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卷 隋 第一百九十章 文帝楊堅

楊堅是東漢太尉楊震的後代。「弘農楊氏」世任高官,是漢、魏、北朝至隋唐時期最著名的門閥世族之一。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楊堅的父親楊忠追隨獨孤信投靠在西魏專權的宇文泰。因在宇文泰執政和宇文覺建立北周過程中功勛卓著,楊忠被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

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41年)六月,楊堅出生在馮翊(縣治今陝西大荔)般若寺。據說當時寺院內紫氣繚繞,祥雲籠罩。天明,從外地來一尼姑,聲稱此兒生來異常,不可以俗兒視之,便把他帶到另外的地方撫養。又傳說楊堅的相貌像龍,前額有五根柱子直通頭頂,眼光外射,手上有像「文」字的紋理,身材上長下短,面部表情威嚴莊重,不苟言笑。雖然古史書多載楊堅生來就有天子氣象,卻不見其青少年時期過人的聰明。依靠家庭背景,楊堅曾在王公貴族子弟的專門學校里念過書。至於學習成績,從後世多譏諷他不學無術,他也自稱「不曉書語」,大概當時不是好學生。

楊堅從14歲就開始了做官生涯。15歲,依靠父親的功勛被授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的榮譽職銜。楊堅很受當時執政者宇文泰的賞識,北周取代西魏後,楊忠為開國功臣,楊堅又升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同年,周明帝繼位,又封楊堅為大興郡公。560年,周武帝繼位,19歲的楊堅被任命為隨州刺史。566年,鮮卑大貴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認識到楊堅前途無量,便把自己14歲的七女兒嫁給了楊堅,這更提高了楊堅的地位。568年,楊忠死,楊堅繼承了隨國公的爵號。577年,北周滅北齊,楊堅立下戰功,又進封柱國。第二年,出任定州總管,不久轉亳州總管。

楊堅並無突出的功績,地位卻扶搖直上,逐漸引起一些朝臣和貴族的忌恨。北周初年,宇文護專權,多次想除掉楊堅,都因別人的阻攔而沒有得逞。周武帝親政後,宇文憲曾勸他儘早把楊堅除掉,內史王軌也認為楊堅有反相,但都沒引起周武帝的重視,且又以楊堅的長女作為皇太子王妃,進一步鞏固了楊堅的地位。

同時,楊堅也積極利用已有的社會影響,廣泛拉攏群臣,以擴大自己的勢力。楊堅在做隨州刺史時已與驃騎將軍龐晃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楊堅做定州總管,龐晃任常山太守,二人交往更密。楊堅將轉亳州總管時,龐晃勸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業,楊堅握著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至此,楊堅取周自代的願望溢於言表。

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六月,武帝死,宣帝繼位,以楊堅女為皇后,任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第二年初,楊堅又轉大後丞、右司武,旋升大前疑(相當於丞相)。在宣帝外出時,由楊堅主持日常政務。

周宣帝雖年少,但昏庸荒淫,又修建洛陽宮耗盡民財,致使上下怨憤。楊堅便開始做取代周室的準備工作。有一次,楊堅與好友宇文慶談論當時形勢,表示預感到北周的統治即將結束,對可能出現的動亂局面進行了充分的估計,並已經做好收拾北周局面的思想準備。

楊堅積極為代周做準備,也曾引起周宣帝的警覺,甚至曾想殺掉楊堅。但楊堅始終不動聲色,周宣帝既找不到借口,也不願隨便殺死自己的岳父。楊堅儘管表面不露聲色,內心對周宣帝的猜疑也感到不安,為逃避周宣帝的猜疑,也為了將來在北周動亂時握有實力,楊堅想暫時離開朝廷,到地方上去掌實權。他把這種想法告訴了自己的同學內史上大夫鄭譯。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周宣帝決定南伐,鄭譯乘機推薦楊堅。周宣帝對鄭譯言無不從,遂任命楊堅為揚州總管。

大軍未出,周宣帝病重,召見小御正劉昉、御正中大夫顏之儀,準備托以後事。二人到時,周宣帝已不會說話。這時,宣帝的長子宇文衍年方8歲,根本不能真正做皇帝。劉昉為以後飛黃騰達,便與鄭譯商議,共同擬定一個假詔書,聲稱周宣帝遺囑,讓楊堅以皇太后父親的身份總攬朝政,輔佐幼主。宣帝死,劉、鄭等人暫不公開,首先宣布由楊堅總管中外軍事大權。楊堅又以詔書的名義控制了京師衛戍軍隊,基本控制了朝廷。

3天後,楊堅等人才正式宣布宣帝已死的消息,8歲的周靜帝即位,以楊堅為假黃鋮、左大丞相,掌握軍事、政治全權。但楊堅深知自己的地位還不鞏固,於是採取一系列措施增加自己的權威。

首先是建立自己的統治核心。楊堅是在劉昉、鄭譯等人的擁戴下才得以上台的。劉鄭二人都想藉助楊堅撈到好處,他們建議由楊堅出任大冢宰,鄭譯要做大司馬,劉昉想任小冢宰,實際上就是要三人共掌朝政。楊堅不願讓他們分割自己的權力。在親信李德林的支持下,楊堅拒絕了他們的要求,自任丞相,設丞相府,以鄭譯為相府長史兼內史上大夫,劉昉為相府司馬,李德林為府屬兼儀同大將軍,把他們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楊堅又拉攏真正具備政治才能的高熲等一幫人作為自己的親信。相府實際上已代替朝廷成為真正的決策機構。同時楊堅利用掌握軍權的司武上士盧賁,用軍隊的力量暫時壓服了尚未完全清醒過來的朝廷百官。

接著除掉宗室宇文氏的勢力。楊堅初執政時,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贊仍以皇叔身份居上柱國、右大丞相職,在朝廷中與楊堅平起平坐。楊堅支使劉昉把他勸回家中,不要過問朝政,答應以後由他做皇帝,只須在家裡等待。宇文贊年輕無才,信以為真,便高高興興回家去了。楊堅排除了近在身邊的干擾,但這時真正的威脅是已經成年並各居藩國的宇文泰的5個兒子: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遒。他們既有實力,又有影響,一旦起兵,楊堅根本無法控制。因此,在還沒有公開宣帝的死訊時,楊堅便借口召他們回到長安,收繳了他們的兵權印符。五王與雍州牧畢王宇文賢聯繫,請他起兵。但宇文賢很快就被楊堅擊敗。楊堅明知是五王從中搗鬼,卻假裝不知,並允許他們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以此安定他們。五王看到外面指望不上,便尋找直接刺殺楊堅的機會。有一天,趙王宇文招借口請楊堅吃飯,安排親信衛士手持兵器守護左右,並暗伏兵士於後。楊堅到後,所帶隨從均被擋在外面,只有楊弘與元胄跟進去,並且只准坐在門口。元胄看出勢頭不對,便說:「相府有事,丞相不宜久留。」催楊堅趕快脫身,並強行拉楊堅離開座位,趕快出門,護送楊堅回到相府。楊堅賞賜給元胄大筆財富,並以謀反罪殺死宇文招、宇文遒,其他三王也很快被除掉。至此宇文氏的勢力基本被消滅。

然後,楊堅宣布廢除周宣帝時的嚴刑峻法,停止洛陽宮的營建,以此取得廣泛支持。這樣,楊堅在京師的統治已基本穩固。

楊堅以外戚專權,引起北周一些地方勢力的不滿。楊堅本想尋找種種借口,逐步用自己的親信去控制地方,把原來的將領召回京師,或殺或用,就可兵不血刃地控制全國局勢,但都沒有成功。楊堅執政剛一個月,尉遲迥便在相州(今河南安陽)發難,王謙在益州起兵,司馬消難在鄖州(今湖北安陸)起兵,局勢異常嚴峻。楊堅一方面利用自己已經取得的政治優勢拉攏地方將領,對反對者進行分化瓦解;另一方面,投入自己所能控制的全部軍隊,經過半年的戰爭,三方武裝反抗被全部平定,楊堅控制了北周政局。

從輔政之日起,楊堅要做皇帝已是公開的秘密。在平定三方武裝反抗的過程中,楊堅又為鋪平做皇帝的道路採取了下列措施:宣布自己由左丞相改任大丞相,廢左、右丞相設置,不久改稱相國;讓自己的長子楊勇出任洛陽總管、東京小冢宰,監督東部地方勢力;楊堅由隨國公改稱隨王,以20州為隨國,隨王位在諸侯王之上;為進一步宣揚自己的家世,追封曾祖楊烈、祖父楊禎、父親楊忠;為進一步削弱宇文氏的影響,廢除所有對漢人的賜姓,令其各複本姓,這一措施得到漢人的普遍擁護。

至580年底,楊堅做皇帝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581年正月,楊堅派人為周靜帝寫退位詔書,內容極稱楊堅功德,希望楊堅按照舜代堯、曹丕代漢獻帝的故事,接受皇帝稱號,代周自立。詔書由朝廷大臣捧著到隨王府送給楊堅。楊堅假意推辭,經過朝廷百官的再三懇求,楊堅才接受。儀式結束,楊堅穿戴上早已準備好的皇帝服裝,在百官簇擁下坐上皇帝的寶座。

楊堅由繼承父親的隨國公起家,進稱隨王,故把自己新王朝的國號定為隨。他又感到隨字有「辶」,與走同義,似乎不太吉利,便改隨為隋,改元開皇,仍以長安為首都。

楊堅做皇帝,就要建立楊氏天下。他首先追謚其父楊忠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母親呂氏為元明皇后;以正妻獨孤氏為皇后,長子楊勇為皇太子。為吸取宇文氏沒有強根固本的教訓,楊堅封楊氏諸弟和眾子為王,並各掌一州,兼管周圍各州軍事,又都配備親信重臣輔佐,以此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楊堅是在劉昉、鄭譯等人擁戴下控制朝政、並取周自代的,但這些人並不具備治理國家的才能,況且在楊堅稱帝後,劉鄭等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