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西漢 第七章 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五個皇帝,在位54年(公元前140年~前87年),是我國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多有建樹的封建帝王。他繼承「文景之治」造成的富強國勢和安定政局,一改舊制,放棄漢初黃老「無為」政治,提倡儒家學術,實行多欲進取政治,對內加強皇權,鞏固統一,對外開疆拓土,宣揚國威,是完成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大帝國的重要歷史人物。漢武帝把西漢王朝推向了極盛時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光輝時代。

劉徹生於漢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其父劉啟(即漢景帝)正好這一年登基,因此他一出生便是皇子,其母為王美人。據傳王美人初懷劉徹時,曾夢見太陽入懷,漢景帝說這是個吉夢,是劉徹將來必然大福大貴的徵兆。這個吉夢很快傳遍宮中,在劉徹身上也就增添了一層神奇色彩。但其母只是個妃子,他也只能算作庶子,按封建宗法規定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4歲的時候,依照慣例,他被封為膠東王。他的大哥劉榮被封為皇太子。

漢景帝有個姐姐叫劉嫖,稱為長公主。長公主有女陳阿嬌,想把女兒許配給皇太子劉榮,但劉榮的生母栗姬不答應,長公主讓女兒為皇后的希望成為泡影,便與栗姬結下仇。長公主一向很喜歡劉徹,便想把女兒許給他,但阿嬌比劉徹大幾歲,漢景帝不太同意。長公主便略施小計,有一天當著漢景帝的面問劉徹要不要娶阿嬌為妻,劉徹竟答道:「如果能娶阿嬌為妻,我一定要造一所金屋子給她。」漢景帝便同意了這門親事。從此長公主與王美人結成親家,關係更密切了。

長公主劉嫖頗有心計,在景帝一朝是個舉足輕重的政界人物,能對弟弟景帝施加重要影響。在她的謀劃以及各方人員素質的優劣差異懸殊等條件下,漢景帝終於在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立王美人為皇后,立劉徹為太子。7歲的劉徹取得了皇位繼承權。

劉徹從小就表現出聰明才智,漢景帝本來就喜歡他,立為太子後,更是精心培育,請來德高望重的衛綰來做他的老師。衛綰對劉徹培育了六七年之久,給劉徹以很大影響。

幼年的劉徹喜歡學習,對儒學經典、騎射、文學,都有很大興趣。他讀到當時著名文學家枚乘的賦,十分佩服,一直想見到枚乘本人,後來他做了皇帝,用安車蒲輪把枚乘接進京。他還向出生在匈奴的弓高侯穨當之孫韓嫣學習騎射。

建元元年,16歲的劉徹繼位當皇帝。此前是「文景之治」時期,漢朝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到漢武帝繼位時期,國家無事,人給家足。但這種表面繁榮的背後卻潛伏著尖銳的矛盾。

漢武帝決心解決這些矛盾。於是,他首先從人才入手,下詔全國薦舉「賢良方正」之士。經一番選舉、考試,大儒董仲舒名列榜首。武帝召見董氏,詢問國策。董仲舒從容以對,提出了頗有見地的治國安邦之策,深得武帝之心,史稱「賢良對策」。

其次,賢良對策後,漢武帝就著手政治改革。他讓魏其侯竇嬰接替年高的衛綰的職務,漢武帝還叫母舅田蚡做太尉,掌管軍隊。竇嬰和田蚡都喜歡儒術,他們又向漢武帝推薦了儒生出身的趙綰做御史大夫,王臧做郎中令。趙綰和王臧又推薦自己的老師、《詩經》博士申培改革祭禮和研究明堂制度。漢武帝派人用蒲車和禮物聘迎申培到長安做太中大夫。

雄心勃勃的漢武帝與這些儒臣合作,決心大幹一番事業,進行改革,推行多欲進取的政治措施。首先,嚴格法制,要求臣下檢舉那些行為不軌的皇親國戚,罪行核實後給予貶謫。為削弱王侯的權力,下令要求住京的王侯遷回自己的封地去。接著是對百姓施行一些減輕負擔的措施,減省「轉置迎送」的衛士1萬人,停止餵養苑馬,將苑地賜給貧民耕種,廢除關卡的稅收制度。施行恩德,振興教化。漢武帝下令:年滿80的老人,給他家裡免除兩個人的口算錢;年滿90的老人,還免除他家裡的口賦錢,並免除一個兒子服役。繼而又設立明堂,起草巡狩、封禪制度,準備變更曆法和服色,為太平盛世的到來做準備。此外,漢武帝還要求做好反擊匈奴的準備,並於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聯合西方的大月氏國,夾擊匈奴,漢武帝對外政策也開始改變了。

但是,此時朝中大權仍操縱在竇太皇太后手裡。竇太皇太后從立為皇后開始,已有40年之久,在宮中地位高,權勢大。其家族恃寵怙勢,為非作歹,遭到檢舉和貶謫的人很多,列侯的夫人們多是公主,他們在京城的勢力盤根錯節,都不願回到封地去,因此這些皇親國戚們不斷到他們的總後台竇太皇太后那裡去告狀,誹謗新的政治措施,加上竇太皇太后本人「好黃帝、老子言」,不喜歡儒家思想,因此,以她為核心形成了一個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反對集團。

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又上書提議不要再讓竇太皇太后干預國政,這等於取消竇太皇太后的特權,她大發雷霆,迫使漢武帝廢除新的政治措施,罷免丞相竇嬰和太尉田蚡,關押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送走太中大夫申培。不久,趙綰和王臧在獄中被逼自殺。從此,漢武帝的新政措施中斷了。繼任丞相是許昌,御史大夫是庄青翟,郎中令是石建,他們都是竇太皇太后的人,而且不是儒家。政權基本上操縱在竇太皇太后手中,漢武帝無可奈何,只有等待時機。

建元六年,竇太皇太后病死,漢武帝擺脫了束縛,立即下令罷免丞相許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清除了竇太皇太后安插在朝內的所有親信黨羽,任命田蚡為丞相,韓安國為御史大夫。此後,他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終止了黃老思想指導下的「無為」政治,採納了董仲舒的新儒家學說,推行多欲進取政治,開創了一個輝煌的時代。

漢初六七十年間,以「清靜無為」為特點的黃老之說盛行全國,這對安定政局、約法省禁、休養生息、發展生產都起了有益的作用。但無為、放任卻給諸侯王和富賈豪強以擴張勢力、為非作惡的機會,從而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激化了階級矛盾。到漢武帝繼位,地主階級的統治已經鞏固,社會經濟有了新發展,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已不能適應地主階級的要求。漢武帝需要有一種進取精神較強的統治思想來代替黃老「無為」思想。而儒家學說恰恰適應了這種要求,它博大精深,具有包含政治、哲學、教育、文學、倫理各方面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的特點,它以「仁政」為核心的政治觀和道德觀,使它便於被統治階級全面利用,尤其在昇平時代以控制人民,更有適應性。

董仲舒應運而出,適應時代的要求,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這一時期新儒家的代表。他在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賢良對策中提出了他的理論,主張:第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第二,強調大一統,加強中央集權;第三,提倡「君權神授」,把道家的道統變成封建的法統;第四,提倡儒家的仁政,同時強調法治。

董仲舒的這些主張,是從封建統治的長遠利益出發提出的方案,為漢武帝集權中央,統一思想,一統天下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有利於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很自然的。

漢武帝為獨尊儒術,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儒學教育體制,用儒家思想來培養封建地主階級統治的接班人。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興辦太學。太學完全用儒家五經為課程,教師聘請儒學博士擔任,太學生數逐年增加,到西漢末已有1萬人。這些用儒家思想培養起來的人才,成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最得力的維護者。除此之外,漢武帝還號召在郡國興辦地方學校。這樣,儒學成為士人進身階梯,把教育體制與用人制度和統一思想協調起來,天下士人為進入仕途,紛紛統一到儒家思想中來。

思想統一了,革新的絆腳石去掉了,漢武帝開始了一系列的新政。

由於武裝立國等歷史原因,漢朝到武帝時仍然是軍人貴族政府。為打破這種局面,改變政府官員的構成,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通過一系列法令、措施,建立並健全了由察舉、太學、徵召以及公車上書等組成的以選拔文官為主的用人制度。

首先是察舉制。自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全國大規模推舉後,又於元光五年(公元前134年)、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幾次要求郡國推舉孝廉、賢良方正、秀才,並且規定不舉孝廉者罪。並允許官民上書言政,還下詔表示要將這些「有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破格任用為「將相」或「使絕國者」(出使遠方國家的使臣)。察舉選官制漢初就已存在,有賢良和孝廉二科,武帝又增加了科門:德行、學術和儒學、明習法令的法律人才、行政人員,元封五年又增加茂材異國科。漢武帝健全了這種選官方式,使察舉制完善起來。

漢武帝在完善察舉制的同時,還建立了徵召制,徵召那些有一定才能又不肯出仕的社會賢達、隱居高士、學者名流。建元徵召,有文學家枚乘、儒學大師申培等。此後漢武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