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齒輪 九、第一次見面就是相親

必須承認的是,與案例和病人相比,心理治療的過程既冗長,又枯燥。所以,我無法將整個諮詢過程和盤托出,那樣會大大降低讀者的閱讀興趣;然而,我也不願意將關鍵的治療步驟一筆帶過,以剝奪本書最起碼的知識性和啟發性。娛樂精神固然可貴,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可如果只是娛樂,特別是建立在病人痛苦之上的娛樂,那就喪失了基本的道德基數;退而求其次,我決定挑重點,跳躍式地來描述與楊潔的面談內容。

不過不管如何跳躍,與她的第一次見面,仍然值得大書特書。

第一次接觸病人,總是被我稱為「相親」。

相親的時候,大齡男女青年往那兒一坐,誰也不知道該說點什麼——可不外乎是,你的生平、你的家庭、你的物質條件、你的工作環境、你的興趣愛好——假如你對這些內容都沒把握,那麼不妨來一點恰當的幽默感。

如果雙方看對了眼,那麼你當晚就可能接到電話,明天就會和對方去看電影或者吃飯;即便沒看上,大不了一拍兩散,用不了太久,只要機會合適,你將與另一位異性再相上一次親。

心理治療則不同,假如你沒能與病人建立起信任關係,或者至少讓他覺得你是可信的,就很可能沒有下一次了。不錯,李詠霖預付了五次的費用,可是一次之後,我就有退掉剩餘的資費,再也見不到楊潔的可能性。

中國的病人一向是具有強烈懷疑精神的。即使你具有極強的專業性,由於心理學的普及問題,病人仍會忐忑不安:我有沒有病?這病到底是什麼?能不能夠被治癒?我會不會因此遭到別人的嘲笑,甚至是醫生的嘲笑?這樣的問題總是困擾著他們,也讓他們對你猶豫不決。

因此,對第一次諮詢,心理醫生得拿出相親的勁頭來。

為了見楊潔,我精心地進行了準備,包括:挑選一身不那麼嚴肅的休閑服裝;找一個不像暴發戶的,大小合適的棕色提包;洗掉眼屎,刮好鬍子,然後揣好備用量表。

我要去除職業化給人帶來的壓迫感,當然也不能太隨便;另外,我還得模糊自己的性別,這不是說我要變性成為大姑娘,而是我得盡量削弱自己的男性感覺。在中國,性,是個特別敏感的話題。楊潔經歷過了離婚和感情的動蕩,她有可能像攀住一根救命稻草那樣纏住我,這不是安全的做法。

第一次面談被安排在楊穎家,離婚後,楊潔就一直和姐姐住在一起。這是她出院之後的第三天,身體狀況和精神水平都沒有得到了全面恢複。為了讓她暢所欲言,我登門拜訪,而楊穎也找個借口出門迴避。

她們的家很遠,我花了一個半小時才到達。下車的時候,我正好接到楊穎的來電。「您快到了吧?」她說,「我妹妹今天的狀況還可以,不過她對是不是應該和您見面,又有些猶豫了。」

我請她安心,隨後按著門牌號,找到了六樓。

門鈴響了兩三聲,楊潔開了門,甚至沒問問門外是誰。

這並非我初次見到楊潔,可上一次是在危機狀況之下,我被大量的血液弄得暈頭轉向,又一個勁兒地想著怎樣包紮,所以並沒看清她的樣貌。

這一次面對面,還是不由得因她的美貌而心頭一動。楊潔的美,是那種純天然不經修飾的美:高聳的鼻樑、深深的眼眶、特別清晰的雙眼皮、薄厚適中的嘴唇——我發現這些修辭都顯得蒼白無力。該如何形容她的美?我不知道。雖然她臉色還挺差,因為內分泌失調,還起了包,頭髮也是我不太喜歡的棕黃色——可我還是得公平地說,楊潔是個美人兒。

她看到我,不由自主地愣了一下。倒不是因為我長得太美或是太丑,而是我太年輕了。

「艾醫生?」她試探性地問了一句。她的聲音沒有長相好,不過語氣並不招人討厭。

「嗯,楊小姐,我來看望你啦。」我知道自己的毛病,時而冷酷無情,時而太過強勢,所以就帶著點小孩子的口吻,把自己弄得弱勢一點。

「哎呀,快請進。」她把我讓進屋裡。

「換鞋嗎?」

「不用不用,就像在自己家一樣隨便就成,您瞧我才起來不久,屋子也沒有收拾。」

我舉目四望,看不出這屋子需要收拾。李詠霖的家就夠空的了,這裡還要加個「更」字。不大的客廳里,右手邊是一排沙發,沙發對面是電視;左手邊有個茶几,上面放著筆記本電腦。正對著我的是陽台,上面掛著些女式內衣。我趕緊轉移視線,往左看,走廊里應該還有兩間卧室以及洗手間、廚房,格局與李家大同小異。

我應和著客氣了兩句,坐在沙發上。

「我早就聽小星星提過您啦,幾個月前就想找您,可是聽說您很忙。」她微笑著剛要坐下,忽然拍了拍腦袋,「哎呀,您瞧我這記性,也不知道給您弄點喝的。你喝什麼呀?路上夠遠的,您渴了吧?」

這顯然是演練過的開場白,不過沒關係,為了見她,我又何嘗不是在肚子里打好了腹稿?

「不用啦,」我叫住她,「我帶水啦。」說著,就拉開提包,掏出一瓶可樂,又掏出一瓶果汁。

「女孩子大多不願意喝可樂吧?所以我喝這個,你喝果汁。」

她噢了一聲,感到有些奇怪,嘴上說著謝謝,沒伸手去接果汁。

我便將瓶子掉過頭來,朝下甩了甩,說:「你瞧,沒有漏水吧?仔細看看,上面也沒有針孔呀。所以,跟超市買到的一樣,你可以放心喝。」

「哎喲。」她愣了一下,反應過來,裂開嘴很開心地笑起來。她的嘴巴不大不小,生得恰到好處,只是由於缺血,微微有些泛青,「看您說的,我當然知道您不會在裡面填東西啦。」

「難得你這麼信任我,呵呵,以前倒是有病人給我下過葯。」

「是嗎?」她馬上來了精神,這和她之前所表現出來的熱情是截然不同的,「還有這樣的病人?他想幹嗎?」

「誰知道呢?也有病人偷過我的錢,不過這都是過去事啦,不提也罷。」

往事的確不堪回首。

楊潔被吊起了胃口,見我不說,略感失望,可馬上又笑起來:「艾醫生,您來之前,我有一肚子話想跟您說,您來了,我這又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啦。」

「沒事,不用客氣,你就管我叫小艾吧,反正我也比你小。」我讓自己靠得舒服一些,提示她:「想說什麼都行,要不然,就從前幾天的事情開始吧?我都聽說了,很擔心你。」

前幾天的事兒,指的是自殺,我倆心知肚明。

一個常見的誤區是,自殺未遂之後,家屬往往不知道或不敢和自殺者談論此事。實際上,我這樣做的好處有二:一是了解自殺者的想法及實施的動力;另一方面,讓自殺者回首自殺時的不理智行為,也可以有效抑制下一次自殺。

永遠要記住,「救命重於救心!」心理諮詢的手段千差萬別,可一遇見自殺,立刻大同小異。無論自殺前後,首要的問題是解決自殺危機;否則一個人的品質、性格、心理再好再健康,一旦死了,全是瞎掰。

我的開門見山並沒有引起楊潔的疑惑,她沒準早就猜到今天會談到這個問題。

「我,」她說,「現在說後悔,也不合適,對吧?當時我覺得心裡空落落的,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我很害怕,手裡一直捏著那個玻璃片。我喝了點酒,這還是我第一次喝啤酒。真的!我把酒瓶摔碎了,我,我就捏著那個玻璃片……」她說著說著,忽然把頭低下去,雙手捂住臉。

我完全沒指望她一開始就會說這麼多,看到她的痛苦,我在她肩頭輕拍兩下:「沒關係,慢慢說。如果你覺得難過,我們也可以停一停。」

「對不起。」她把臉縮在自己的掌心裡,哭了,「對不起,我太沒用了。」

感情積壓久了,就會如此;如同你在高壓水管子上戳了個眼兒。

哭了一陣,她感覺好點了,就抬起頭。我遞給她一張紙巾。

「謝謝,」她一邊擦一邊說,「讓您笑話了,我是不是太感情用事了?」

「不,我常見人哭。」

「我是說自殺這事。」

「五成以上的人承認過他們曾想自殺。剩下的五成,我不確定他們是不是不好意思承認。」

「您呢?您也想過嗎?」

「是啊,初高中時候,我想過好多次。」這倒是實話實說。在沉重的學業壓力下,估計現在的孩子也會想,「不過我沒那個勇氣。」我笑了笑,「這一點,我不如你,當然,如果把你的勇氣換個地方,就好了。」

這兩句話要麼不說,要麼就放在一起說。自殺未遂者面對的常常是指責。指責無處不在,家屬的一個眼神、親友的某種表情,就連擔心本身,也帶有指責的意味。所以,我選擇鼓勵她。當然,鼓勵她自殺可不行,所以我的後半句是在提醒她,她勇氣可嘉,只是用的地方不對。

「唉,現在活著真沒什麼意義。一個人活著,必須有一些目標,您說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