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

這幾年來,一直有讀者問我,《天眼》第三卷什麼時候開始動筆。對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回答,在這裡一併作答吧。

一半的原因,是因為《青盲》。

《青盲》這個故事的原創作者是張海帆,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們在新浪第四屆的原創文學大獎賽上結識,都是北方漢子,性格也相投,就成了好哥們兒。之後2007年動筆寫《天眼》第二卷小說的時候,張海帆幫我出了不少好主意。

2007年底,張海帆構思了《青盲》這個故事,四個月後,完成了《青盲》最早版本的小說,名字叫《青盲之越獄》。

2008年4月,我將這本小說推薦給慈文影視。慈文影視購買了這部小說的影視改編權,並委託我做編劇,來改編這部小說。

我當時非常猶豫。按照計畫,我正準備動筆寫《天眼》第三卷,但猶豫再三,最後我還是答應了。

當時很多朋友對此非常不理解,他們說你也會編故事,為什麼不寫自己的故事,非要去改編別人的故事呢?

我當時面臨的選擇是:《天眼》的第三卷小說;《天眼》第二卷的劇本;或者改編《青盲》這部小說。

最終,我選擇了《青盲》。

原因很簡單,張海帆的《青盲之越獄》是個好故事。這個故事,具備改編成一個經典故事的雛形和基礎。我有把握把它改編成一個遠遠超過《天眼》的好看的故事。

於是,我選擇了《青盲》,暫時放棄了自己的兩部作品。

從2005年辭去公職,選擇寫作的那一刻,我的理想就是,寫出更多更好看的故事來,所以,我不管這個故事的原創作者是不是我,只要我最終能夠給讀者呈現更多好看的故事。

2008年5月,我動筆開始改編《青盲之越獄》這本小說。

將故事重新打碎、賦予人物性格、重編故事大綱,用了整整四個半月的時間。

2008年9月底,開始具體寫作。第一遍初稿完成,用了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

初稿完成的那一天,是2009年12月16日,正是我母親去世17年的紀念日,那一天,感慨萬千。

針對《青盲》的初稿,我和我的助手佟睦、影視公司老總馬中駿、導演楊文軍一共進行了兩個月的討論。

我們討論的主要議題是故事的情感戲,最終是導演楊文軍提出的整個情感戲的故事核,被大家一致認可。

所以應該說,《青盲》這部作品最終的原創作者,應該是張海帆和楊文軍兩人。張海帆創造了故事雛形,楊文軍創造了感情戲雛形,作為改編者,我確立了其中每一個人物的個性、情感糾結和衝突,以及重新構架整個故事,並新編了最後文稿中出現的絕大部分故事橋段。

2010年3月初開始動筆修改。

三個月後,2010年6月底,《青盲》開機。

開機以後,導演楊文軍、演員于和偉(張海峰的扮演者)、石文中(孫德亮的扮演者)等,也幫助我構建了大量的人物細節。

最後呈現的文稿中,很多故事和人物的細節,都是他們幫我構建的,比如:張海峰十年前潛故事的第一場戲;比如:張海峰入獄後的第一場打戲;比如:張海峰最後對決中打死周八的戲;比如:孫德亮的最後性格定位,以及最後殺掉李聖金替王萬誠報仇等……

《青盲》的最後完稿,是在劇組殺青的前一天,2010年10月16日上午。還記得最後寫的一場戲是十年前潛故事的第一場,王萬誠讓張海峰離開王玲雨的那一場戲。

第二天,2010年10月17日,《青盲》全劇殺青。

至此,《青盲》的寫作累計用時兩年零五個月。在這期間,可以說不眠不休、嘔心瀝血、傾盡全力。

我希望,最終呈現給讀者的《青盲》是一個好故事,也希望,大家會喜歡這個故事。

景旭楓

2011年4月25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