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

相比起《螳螂》而言,《替身》的後記要難寫得多。主要是《螳螂》的故事一本就完結了,除主線人物以外,其他人物在後續故事中不會出現,因此交代一下他們的現狀,還是很方便的。《替身》就不同了,裡面講述了兩個故事。一個是強姦案和隨後的兇殺案,這部分基本上水落石出,但程雷的判決尚且懸而未決。而貫穿始末的李默涵病例,由於其太過複雜,在本書的結尾,仍然沒有個定論。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經過長期不懈努力,特別是默涵自己的努力,她現在在北京某重點醫科大學就讀,而且成功考上了本碩連讀的重點班,目前正在讀大四。這算是我在本書末尾唯一能做出的交代。

另外一個您可能感興趣的問題是:我到底死了沒有?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現在還好好地寫書呢。所以我沒死,不過沒死,不等於沒有發生事件,這個從我身上的傷疤也可以得到體現。

深入民間去進行心理工作,也確實比很多人想像的要危險得多。前兩天我還挨了頓揍,不過還好,眉骨受傷,並沒有斷裂,估計我缺了的那十幾根眉毛,隨後也會長好吧?

回到故事中來,以下這些,是我想要交代的。

1.作為病例,李默涵為什麼先有幻覺,後有「預言」能力?

老實說,實際情況與我寫下來的幾乎一字不差。默涵確實有預言能力,只不過這個「預言」和我們常規理解的預言有所不同。預言實際上也是她幻覺的展現而已,經過複雜的加工過程,表現得很像在預示未來。有趣的是,在下部作品中,您將會看到,她的預言準確之後會怎樣。

2.作為心理故事,為什麼這本書偏重宋丹強姦案?

這就是本書的重點了,也暗含著的一個寓意。請您回憶一下,在書中,我編造出一個假身份,叫作「危機干預師」。危機干預是做什麼的呢?2010年的玉樹地震,想必大家還歷歷在目,而在今年上半年內,連續發生的小學、幼兒園血案,相信您更不會忘記。災難和血案發生之後,我們追憶逝者,這固然是對生命的尊重。然而,我們更應該展現自己尊重的地方,確是對生者的尊重。活下來的人,並不會因為他們活著就很慶幸,因為災難、血案背後的殘酷與死亡,可能令他們永生難忘。目前,我國下大力氣整頓學校治安,這很好,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後此類事件會變少。但災難並不隨著人們的意志而消亡。因此,需要我們去做工作的地方還很多,可謂任重而道遠。

在宋丹強姦案過後,書中曾描述受害人後來的生活一塌糊塗,可以說,如果當時得到及時的心理救助,事情就會有所不同。

3.危機干預包含哪些?

危機干預包含的種類很多。我嘗試開列一下項目,您就一目了然了:事件後的PTSD、急性應激障礙、兒童虐待、犯罪受害者、災難、深度抑鬱、家庭暴力、失業、內科病致死、流產和死胎、恐懼症、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校園裡性侵害和強姦、車禍和事故死亡,成人和兒童不同程度的自殺表現等。

包括但不僅限於以上這些都需要干預。

人生在世,痛苦和災變可能伴隨我們的一生,因此這樣的問題都是值得關注的。我開辦的網站,其中有兩個欄目「遠離危機」和「撫平傷痛」,也正在陸續更新這些心理調節內容。

總之,假如書中的一些專業知識,不讓您感覺太枯燥,甚而能對您的生活起到積極的影響,那我便可以安然入睡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