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九回 廢太子胤祥再蒙冤 鑒古訓康熙說立儲

康熙皇上所以要下決心,堅決廢掉太子,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太子廢而又立的三年多來,不但沒有一件事辦得讓康熙滿意,而且在康熙故意放鬆了對他的管制,甚至奏一本、准一本的情況下,太子不思進取,卻利令智昏,妄圖控制軍權,做奪權的準備,這是康熙絕對不能容忍的。所以,當康熙知道了古北口的駐軍已經調來京師,太子又要率兵出征這些消息之後,這位老皇上十分敏感地覺察到,這事不能再猶豫了。有了這想法,才有前文說過的康熙與方苞的那席談話。當時,方苞說,這事要辦就要快,不要等出了大亂子,鬧到按國法刑律處置的地步,那就傷了皇上仁慈的美名了。這句話,方苞是以「朋友」的身份說的,也確實是肺腑之言。可這句話有分量啊!它促使康熙採取了非常果斷的措施,下了那三道聖旨。旨意一下,太子胤礽的前途就被完全斷送了。

這天夜裡,康熙沒住暢春園,卻連夜回到了紫禁城。第二天一早,聖旨傳出,所有的皇子阿哥、京師部院大臣,一律在乾清門外候旨,眾阿哥包括胤礽都來了,和大臣們一道,齊刷刷地跪在方磚地上。不一會兒,上書房大臣張廷玉和馬齊並肩出來,當眾宣讀聖旨。這道旨意很長。前邊說,太子為什麼第一次被廢,後來又為什麼重立,朕盼他改惡從善,他又是如何如何的不守規矩、胡作非為。祖宗基業,斷不可付於此等小人,因此要重新廢掉,圈禁起來。這道聖旨的最後還加了一句:今後,誰要再說胤礽已經有了悔改,替他申請複位,以國法嚴處。這就是說,這次廢掉胤礽以後,再不準任何人為他講情,更不允許要求他複位。胤礽終身監禁,已成了不可更改的鐵案了。

聖旨宣讀完,眾人山呼萬歲。兩個太監走上前來,摘掉了胤礽那象徵太子權位的十二顆東珠和紫金冠。侍衛們架起他來走了。眾人剛要散去,張廷玉和馬齊卻上前一步說;「且慢,皇上有話讓問胤祥呢。」

老十三心裡咯噔一下,怎麼,又把我牽連進去了。好好好,我算是跟著倒霉了,問吧。

張廷玉說:「皇上讓問你,豐升運一案,你當時在刑部辦差是知道的,為什麼避重就輕,只判了流配三千里?」

胤祥磕了個頭說:「回聖上問話,當時兒臣在吏部清查任伯安一案,刑部的事兒沒有過問,有失察之罪。」

張廷玉知道胤祥冤枉。他心裡也正在納悶兒呢,這回太子倒台,怎麼也挨不上十三阿哥呀。可是皇上讓他問話,他能不問嗎?聽了胤祥的回答,他對馬齊說:「馬齊,咱們記下這句話,豐升運一案,十三爺沒有過問。」

胤祥心想,好,總算說清一件了。又聽張廷玉接著問:「任伯安的案子是你經手的。他害了那麼多人命,你為什麼不一一追查,卻私自封了他那秘密檔案,這樣做居心何在?」

胤祥一聽這話就火了。這件案子明明是老九審理的,眾阿哥都知道,皇上也不是不明白,為什麼全栽到我頭上了呢?他那二百五的脾氣上來了:「好好好,就算我是任伯安的死黨吧,請父皇處置。」

老四胤禎一聽這回答,急了:「十三弟,你不懂規矩了嗎?怎麼能這樣說?」回頭又對老九說:「九弟,你該為十三弟做個證明啊!」

讓老九做證明?他恨胤祥還來不及呢。紫姑沒把胤祥殺掉,他已經覺得夠虧了,現在父皇向老十三問罪,他能替胤祥說話嗎?「四哥,你這話不對。皇阿瑪又沒問我,我怎好回答呢?」

老四胤禎這個氣呀!好好好,老九你落井下石,這樣的冤枉十三弟,你,你還有一點骨肉之情嗎?他膝行上前說:「請張大人、馬大人替胤禎回奏。任伯安的案子,全是胤禎一人經手。胤祥有功無罪,請皇上明鑒。」

張廷玉點了點頭,胤祥也覺得踏實了。可是沒容他多想,張廷玉突然又問:

「胤祥,皇上讓問你,宮人鄭春華是怎麼死的?你要據實回答。」

一聽問到這件事,胤祥不覺心頭一顫。啊,我把鄭春華弄出來的事怎麼走露風聲了?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啊!可是,他轉念一想,不,聽皇上問話的口氣,老人家並不知道我已對鄭春華另外做了安置,藏到了一處十分隱秘的地方。這事兒,連四哥我都沒告訴,怕的是出了事讓他受牽連,別的阿哥就更不知道了。哼,我胤祥這回要學聰明點,死也不認這筆賬!想到這兒,他大聲說道:

「回皇上問話,胤祥不知道宮裡有個叫鄭春華的人。請皇阿瑪示下,她的死與胤祥有什麼關係?」

張廷玉和馬齊交換了一下眼色說:「十三爺,我們倆只是奉旨問話。既然你不認識鄭春華,我們也就照這話回奏了。皇上說了,你的差事停辦。請十三爺回府閉門思過,大概聖旨很快會下來的。」說完,拉著馬齊,向養心殿去了。

胤祥對鄭春華這事死不認賬,倒真是做對了。老八、老九、老十四他們,也在打鄭春華的主意呢。可是,他們晚了一步,鄭春華被老十三悄悄地藏起來了。他們當然不知道「雞鳴五鼓返魂丹」的事兒。老十四第二次去洗衣房時,只聽說鄭春華已經暴病身亡了。在她死的那天,十三爺來過。那個太監頭子文潤木,沒有出賣十三爺,只說,是十三爺惦記著這裡的包衣奴才,順道來看看,和任何人都沒有接觸。老十四他們一點把柄都沒有抓住,又不甘心就這麼算了,所以在康熙面前告了個黑狀,說老十三去了一趟洗衣局,鄭春華就死了。這才有了今天的問話,虧得胤祥機靈,沒認這檔子事,要認了,那可就抖摟不清了。

張廷玉和馬齊回到養心殿的時候,康熙正在心平氣和地和方苞閑聊呢。看來,這次廢掉太子,老人家並沒有生大氣,也沒有一點悲凄之情,對張廷玉他們去傳旨。問話似乎也沒怎麼看重。他們倆進去時,康熙正在侃侃而談:

「方先生,你是漢人,熟讀史書,自然懂得,歷朝歷代在立太子這件事上,從來是順順噹噹的少,爭鬥殘殺的多。朕今天再次廢掉胤礽,並不心疼。他沒出息,沒能耐,當不好這個太子。不過話說回來,在本朝當太子,也確實不易。大清開國的柱石是八旗勁旅。按祖宗家法,朕讓皇子阿哥們分掌八旗,當了旗主。他們建牙開府,各設屬官,各有家奴。太子是領頭的,也不能沒有自己的人。他的家奴,當然要巴結奉承他。他呢,又要防著別的皇子來奪權,怎麼能不結黨呢?如今看來,誰來當這個太子都當不好,也當不成。」

張廷玉聽明白了。太子第一次被廢,罪名之一是「結黨營私」。第二次被廢,還是這條罪名。他一直不明白,太子為什麼非要結黨呢?如今,皇上親口把這個根本的弊端說出來了。有八旗制度,就必定要有結黨營私的事,要想朝中無黨,那就要廢掉八旗制度。可是,這麼一來,滿族不就要解體了嗎?他正在想著,康熙又說話了:

「所以,朕不能按你們漢族的規矩、漢族的風俗去辦,只能按此時、此地、此景、此情去想。朕已決意不再立太子了。眾臣工也不要再談這件事。」

方苞和張廷玉是聽明白了,可是心眼實在的馬齊卻聽糊塗了:「主子請慎言。不立太於當然有不立的好處。可是,請主子恕臣直言,萬歲百年之後,天下無主,豈不要大亂嗎?」

一聽這話,康熙縱聲大笑:「哈……馬齊,你真是迂腐得可愛。朕問你,春秋時的齊桓公,英雄一世,首創霸業。他沒立太子,他死後,五個兒子爭奪王位,把老子的屍體放了百日尚且不發喪,以至屍體腐爛,蛆蟲都拱出來了。這種情形,朕一想就心寒。可是,立了太子的就保險了嗎?你知不知道玄武門兵變?你知不知道明朝的永樂靖難?就胤礽來說,如果當初他不當太子,豈不也是朕的好兒子,他能落到今天的下場嗎?朕再重說一次,今後,無論是誰,再有議論立太子,或者是為胤礽請求複位的,殺無赦!」

聽康熙把話說得這麼嚴厲,誰還敢再接茬兒呀。過了一會兒,康熙從激動中定下神兒來,又嘆了口氣說:「唉!朕有二十四個皇子。據朕看,真正豪爽正直,辦事賣力又沒有野心的,只有老十三胤祥一人而已。」

張廷玉見機會來了,連忙說:「聖上容臣啟奏。適才臣與馬齊奉旨向十三爺問話,看來,他是有冤枉。臣等在上書房也曾聽說,十三爺這幾年辦差還是有功的,而且十分清廉,從無結黨營私或徇情枉法之事。對十三爺的處置是不是——」

康熙沒有立刻回答,沉思了好大一會兒才突然說:「傳旨,按照處置胤礽的辦法,把胤祥也圈禁起來。」

康熙此言一出,滿殿的人全都驚呆了!

圈禁,是高牆圈禁的簡稱。就是用一道高牆,把犯法的皇親囚禁在裡邊,只留一道小門,派有兵丁把守。不奉皇上特旨,外邊的人不準進去,裡邊的人不能出來。即使是有人奉旨探視,進出都要搜身,片紙隻字都不準夾帶。這是清朝對犯法皇親的最嚴厲的處分啊!十三阿哥並沒有出什麼差錯,而且皇上正在誇著他,為什麼話剛落音,就給他這麼重的處分呢?可是,他們瞧著皇上陰沉的臉色,誰也不敢再問,只好下去傳旨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