少有的一代名主賢君。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出生在武功的一座李氏「別館」之中。李世民自幼聰明敏捷,膽識過人。作為世代顯赫的將門之後,他從小就受到了家庭尚武習俗的熏陶,所接受的教育也是騎射征戰和文韜武略。因此,青少年時代的李世民就養成了「善於騎馬,好弄弓矢」的習慣,練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藝。李世民不但喜愛騎射,還喜歡瀏覽兵書戰策,少時就熟讀了《孫子兵法》,並且能夠用孫子之言與父親李淵講論用兵布陣的策略,深得父親的喜愛。

在青少年時代,李世民和全家隨著父親職務的不斷調動,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了解了大量的社會現實情況,見多識廣、眼界開闊,逐漸形成了意志倔強、豪放剛烈的性格特點,養成了愛動腦筋和善於思索的良好習慣,遇事頭腦冷靜、處置果斷。這些性格和習慣,使青少年時代的李世民就顯露出了出眾的才華。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李世民18歲時,隋煬帝楊廣巡視北方邊塞,遭到突厥數十萬騎兵的襲擊,被圍困於雁門孤城。李世民奉父命應徵從軍,參加了屯衛將軍雲定興的勤王部隊,提出了虛張聲勢、多設旗動為疑兵的退敵策略。深得雲定興將軍的讚賞。第二年,李世民隨父親來到山西太原,參加鎮壓歷山飛甄翟兒領導的農民軍。這兩次戎馬生涯,使李世民受到了初步的軍事鍛煉。

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貌似強大的隋軍土崩瓦解,隋煬帝困守江都,危在旦夕,隋王朝已經註定了滅亡的命運。早就有取代隋朝之心的李淵見時機成熟,也開始密謀策劃準備起兵。年輕有為、善於謀略的李世民,作為父親李淵的得力助手,參與了起兵的全部密謀和決策活動,做了大量的組織和發動工作。他一方面協助父親招募軍隊集結力量,同時又在父親的授意下,利用各種關係和手段,結交了大批英豪人物。大業十三年五月,在各方面準備成熟後,李世民協助父親李淵除掉了隋煬帝派來監視他們的親信,在晉陽宣布起兵,正式打出了反隋的旗號。

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妹夫柴紹也先後率領一部分隊伍從河東、長安秘密趕至晉陽會師,使起義力量迅速擴大。在確定了西入關中奪取長安的戰略目標以後,李淵隨即留元吉鎮守晉陽,以建成和世民為領軍都督,分別統帥左右兩路大軍,誓師入關,直取長安。佔領長安以後,李淵於大業十四年在長安稱皇帝,改國號為唐,定年號為武德,正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唐王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被封為秦王,他的哥哥建成以嫡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弟弟元吉被立為齊王。從此以後,李世民就以秦王的身份活動於政治舞台,叱吒於隴西、關東。

唐王朝建立後,擺在李氏父子面前的首要任務,是削平群雄統一全國,鞏固李唐政權。但是,李淵稱帝後不便再親自挂帥出征,皇太子建成也需要留在京城協助父皇處理各項政務。因此,指揮和領導統一戰爭的重任就自然地落在了秦王李世民的身上。

當時,國內尚有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強大的軍閥勢力和農民軍勢力,統一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年僅22歲的李世民毅然挑起了這副重擔,統帥千軍萬馬,開始了他歷時4年多的艱苦卓絕的統一戰爭生涯。

李世民從出關到攻下洛陽,共用了10個月的時間,前8個月主要是圍攻王世充,後2個月主要是對付竇建德。由於李世民正確地判斷了軍事形勢,衡量了自己與對手的軍事實力對比,毅然擴大了戰役範圍,終於一舉戰敗了王世充、竇建德兩支勁旅,加速了統一關東地區的進程。通過這次戰役,充分顯示了李世民的機智果斷以及出色的軍事膽略和指揮藝術。

李世民統一全國的卓著功績,使他的威望日益增加,權力也逐漸擴大,政治地位和軍事地位都在迅速增長。他不但掌握著大量軍隊,還擔任尚書令的職務,位居宰相之職,在唐王朝的上層統治集團中,特別是在李氏兄弟中間有著特殊的地位。除此之外,李世民還在晉陽起兵和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利用自己特殊地位和條件,收羅了大批謀臣猛將,逐漸組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政治集團。這個文武兼備的政治集團的形成和在唐王朝中的特殊地位,使李世民逐漸產生了覬覦帝位的野心。隨著統一戰爭的結束,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圖謀變得更加強烈而迫切起來。

李世民顯赫的軍事地位和政治地位,引起了他的哥哥皇太子建成的妒忌,同時也使他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了維護自己的皇位繼承權,太子建成也大力收羅人馬,擴充自己的勢力,同時還把弟弟齊王李元吉拉入自己的東宮集團,倆人合謀對付李世民。統一戰爭結束之後,李世民與太子建成的爭權活動也逐漸由暗鬥轉向明爭,最後終於導致了流血政變的發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日,李世民在武將尉遲敬德、侯君集和謀臣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等人的協助下,在宮城北門玄武門設下伏兵,乘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入朝無備,發動了政變,殺死了建成和元吉,取得了皇位繼承權。兩個月以後,李淵被迫退位,八月,李世民即位,史稱唐太宗,成為唐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時年29歲,次年正月,改年號為貞觀,從此李世民開始了他新的政治生涯。

唐太宗即位以後,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穩定局勢,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最高領導集團。他接受了尉遲敬德提出的「殺人太多,不利於天下安定」的建議,採取了寬大安撫和任用東宮僚屬的政策,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在穩定局勢的同時,唐太宗又著手整頓父親在位時的宰相班子,逐步建立起了以自己為核心,以溫彥博、王珪、魏徵、戴胄、侯君集等人為宰相的最高決策集團。在這個班子中,既有李世民的舊屬,也有原東宮集團的成員。這個班子彙集了當時最傑出的人才,在政治上呈現出明顯的朝氣和進取精神。通過領導班子的改革,李世民不僅牢牢地鞏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且也為進一步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貞觀初年的形勢,對剛剛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來說是不太樂觀的。當時,統一戰爭剛結束不久,社會矛盾還沒有完全緩和,民心還不十分安定,而且全國各地不斷發生自然災害,社會經濟仍然凋敝不堪。如何治理這個國家,成為他所面臨的重要問題。經歷了隋朝盛世、隋末動亂和滅亡的唐太宗,給他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隋朝的滅亡。在唐太宗看來,隋朝本是一個十分強盛富庶的統一帝國,僅是儲備的糧食就可供全國50年之用,但隋煬帝繼位後不到13年便分崩離析,原因是什麼呢?他認為主要有三條:一是隋煬帝廣修宮室,到處巡幸;二是美女珍玩,徵求不已;三是東征西討,窮兵黷武。隋煬帝恃其富強,不顧後患,徭役無時,干戈不停,使老百姓無法生活,終於激起反抗,以至身戮國亡。而這一切都是唐太宗的親身經歷,因此他引以為誡,成為影響他制定統治政策的重要因素。面對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和貞觀初年百廢待興、百亂待治的局面,唐太宗經過深深的思考,決定以大治天下作為自己的施政方針。

治國方針確定以後,唐太宗首先抓了國家的政治建設,把任賢和納諫作為保證致治的兩條主要措施。

唐朝初年,承襲魏晉以來崇武輕儒的風氣,官吏大都由武將充任。這些人是有功之臣,但卻缺乏處理政務的能力。要實現天下大治,就必須選拔大批真正懂得治政方法的人才,充實各級政權機構。因此,他把舉賢薦能、廣羅人才視為刻不容緩的事情,對那些推薦人才不積極的大臣,唐太宗則加以嚴厲批評。他自己也處處留心和訪求有才之士,一旦發現即破格重用提拔。

唐太宗雖然求賢若渴,但並不是濫選濫用,而是遵循著嚴格的原則,即惟才是舉,任人惟賢。凡是有才之士,不計較資歷地位和親疏恩怨,都能夠兼收並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玄武門政變後,東宮集團想謀害唐太宗的有數百人,但唐太宗不計較恩怨,把這些人引為自己的左右,量才加以重用。東宮集團的重要謀臣魏徵、王珪、韋挺等人,都是被唐太宗大膽重用而成為貞觀名臣的。對於自己的舊屬和親信,唐太宗也不濫加任用,而是量才授於官職。唐太宗有一句話,叫做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可以說是對他用人方針的生動概括。

唐太宗用人既注重才能,也十分重視德行。特別是地方官的選拔,唐太宗尤其重視德才兼備,認為這些人是親民之官,掌握著百姓的安樂。唐太宗下詔規定,縣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官推薦,刺史則由自己親自選任。為做好選任刺史的工作,唐太宗把全國各州刺史的姓名寫在卧室內的屏風上,隨時記下他們的善惡事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