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三、治國之道

有些人對老子談論政治的內容很感興趣。司馬遷寫《史記》把老子列在《老子韓非列傳》里,一看題目就知道,老子跟政治沾了邊兒。因為韓非子是法家代表,法家特別重視政治。韓非子寫過《解老》《喻老》,詮釋老子的思想。司馬遷說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黃」是黃帝。戰國漢初的黃老學派是道家的一個支派,以道、法並提,也主張清凈、無為,對於統治的技術(即如何讓百姓平安,讓帝王的統治穩定等)有很多見解。韓非子解釋的《老子》有沒有問題呢?問題大了。《史記》說韓非:「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源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亦即批評韓非子過於嚴刑峻法,殘酷無情,其理論雖源於「道德」學說,但老子原來的思想比他深遠多了。

《老子》一書談了一些統治術的內容,因為他所說的聖人是悟「道」的統治者。與聖人相對的,即是一般老百姓。老子的觀察很犀利,他把統治者分為四個層次: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十七章》)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他;更次一等的,人民輕侮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就不信任他。最好的統治者是那麼悠閑啊,他很少發號施令。等到大功告成,萬事順利,百姓都認為:我們是自己如此的。

老子說,第一等的統治者是老百姓知道他的存在,但不知道他曾經發號施令,對老百姓來說似有若無,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問題就已經解決了,這叫做「無為而治」。像英國的女王是一個精神象徵,國家發生重大的事情,她一說話就有效果。這大概是最高明的政治,這樣的統治者是讓人佩服的。第二等統治者行仁政,老百姓親近他,稱讚他。現在這個時代的政治領袖最多也只能做到這一等。你擔任國家領導人,總希望受到老百姓的肯定。民意調查超過百分之六十、七十,就覺得很滿意,很開心了。為什麼現在從中央到省縣都喜歡搞民意調查?就是想看看支持的人有多少。第三等統治者使用政令刑罰,老百姓會害怕他。這顯然是指比較專制、極權、落後的社會統治者。我前一陣子看了一部電影《最後的蘇格蘭王》,講的是烏干達的軍事獨裁者阿敏總統,他統治期間殺害了三十萬同胞,每一個人都怕他怕得要死。最後一等統治者胡作非為,全無章法,人民要去侮辱他,根本看不起他,甚至都不值得怕他。因為在一個民主的時代,統治者再怎樣壞也有個限度,難道還能搞白色恐怖嗎?不行。所以老百姓到最後變成侮辱他,提到這個人名字大家都罵。一個人擔任領袖,開始的時候受到很多支持,後來一路下去,變成人人在罵他,毫無尊嚴可言,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作為普通人也不應該隨便被人家罵,作為政治領袖被人家隨便罵,到了這個地步,天下就可能要大亂了。

老子認為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就不會信賴他。這跟孔子的觀點一樣。子貢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篇》)使糧食充足,使軍備充足,使百姓信賴政府。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先去掉這三項中的哪一項?」孔子說,先去掉軍備。因為老百姓一定要先吃飯,你飯都吃不飽,準備那麼多武器幹什麼?

再問,如果還要去掉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自古以來,人總難免一死,但老百姓如果不能信賴政府,國家就不能成立,那時候你比死還難過,變成亡國奴了。

老子最後那句話講得非常精彩,等一切大功告成,一切上了軌道之後,百姓怎麼說呢?百姓皆謂:我自然。我念到這句話,心裡真是很感動。最好的統治者是讓老百姓知道有他的存在,但不覺得受到他的統治。「貴言」代表很少發號施令,很少發號施令並非不言,而是仍有統治的事實。有些學者由此聯想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帝王的力量跟我沒有什麼關係,知道有「帝力」存在,但是不覺得受到「帝力」的擺布,讓老百姓不覺得有人在統治,完全出於他本能,自發的按照你制定的政策去做,到最後成功的時候,他會說,你看這是我們自己成為這樣的。

《莊子·天地》說:「大聖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使之成教易俗,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若性之自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大聖人治理天下時,用的方法是放任民心,使他們成就教化、改變風俗,消除他們害人的念頭,而促成他們自得的志趣,就像是本性自動要這麼做,而他們並不知道何以如此。這當然是最高明的統治,讓百姓自然而然覺得一切都上軌道,也不知道為什麼如此。這裡也是一樣,最好的統治讓人民知道有他的存在,卻沒有任何作為。我想不管任何社會,最高的政治目標都是老子說的這種情況,讓每一個老百姓都可以安居樂業,感覺到活著作為一個人,可以不要考慮其他方面的問題,只需要努力去學習和體悟人生的智慧。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我經常提起,因為跟我的個人經驗有關。我1983年在美國念書的時候,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在元旦發表的國情咨文里引用了這句話。美國總統對美國人提起兩千多年前一位中國哲學家說的話,讓我這個留學生印象相當深刻,也非常感動。第二天看報紙,《老子》的英譯本又賣出好幾萬本。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老子·六十章》)

治理大國,要像烹調小魚。用「道」來領導天下人,鬼就失去神妙作用;不但鬼失去神妙作用,神也不會干擾人;不但神不會干擾人,聖人也不會干擾人。神與聖人都不干擾人,所有的稟賦都得以保存了。

「若烹小鮮」,河上公的註解是「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小魚如果去腸、去鱗的話,很容易爛掉,「不敢撓」是指不要隨意攪動。煎過魚的人知道,只要油到一定熱度,魚放下去,很快就熟了,不用多做什麼事;相反的,你如果拚命努力去煎,隨意攪動,最後變魚鬆了,沒法吃。老子用這個比喻提醒我們,治理國家最好是無為而治,政府管得愈少愈好。我當年在美國念書的時候,跟好多教授談起美國政治,他們都表示很欣賞無政府主義。我聽了嚇一跳,心想搞無政府主義,社會不是亂掉了嗎?其實無政府主義跟老子的想法有一點接近,政府只要把政策做好,把稅收用在正當的地方,讓老百姓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過多干涉。因為老子認為,統治者要用「道」來領導天下,讓所有人都過著比較自然、自在的生活,盡量無為。因為你作為的時候,會去思考怎麼樣才有「利」,但即使目的達到了,也可能帶來其他方面的後遺症。現代人經常說一個詞叫「蝴蝶效應」。早知道今天這個結果不好,當初我就應該這麼做那麼做,或者多說幾句少說幾句,來避免這個後果。美國電影《蝴蝶效應》就把這個假設演出來了,給你機會把過去的某些做法或說法調整,結果怎麼樣?調整之後所造成的後果,絕對比你現在看到的結果更可怕。說明什麼?你不要去幻想我過去這樣那樣,就能怎麼樣,人再怎麼想都想不過大自然的法則。與其這樣,不如無為而治,順其自然,這時候鬼、神、聖人都不會來干擾。

鬼是什麼?「鬼者,歸也」,人死之後回到本來的樣子,就變成了鬼。神作為比較大的力量存在於自然界,像山神、海神、河神。此外,人類世界裡比較特別的偉人,也有被封為神的。俗話說,疑心生暗鬼。鬼往往是因為害怕產生的。而說到神,大家會聯想到求神拜佛。所以,有所懼會想到鬼,有所求會想到神,鬼神跟人的心理狀態和需求有關。譬如今年經濟情況不好,失業率很高,很多人跑去算命,跑去求神。為什麼?因為他有所懼,也有所求。一個社會如果能夠做到不讓老百姓感到恐懼,感到隨時會出危險,感到有很多願望不能實現,那麼鬼神就不會來顯示各種奇奇怪怪的作用。所以我覺得一個社會香火鼎盛不見得是好事,說明人對自己缺乏一種信心,總希望有某些外在力量來幫助我滿足願望,反而忘記做人應盡的本分,忘記自己是一個自主的生命。

莊子說:「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崇」,只要心定,連鬼神都不會作祟。又提到「陰陽和靜,鬼神不擾」。「陰陽」指大自然的氣,陰陽二氣可以平和安靜,鬼神都不會干擾你。人有人的責任,鬼神有鬼神的角色,把人的責任盡好,就可以同鬼神保持距離。這近似孔子的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但是這句話前面還有四個字:「務民之義」。意即專心做好百姓認為該做的事。反之,「不問蒼生問鬼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