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克拉克年表

鍾慧元 整理

1917 出生於英國薩默塞特郡。

1923 獲得一套立體恐龍圖卡,啟發了他對科學的興趣。

1934 加入英國行星際協會(British Interplaary Society)。

1941 加入英國皇家空軍,擔任雷達技師,參與雷達預警系統的研發與運作。

1945 投稿英國期刊《無線電世界》(Wireless World),以《地球外的轉播》(Extra-terrestrial Relays)一文提出同步通訊衛星的概念。

1946 自空軍退役,進入倫敦國王學院就讀;首篇創作小說《救援隊》(The Rescue Party)出版。

1947 擔任英國行星際協會主席至1950年。

1948 自國王學院取得數學與物理學士學位;為參加BBC舉辦的競賽而撰寫了短篇科幻小說《前哨》(Sentinel),但未獲獎;進入英國財政部工作。

1949 擔任《物理文摘》(Physics Abstracts)雜誌助理編輯至1951年。

1950 出版科普書籍《行星際飛行》(Interplaary Flight)。

1951 出版科普書籍《太空探索》(Exploration of Space)與第一本長篇科幻《太空前奏》(Prelude to Space)、第二本長篇科幻《火星之沙》(The Sand of Mars)。

1952 全心投入科幻創作。出版長篇《空中列島》(Islands in the Sky)。

1953 出版長篇科幻《童年末日》(Childhood''s End);再度擔任英國行星際協會主席。

1955 前往澳洲大堡礁的旅途中因事羈絆斯里蘭卡,日後雖繼續澳洲旅程,但決定斯里蘭卡就是喜好潛水的他嚮往定居的國家。出版長篇《地球反照》(Earthlight)。

1956 移居斯里蘭卡。出版《城市與群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短篇小說《星》(Star)獲得科幻小說雨果獎(Hugo Award)。

1957 出版長篇科幻《深海牧場》(The Deep Range);蘇聯發射「史潑尼克一號」(Sputnik I)時,前往巴塞羅那參加「國際蘇聯航天員同盟」大會(Iional Astronautical Federation)。

1958 於斯里蘭卡南部海岸的齊克都瓦(Hikkaduwa)成立「水下之旅」(Uer Safaris)潛水學校。

1961 出版《月塵如雨》(A fall of Moondust)。

1963 出版《海豚島》(Dolphin Island)。

1964 與庫布里克共同構思《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的小說與電影劇本。

1965 年底開拍《2001:太空漫遊》電影版。

1968 小說《2001:太空漫遊》出版、科普書籍《太空的承諾》(The Promise of Space);《2001:太空漫遊》電影版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以及最佳導演、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原著劇本等三項提名。

1969 美國航天員登陸月球,與主播克隆凱(Walter kite)共同為CBS電視網報導阿波羅任務的實況。

1972 出版《2001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of 2001)。

1973 出版《拉瑪任務》(Rendezvous with Rama);中篇小說《會見梅杜莎》(A Meeting with Medusa)獲得科幻小說星雲獎。

1974 《拉瑪任務》獲得星雲獎、雨果獎及約翰·坎貝爾紀念獎(John W Cambell Memorial Award)。獲得美國航天協會(AIAA)頒發的太空通訊獎(Aerospaunications Award)。據成為克拉克撰寫太空漫遊系列的重要參考數據。

1977 美國展開航海家號任務,探索木星與土星,傳回的探測數據成為克拉克撰寫太空漫遊系列的重要參考數據。

1979 長篇《天堂之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獲得星雲獎。

1980 《天堂之泉》獲得雨果獎;撰寫並主持電視紀錄片節目《阿瑟·克拉克的神秘世界》(Arthur C. Clarke''s Mysterious World)。

1981 開始撰寫《2010:太空漫遊》(2010:Odyssey Two);科學界將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克拉克4923」(4923 Clarke)。

1982 因對全球衛星系統的貢獻,獲得馬可尼國際獎(Mari Iional Fellowship);出版《2010:太空漫遊》。

1984 《2010:太空漫遊》改編為電影《威震太陽神》(2010:The Year We Make tact),導演為彼得·海姆斯(Peter Hymas)。

1986 獲得象徵終身成就的星雲科幻大師獎;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失敗爆炸,伽利略任務暫停;成立「阿瑟·克拉克獎」(Arthur C. Clarke Award),頒給在英國出版的最佳科幻小說,獎金由克拉克提供。

1987 出版《2061:太空漫遊》(2061:Odyssey Three)。

1988 經診斷患「小兒麻痹後綜合症」,此後多半時間需以輪椅代步。

1989 伽利略號出發探索木星及其衛星系;與簡特瑞·李(Gentry Lee,伽利略任務總工程師)合撰《拉瑪再現》(Rama Ⅱ:The Sequel to Rendezvous with Rama)。

1991 與簡特瑞·李合撰《拉瑪迷境》(The Garden of Rama)。

1992 獲頒「國際科學策略基金會獎章」(Iional sce Policy Foundation Medal)。

1993 與簡特瑞·李合撰《拉瑪揭密:終極遭遇》(Rama Revealed:The Ultimate Enter)。

1994 美國國家太空協會(National Space Society)主席葛倫·雷諾茲(Glenn H.Reynolds)因克拉克於1945年提出的全球通訊衛星概念,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1995 獲頒NASA「傑出公共服務獎章」。

1997 出版《3001:太空漫遊》(3001:The Final Odyssey)。

2000 受封英國爵位,由於身體情況不宜長途旅行,英國特派高級專員至斯里蘭卡贈予爵位。

2001 探測火星地表礦物與輻射的宇宙飛船,命名為「2001火星奧德賽號」。

2003 澳洲發現的新種角龍類恐龍以克拉克命名,名為Serendipaceratops arthurcclarkei;出版長篇《時光之眼》(Time''s Eye),與斯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撰。

2004 南亞海嘯逃過一劫,但他所創辦的潛水學校毀於一旦。

2005 獲斯里蘭卡政府頒贈最高榮譽公民獎,以表彰他對該國科學與科技方面的貢獻;出版長篇《太陽暴》(Sunstorm)(與斯蒂芬·巴塞特合撰)。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