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節

現在,約翰尼和米克每天都去和兩條海豚一起游泳。一方面他們想法弄清楚海豚到底有多聰明;另一方面,盡量與海豚搞熟,以取得他們的合作。現在它們也能容忍米克和它們在一起了;米克使用通話器他們也能服從。但兩條海豚對米克仍然不太友好。有時,它們甚至會嚇嚇他——它們突然向他衝來,齜牙咧嘴,在快要撞到他時,又猛然從旁邊一滑而過。對約翰尼,它們從不嚇他,而是輕輕咬他的腳蹼或擦擦他的身子,希望他能呵它們的癢,或撫摸它們光滑的身子。

蘇西和斯普特尼克的偏見使米克大為沮喪,他不明白為什麼它倆喜歡「小個子白臉皮」的約翰尼——這是米克對他白種小夥伴的印象。像人一樣,海豚也有其性格,它們的好惡也不一定有多少理由。後來,米克的機遇來了,但來的方式出乎任何人的意料之外。

兩個孩子儘管有時候也吵吵鬧鬧,但兩人友誼日增,形影不離。事實上,米克是約翰尼第一位真正的朋友。其實這道理十分簡單,儘管約翰尼自己也難以說清楚。約翰尼幼年父母雙亡後,就不大願意流露自己的真情。現在,他己與過去徹底決裂,過去的經歷不再對他能產生多大的影響了。

而且,米克這孩子人人都欽佩。像島上其他居民一樣,他身強力壯——這是他們的部族在與大海世世代代的鬥爭中練成的好體格。他機警聰明,見多識廣——都是那些約翰尼聞所未聞的事情。至於他的缺點則無足輕重——他魯莽,好說大話,還經常捉弄別人——有時這種做法給他自己帶來不少麻煩。

他自己充當了約翰尼的保護人,像一個大個子保護一個小個子朋友似的,充滿手足之情。這個島上的孩子,待人熱情親切。他有四個兄弟,三個姊妹,幾十個叔叔伯伯、嬸嬸阿姨。看到這位離家出走的孤兒,來到世界的另一方,他能理解他的小夥伴所感受的寂寞。

約翰尼自從掌握了潛游的基本技巧後,一直纏著米克,要他帶自己到珊瑚礁外的大海中潛游,以便在深水與大魚之間考驗一下自己新學到的技術。但米克卻並不著急。在一些小事情上,米克往往操之過急,但在大事情上,他卻顯得十分耐心。他懂得,在小水池或珊瑚礁附近潛游,與到大海深處去探索,完全是兩碼事。浩瀚的大海潛伏著無數的危機,急流和風暴隨時都可能發生、鯊魚會突然襲擊——即使對經驗最豐富的潛游者來說,大海也充滿了危險。

約翰尼終於意外地獲得了探索大海的機會,這要歸功於蘇西和斯普特尼克。卡贊教授決定,把蘇西和斯普特尼克放回大海,讓其自己謀生。他馴養海豚從不超過一年,他認為這樣做對它們未免太殘酷了。因為海豚也是社會動物,它們需要和同類交往。他放回大海的海豚大都不願遠離小島,它們生活在小島附近的海域,而且可以通過水下擴音器隨時把它們喚回來。他相信,蘇西和斯普特尼克也不例外。

然而,它倆不願離去。水池的閘門打開後,他倆沿著通向大海的水道遊了不遠就往回猛游,好像害怕被關在水池門外似的。

「我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米克不滿他說。「它們習慣了我們喂它們吃,就變得懶惰起來,不想自己抓魚吃了。」

米克的話可能有些道理,但情況並非完全如此。當卡贊教授讓約翰尼下水向外游時,他連通話器也沒有使用,兩條海豚就跟著他游到海里去了。

此後,池裡沒有海豚了,約翰尼和米克也不再去池裡游泳了。這時卡贊教授又有了新的計畫,但他到底想幹什麼誰也不知道。每天上午,米克和約翰尼第一次課一結束,就去和兩條海豚相會,一直游到珊瑚礁邊。他們一般都帶上米克的衝浪板,上面可以放上他們要用的東西,抓到什麼魚也可放上去。

關於這塊衝浪板,米克講了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故事。一次,他坐在這塊衝浪板上,正好一條鼬鯊試圖吃掉他用魚叉抓到的一條80英磅重的穌魚。當時,他把魚吊在衝浪板尾部。「在大堡礁你若想保命,」米克說,「就把抓到的魚統統丟到海澳大利亞的鯊魚是全世界最壞的——每年都要吞掉三四位潛游者。」

知道這一點太重要了。不知道鯊魚什麼時候會吃掉米克的泡沫玻璃鋼衝浪板……

但有蘇西和斯普特尼克的保護,就不會受鯊魚攻擊。事實上,他們從未見到過鯊魚。由於有蘇西和斯普特尼克做伴,他們感到十分安全。這種安全感,很少有深海潛游者能體會到。有時候,艾納和佩奇也來做伴。有一次甚至有50多條海豚伴他倆一起游泳。結果,好事反而變成壞事,由於水裡海豚濟濟,能見度幾乎等於零。但約翰尼不想在通話器上按「去」的按鈕,惟恐傷了它們的感情。

在島周圍珊瑚礁的淺水潭裡,約翰尼已潛游過無數次了,但在深海里潛游,還是有點膽戰心驚。有時水清得出奇,人好像漂在空中一樣,沒有任何依託,往下只能看見40英尺下面犬牙交錯的珊瑚礁,而在他自己和珊瑚礁之間,則是一片空白。他不得不時時提醒自己是在水裡,人是掉不下去的。

在環繞小島的珊瑚礁邊緣,有些地方的珊瑚壁垂直沉底。沿著這種珊瑚壁慢慢下潛,簡直妙不可言。生活在裂縫和壁凹處的各種各樣的魚,色彩斑駁,美不勝收。它們一受驚嚇,就到處亂竄,蔚為奇觀。潛游結束後,約翰尼常常去研究所的閱覽室查閱參考書,想了解那些生活在珊瑚礁里的魚類的名稱。可是,這些魚大部分沒有俗名,有的只是拉丁文的學名。約翰尼根本不知道怎麼發這些音。

海里到處是巨大的孤立的岩石,從海底突然升起的尖峰直插水面。這種情景使約翰尼想到了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羅拉多河的大峽谷。但是這些岩石和尖峰不是由於風化造成的,而是逐漸長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它們是無數珊瑚動物的屍體累積而成的。只有上面一層淺淺的珊瑚還是活的,下面的都變成了石灰石,有好幾噸重,10至20英尺高。有時候,暴風雨或陣雨過後,水下能見度極底,在潛游中突然碰上這些石頭的怪物,令人不寒而慄。

這種珊瑚石中往往有不少岩洞,洞里寄居著各種生物。在不知道洞里到底有些什麼生物之前,最好不要貿然進洞。裡面可能有海鱔,老是伸出令人憎惡的頭來想咬人;也可能住著一家魷魚,它們友好卻十分危險,那突出的脊椎骨,樣子像一簇火雞的羽毛,尖而有毒。如果是個大岩洞,裡面往往有石斑魚。有些石斑魚比約翰尼個子還大。但約翰尼知道,這些魚再大也沒有危險,人一接近它便匆匆逃開了。

在很短的時間裡,約翰尼就能認出各種魚類,並知道到哪兒去找它們。石斑魚一般都在自己居住的岩洞附近活動,從不游遠。約翰尼很快和其中幾條交了朋友。有一條魚,下唇還嵌著一條魚鈞,魚鉤上的線還吊在外面。儘管人類給它吃了這麼大的苦頭,它對約翰尼依然十分友好,甚至讓約翰尼靠近去撫摩它的身子。

石斑魚、海鱔和魷魚是水下的「常住居民」,約翰尼開始熟悉它們、愛上它們了。但有時從深海處也會游來一些不速之客。這也是珊瑚礁的引人之處,每次下海潛游,都會有不同的經歷,發現新鮮的東西。有些海域即使已潛游過幾十次,你自以為已了如指掌,但每次仍然會有新的發現。

鯊魚常來珊瑚礁覓食潛游。約翰尼永遠也忘不了第一次與鯊魚遭遇的情景。那天,他和米克比平時早一小時出海,因為他們想單獨潛游,不希望蘇西和斯普特尼克做伴,約翰尼根本沒有發現鯊魚從何處游來,只是它突然出現在前面。鯊魚那流線型的身子是灰色的,顯得特別光滑,猶如一枚魚雷。它慢慢地、毫無聲息地向約翰尼游來,姿態優雅,令人驚嘆,你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樣優美的魚類竟然會有什麼危險。當鯊魚離約翰尼僅20英尺時,他開始尋找米克。當他見到他的朋友已游到自己的上方,鎮靜地估計著形勢,同時,隨時準備發射水下魚槍。

大部分鯊魚接近人都是出於好奇心,這條鯊魚也不例外。它瞪著眼睛,用冷酷的眼光上上下下打量了約翰尼一番——這種眼光與海豚友善機智的眼光截然不同——然後,在離約翰尼約10米左右處向一邊游開了。約翰尼清清楚楚地看到引水魚在鯊魚的鼻尖下游著,而鯽魚卻爬上鯊魚背——它用吸盤吸附在鯊魚背上,由鯊魚帶著它到處潛游——它是海洋中專門「免費搭乘便車」的動物。

潛游者碰到鯊魚,唯一的辦法是保持警惕,不去惹它,希望鯊魚也不會理睬自己。如果你直面鯊魚,它們就會游開。但如果你害怕而想逃跑——如果真有什麼笨蛋在遇到鯊魚時想逃跑的話,那他也不值得同情,因為他這樣做實在太愚蠢了。鯊魚可以毫不費力地一小時游30英里,通常是赤身潛游者速度的三倍。

但比鯊魚更令人害怕的是一群群的穌,它們成群成群地在珊瑚礁邊漫遊。約翰尼第一次發現他四周全是銀色的海中「長矛」,它們的眼光充滿敵意,突出的下頜似乎隨時準備進攻。令約翰尼欣慰的是,此時衝浪板正好浮在他的頭頂上。這些穌並不大,最多也只有3英尺長。但它們成群結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