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齒輪 四、鐘錶理論

想到這裡,我們倆都沒有再吃下去的興緻了。

老威馬上結了賬,甚至忘記將食物打包帶走。估計先前被罵的那位服務員,現在會鄙夷地想——沒本事吃,點那麼多幹嗎?燒包!

我們慌不擇路、奪門而出,差一點兒撞倒其他的客人。

一出門,老威馬上吩咐:「這事你甭管了,下午先去忙你的。我拉著李詠霖趕回去。如果有什麼情況,立刻通知你。」

於是,我上氣不接下氣地站住了。也對,去那麼多人沒有用,何況已經過了一夜,要出事大概早就出了。

我不敢往深處想,只得悻悻地轉身。

時間尚早,也就不需要勞煩家長過來接我。我自己坐著公車,慢悠悠地來到位於雍和宮附近的參差咖啡館。

這裡的老闆是個五十歲上下的中年漢子,姓段。他以前是搞人事工作的,在一個陰差陽錯的機會與我認識之後,就一直來往不斷。

像今天下午這樣,許多家長因為同一問題需要研討的時候,便往往借用他的場地。既然坐在咖啡廳里,誰好意思不點飲料?他為我提供場地,我為他提供了客源,我們算是一種共生關係。

我輾轉來到參差咖啡館時,接近下午兩點。家長們懷揣著各自的問題等候多時。

「小艾,昨晚上沒睡好吧?」段老闆招呼我,「先坐下,我給你弄杯冰水。」

家長們見我來了,都站起來。每逢這個場面,總是讓我心中很不是滋味。中國的家長,是最為可憐的一類人。

我趕緊請大家落座。「各位大哥大姐,在坐的好多都是我的老客戶,誰也用不著客氣。天氣太熱了,咱們先聊幾句,大家定定神。」通常,面對熟人們,我是不必羅嗦的,可今天心裡惦記著瑤瑤的安危,我竟一時間忘了自己是來幹嗎的,所以拿些廢話來壓壓場。

「最初與我接觸的家長,大概對我有所質疑。他們會猜測我有多大:三十歲,撐死了也就這樣。實際上,我只有一個二十七歲的年輕人,自己還沒結婚,沒養過孩子,卻要來教大家如何進行家庭教育,他們會有所懷疑,也是很正常的。不過,請大家注意一個問題,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教育學也是一門科學,就像醫學一樣。假如某人的家屬得了胃炎,我們到醫院去,總不會對醫生說:『大夫,您家裡有人得過胃炎嗎?如果沒有,那您治不好這病。』不會的,沒有人會這麼傻傻地問醫生。所以,心理問題、心理障礙,以及青少年教育,也是一樣。我沒有孩子,但我會用專業知識幫助大家來理清家庭教育中的困惑。所以,如果您相信我,請留下;如果不信的話,聽了也沒什麼意義。」

這是我工作中常常面對的一個困境,提起醫生來,人們總是更願意相信那些白鬍子白眉毛的老醫師。對於心理學這個難以檢測的新興學科,人們所持有的疑惑則更深。

國內外,有許許多多的心理和精神類專著,它們極具指導性,擁有非常嚴格的學術體系。它們會為初學者提供各種各樣的病例和講解,幫助諮詢師了解他的病人,有效地提供專業服務——然而到頭來,我還從未發現過哪本書能告訴諮詢師,他該如何面對難纏的病人家屬……

這是心理工作、精神工作都不可逃避的問題,在中國,尤為突出。此類病人往往喪失決定能力,所以是家屬決定病人該去找心理醫生,還是去看精神病大夫。然而這個最為緊要的環節,卻缺少指南。

所以,我重複著類似的開場白,好讓家長們明白,他們有需要也有必要,相信我。

還好,一如既往的,沒有人質疑,眾人交頭接耳,似乎一沒認為我的比喻很有道理。

這個下午的主題,是關於他們的孩子——也就是青少年吸煙的問題。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都算不上心理問題,卻是我經常需要處理的工作。

我和咖啡館段老闆早有默契,他把筆記本電腦拿過來,屏幕上展現出我事先準備好的圖案:那是一個圓,圓心分出兩根指針,一個長,一個短,跟錶盤的樣子差不多,只不過上面沒有標刻度。長針大約指向十二點位置,短針指向四點的位置。

我請各位家長看清了圖案,然後問:「這是啥?」

「表。」雖然有人納悶,但大家還是不約而同地回答。

「我看也是塊表。那麼,現在幾點啦?」

「四點……」這兩個問題如此簡單,反而讓他們產生了遲疑。

「可能是四點吧。」我沒有給出答案,「好吧,這個問題咱們待會兒再說。既然你們是為了孩子抽煙的問題而來,現在我先問一個問題。請大家說說,你覺得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抽煙。」

答案是五花八門的,但萬變不離其宗,和媒體或教育宣傳的差不多,不外乎那幾樣:「結交不良朋友」、「學著父母的樣子」、「特立獨行以此反抗老師」,等等。

這些答案經典,但不一定準確。心理教育問題的解決,和其他所有問題一樣,如果你不知道為什麼,那麼你就會無從下手。在這一點上,解決楊潔的自殺問題,與解決青少年吸煙問題,擁有相同的本質。

等到大家表達完各自的觀點,我這才問:「現在再看看這圖案,你們覺得是什麼?」

「還是四鐘點啊!」家長們摸不著頭腦。

「為什麼不是八點呢?」

有的家長已經反應過來,是的,我們有習慣性的認知,就像把這圖案當做一隻錶盤,那麼錶盤上,我們當然會順時針地看時間。

可生活不同於鐘錶,它不一定只有一個方向。

如果只知道依照經驗、依照腦子裡固有的條條框框,那麼我們只會看到四點的刻度,而丟失了剩下的八個時間。

我試圖給家長以提醒:「你有沒有想過,你觀察不到的那八個鐘點刻度,才是引起孩子吸煙的本質原因。我打個比方,你的孩子正處於青少年時期,他會急於表現自己的成熟,那是因為家裡人會把他當做孩子。那麼,他需要用某些手段來證明自己的成熟,抽煙,可能就是其中的一種辦法。那麼在調節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需要讓他明白,你尊重他是個成熟的人,而抽煙與否,與成熟沒什麼關係,更何況抽煙還是一種物質依賴,反而表現為吸煙者缺乏自控能力。有時候,激將法就能派上用場。再比如說,對青少年來說,抽那麼幾支煙,並不意味著他一定有煙癮。他的行為,很可能是被動的。比如,他會有一個小團體,其中的小夥伴都抽煙,那麼他該怎麼辦?從眾是個很好的辦法。你只需要限制他的吸煙頻率和數量,並培養他的獨立意識,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我的意思是說,並不能只從答案出發,選擇最快捷的方式。請記住,看看那八個小時里,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我的啟發下,家長們暢所欲言。有的人承認是自己的吸煙習慣影響了孩子,以至於孩子大放厥詞:「如果你戒煙,那我就戒;如果你抽,那我還抽。你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勉強我做到?」也有的家長承認師生關係緊張,也許是促使孩子吸煙的原因,由於老師不喜歡孩子,所以孩子也專門去做老師反對的事,以此來獲得解脫;還有觀點認為,也許孩子覺得抽煙的樣子很酷,可以吸引女孩的注意;或者他從自己與眾不同的行為中,體會出一種優越感……

跳出家長固有的思維,以社會的觀點來看待問題,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孩子平等溝通,達到一些合適的協議,既能讓家長安心,也能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

這一場討論熱烈而有趣。最後,我安排下一次談話的主題:「一個月之後,我們還會再來這裡。之所以拖這麼長的時間,是因為了解孩子,幫助他們戒煙的過程很漫長。下一次,我們會看看誰與孩子的交流方式最成功,他會和大家分享成功經驗,幫助其他還在努力中的家長。不過請注意,別忘了你們是因為有問題才來這裡的,所以,請不要自欺欺人,為了面子去掩蓋問題,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這一次的團體諮詢,在家長的掌聲中落幕了。還有些家長圍著我問這問那,都是些老生常談,例如,關於孩子學業的問題、不服管教的問題,等等。

我有些煩躁不安,時間拖得這麼久了,我仍沒接到老威和李詠霖的來電。

莫非瑤瑤真的出事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