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齒輪 十、自殺干預的十四條法則

我到底是為誰工作?長期以來,這個問題困擾著我。

按照原則,我應該為我的當事人服務;可如果當事人的利益與家屬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該向著誰?為了家屬的利益蒙蔽我的當事人,或是為了當事人的健康出賣家屬?

我進退維谷,好半天不知道該怎麼辦。我開始考慮另外一種可能,李詠霖和楊潔的感情算是完蛋了,即便楊潔再來一次自殺,真的死了,李詠霖也不可能同意復婚。反過來說,什麼才是楊潔真正的康復,恐怕也不是守著一份粉碎了的舊感情,她應該走向新的生活,邁向屬於她自己的明天。

就這樣,李詠霖出錢的事,被我壓了下來。

我琢磨這些事的時候,楊潔並不知道我沉默的理由。她繼續說著:「我知道您很厲害,您能幫我看到明天嗎?」

「我很希望這麼做,可你不能通過我的眼睛來看世界,我頂多是一盞燈,幫你照亮一下。」

「照亮一下就挺好。」我從她的眼中看出一點失望。

「可我什麼都看不到。」她又說。

「那我下次剃個光頭,你就能看清楚啦。」我從兜里掏出U盤,「能借你的電腦用一下嗎?」

「可以,您要幹什麼用?」

「一會兒你就知道了。」我把U盤連上,找到其中的一首歌。

這是芭芭拉·史翠珊的一首老歌——《需要伴的人》。嚴格地說,用現在的審美標準來看,至少我自己就不覺得它好聽。不過它的歌詞很有意思。其中有這麼一句:「過去我只是半個人,現在我是個完整的人。」

由此推論,單身的人,是半個人,結了婚,他就變得完整了;可是一旦他離婚,他就又變回了半個人。

我一邊放著歌,一邊給楊潔翻譯,讓她也大致了解歌詞。

她挺喜歡這首歌的,讓我放了幾遍。她開始跟著哼哼,後來不自覺地跟著唱了兩句。

「好聽嗎?」我關上播放器,問她。

「還行,給我留下吧。」

「留下是留下,不過你覺得那歌詞說得對嗎?」

「半個人?」

「是呀。」

「我覺得說得沒錯,我現在就像是半個人。」

「不對吧?」我伸伸手,蹬蹬腿,「你瞧,我有兩隻手、兩隻腳、一個腦袋,我不就是個完整的人嗎?你也是呀,如果多出來一套,我不成怪物了嗎?」

我把她逗笑了:「可是,那是個比喻。」

「比喻也未必恰當吧。想一想,從出生開始,直到我們老了,我們死了,絕大多數的時間裡,我們還是獨自一人。如果遇到好事,我很高興,別人也會替我高興,不過他們的高興等於我的高興嗎?不!我有個九十二歲的奶奶,前一段時間,她老人家差點兒中風,被送到醫院搶救。住院的時候,她躺著很難受,就老想下床。可是被子外面很冷,她老伸腿出來,就會著涼。有一天醫生也過來勸。她很信任那個醫生,我於是就問:『這醫生好不好啊?』她說『好』。我說,『那就要聽醫生的話。』結果老太太哼了一聲:『再好,她也不能來替我受罪。』你瞧,這也是一樣的道理啊,別人不能替代我們,我們需要獨自堅強,所以我們本來就是完整的人。婚姻只是幫我們組建成家庭,即使婚姻破裂了,我們還是一個完整的人,對嗎?」

這一次,輪到她沉思了,想了好一會兒,她鄭重其事地表示同意:「我想你說得對,過去我太依賴李詠霖了,所以離婚後,我無所適從;現在我明白了,我還是我,跟離不離婚沒什麼關係,我可以繼續生活下去。」

我鬆了一口氣,謝天謝地!

人人都說楊潔是個要強的人,李詠霖說過,楊穎和小姐姐也說過。所謂的「要強」其實因人而異——有些人是出於先天的強勢,也有些人則恰恰相反,因為他總能看到一旦落後於人,自己會很不安全——那麼所謂的「要強」,還不如說為了避免不安,而形成的一種對策。

楊潔就是這樣的人。她的依賴感很強,七年不去工作,把她的獨立意識也給拖垮了。所以在預防她自殺的同時,要幫她重建生活的信心。

這時候,她自己也感到鬆了一口氣。也許從此開始,她才發現我或許是有用的,而且這個用處,不是為她指一條明路,而是協助她為自己找到一條出路。這就是心理諮詢的真諦。

隨後的交談變得更加順暢,她與我談了他們的婚姻,回憶起幸福的點點滴滴和吵架時的紛紛擾擾,她仍然會哭,可只是發泄式的哭泣而已,並沒失控。

我給她做了TAF量表,結果還算可以。感知、認知方面的分數比較樂觀,情感稍差,情緒更糟,不過還在可調節範圍之中。我倆因此都放心了。

關於楊潔的原生家庭,我打算之後再去討論,因此這個上午也就不曾提及。末了,我跟她商議:「楊潔,我走後,也許你會好受些,也許不會。沒關係,我只需要你跟我確定一件事,如果你再想自殺,不論何時何地,都請給我打個電話,行嗎?」

她答應了,記下了我的手機號碼。

「該給您多少錢呢?」她送我到門口。

「不要錢。」我違心地說著。直到這時候,我才真正感到不自在。

李詠霖已經給過我錢了,我當然不能收兩份!可是不要錢,毫無疑問,會加劇楊潔對我的好感和依賴性。

「這怎麼可以!」她提出抗議。

「這當然可以!」

我發現了一件比討價還價更頭疼的事——那就是別人硬給我錢,我還假惺惺地往外推!

最後,我們鬧得鄰居都出門來看。我採取了折中的辦法:「這樣吧,我先提供五次免費諮詢,如果合適,以後我該收多少錢,就收多少錢,絕不客氣,行了吧?」

「唉,那隻能這樣。」她總算同意了,最後把我送到車站。

上了車,我立馬掏出電話,聯繫了李詠霖:「這樣也好,我說,如果五次以後楊潔自願付費,正好有助於她的獨立,也省去你一部分開銷。」

「行,您說怎麼辦就怎麼辦。」他一口應和,可我總覺得他的口氣中有點兒不耐煩。

懶得多想,掛上電話,我在車上昏昏沉沉地睡著了。

回到家,我繼續整理病例資料。

為了讓本書能具有一些實用價值,我將總結的十四條自殺管理原則附在這裡,以便有需要的人自行查用。

1.不要對求助者進行責備或者說教。(這也包括憤怒的眼神和無奈的表情。)

2.不要批評自殺者或對他的選擇、行為提出批評。(無論他的選擇和看法是對是錯,是否符合你的標準,都請遵守這條原則。自殺是一種自我否定的行為,所以請不要讓他雪上加霜。另外,與自殺者交談,應盡量減少反問句,如:「你能不能別這樣想?」)

3.不要與其討論自殺行為的對與錯。(理由同上)

4.不要輕易告訴自殺者他的危機已經過去這種話。(臨床表現上,自殺未遂者很可能再實施下一次自殺。所以,除非你自信洞察力非凡,否則不要下定論。)

5.不要否定自殺者的求助意念。(不去求助他人,乾脆一心想死的自殺者很罕見。所以要關注他表現出來的蛛絲馬跡,因為這些都可能是他向你求助的方式。)

6.不要試圖挑戰令人震驚的結果。(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假如自殺者真的服了葯,或站在樓頂,或者舉起刀子,別以為你還能泰然處之,請聯繫必要的急救人員或警方。另外,在不具備專業能力的情況下,也不要以為自己三言兩語就能把事情搞定。)

7.不要讓自殺者長時間獨處,但不要總去觀察他、分析他。(自殺者往往很敏感,你的觀察基本逃不過他的眼睛,所以,小心地與他相處,不要讓他提防著你。)

8.在危機階段,不要診斷、不要分析,也不要解釋。(危機階段是說自殺的實施階段,這期間,說多餘的話是沒有意義的。這在文中有了多次描述,不要試圖用親情和社會概念打動他。)

9.不要陷入被動。(自殺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因為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表達著他們的意念,所以別被他牽著鼻子走。)

10.不要操之過急,保持冷靜。(與自殺行為相反,自殺的治療是非常緩慢的過程。你有一肚子話想說,到頭來還是要一點點進行。)

11.不要讓自殺者保持自殺的秘密。(要不帶評價地去談論自殺本身,而不是讓他把這個秘密窩在心底。)

12.不要因為周圍的人或事轉移注意力。(稍不留神,可能釀成大禍!)

13.不要在其他人中,把自殺者過去或現在的自殺行為描述成光榮的、殉情的、偉大的,更不要將其神化!(自殺存在社會影響,現在媒體的一個宣傳誤區,就是說殉情說得太多了。)

14.不要忘記追蹤記錄。(比對自殺者前前後後的言談舉止、情感和情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