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曹操稱相 曹公拜相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月,一件改變漢王朝乃至曹操個人命運的大事發生了——剛剛被罷免的司徒趙溫公開上書,奏請廢除三公,推舉曹操出任丞相。

這一提議立時震驚朝野。如果說有人對趙溫徵辟曹丕之事還有所懷疑,那通過此番上書算是徹底看清這位七旬老臣的面目了,他分明就是曹操的一顆棋子。三公沒有了,丞相獨攬大權,此古人所謂「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今後不僅冀州歸曹操管轄,全天下州郡城縣、一切的文武官員都成了他的下屬,內外諸事無不關白,儼然是不穿龍袍的天子。

對於這個變故,文武百官大致有三種態度:大多數人僅僅是木然,曹氏掌權是多年的事實,抗爭已無濟於事,主動迎合又有違漢室臣子之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管也管不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再者是曹操主政後提拔的官員和掾屬,朝中董昭、陳群等人對趙溫的提議大加讚譽,紛紛表示老大人「老成謀國忠義可嘉」,曹公應早登相位以慰天下人心,至於曹府掾屬更積極了,且不說日後前途可觀,司空府升格為丞相府,掾屬俸祿也水漲船高,從三百石提至六百石,大家得好處,何樂不為;但也有人持反對態度,這類人為數不多,但都是自長安保駕東歸的舊臣,他們對漢室社稷滿心留戀,可除了「大喇叭」孔融之外,也沒人敢站出來講話,頂多是私下罵幾句罷了。漢室社稷固然重要,腦袋也很重要,誰不害怕曹操手裡的屠刀呢?

最為難的其實是太常寺那幫禮制官員,大漢不設丞相二百餘年,突然恢複古制,誰知道拜相儀式什麼樣?查典籍的查典籍,翻史書的翻史書,還得精選玉石趕製出相印,廢了半天勁也考證不清昔日高祖任命蕭何為相的禮儀。幸好曹操也沒為難他們,經過三次辭讓的冠冕文章之後明確表態——天下未平無需計較禮制,把丞相大印給我送來就行啦!

丞相不在殿上接受天子冊封,竟要朝廷把相印給他送去,究竟誰是主誰是臣呢?曹操就是想擺這個譜,要讓全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的尊貴。於是一場熱熱鬧鬧的拜相鬧劇開始了。皇帝劉協親發詔書,曆數曹操的功績,由太常卿徐璆承接詔書、相印,持節去司空府授印,朝廷百官都要身穿吉服步行相隨。知道的是曹操事先計畫好的,不知道的還以為曹操不願當,是天子和滿朝官員死皮賴臉非求著他當的呢。

忙忙碌碌準備一番,太常卿徐璆在皇宮跪受詔書、符節,其實到曹府不過幾步路程,可按照禮制要求搞得十分複雜。首先要乘坐象徵天子使者的大使車,駟架朱輪,白蓋赤帷;左右隨護隊伍的功曹車、賊曹車、斧車、督車各兩輛,後面從車又有四輛,載著九卿、侍中、大夫一級的高員;隊伍正前方還有騶騎四十人、弓弩手十二人,皆由郎官充任,負責引導車隊彰顯威嚴。一大串隊伍加上隨行官員,前面的都走到曹府門口了,後面的才剛出皇宮。城裡城外士農工商,哪有不上街看熱鬧的?百姓雲集夾道觀瞻,曹操的臉面可算露足了。

曹府這邊的準備也很周全。「司空府」的牌匾已摘去,「丞相府」的新匾還沒掛,王必率領金甲武士封鎖街巷,所有掾屬都換上簇新的皂衣,密密麻麻排列門外——按照制度規定,司空掾屬最多七十多人,而丞相辟用的屬員最多可達三百八十多人,這支隊伍日後會更加壯大。使節車隊一到,所有掾屬頓時跪倒齊呼萬歲,聲勢之大震得市井肅然屋瓦亂顫,百官也得長揖回禮。雖然一方是卑微的屬員,一方是冠冕的朝臣,但哪方是實哪方是虛,誰心裡都有數。施禮之後眾人後退,閃出一條人衚衕,徐璆由謁者攙扶著下車,雙手高捧詔書直入府門,尚書以上大臣緊隨其後,所經之處家將、僕僮也紛紛跪倒參拜,持節使者等同於天子駕臨。

徐璆如今已是七旬老翁了,他曾被袁術軟禁多年不屈臣節,最後還趁袁術病逝之際盜出傳國玉璽回歸朝廷,因此受封太常。國家大事唯祀與戎,太常乃九卿之首,沒有三公他就算曹操以下最大的官。徐璆精神矍鑠步伐穩健,滿臉莊重目不斜視,心裡卻充滿了憤慨——二十四年前黃巾起義,他隨朱儁鎮壓義軍與曹操共過事,當時只覺得曹操有點兒帶兵之才,哪想到當年毛頭小子如今成了權傾天下的丞相,自己還充任使者跑來給人家送印,真是世事難料啊!他按捺著心情,款款來到大堂之上,但見坐榻移空,香案已經設擺好了;可即將受任的曹操卻不見蹤影,難道這位「三讓而後受之」的大丞相還要玩什麼花樣嗎?

徐璆並不知情,此時此刻曹操正在後堂踱來踱去,被一件煩心事困擾著。回許都之前,他命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昭、馮楷七支軍隊屯駐潁川附近,從那之後這七隻大老虎便無一日消停,都是戰功赫赫之人,沒有曹操在眼前管著,誰也不服誰。今天分糧食鬧點兒衝突,明天分輜重械鬥一番,事後還各寫奏報往曹操眼前遞,都是雞毛蒜皮的事,各說各的理。曹操還指望他們出力打仗呢,只能睜一眼閉一眼,也懶得計較。鬧點兒小矛盾也罷了,可今早突然發來軍報,朱靈麾下中郎將程昂煽動士兵造反!

「朱文博怎麼搞的?」曹操氣哼哼道,「當初我反覆叮嚀,河北兵卒初降,當以寬仁之心待之。他怎麼拿我的話當耳旁風?還沒征伐荊州呢,先叫人家看笑話!這些將領自恃有功目無法紀,我非拿朱靈作法,好好教訓他們不可!」雖然朱靈已將程昂擒殺,並在第一時間上書自責,可還是造成了不良影響,有些河北兵不滿待遇逃役回家。于禁素與朱靈不合,又來信向曹操打小報告,揭發其任性桀驁,鞭笞士卒,辱罵將佐,哄搶糧草,不啻於火上澆油。

長史薛悌緊隨曹操身後,跟屁蟲一樣邊轉悠邊勸:「算啦算啦,朱靈已經認錯,于禁的話也有水分,損失又不大……」

「痛雖可忍癢亦難耐!」曹操恨的倒不是這點兒損失,偏偏受任丞相之際出亂子,這不是給他臉上抹黑嗎?

主簿溫恢倒很泰然:「正因為事情出在這個節骨眼上,主公更應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現在處置將領,豈不更叫人看笑話?徐太常還在外面候著呢,莫要怠慢了。」

「唉!忍了吧。」曹操漸漸停下腳步,又覺頭顱隱隱作痛,嘟嘟囔囔道,「大好日子沒一件事叫我順心,華佗那老傢伙不知怎麼搞的,煎的葯時靈時不靈,不針灸不見好,難道他想留個病根要挾老夫?」發了幾句牢騷終於回歸正題,「事已至此我也不追究了,先叫樂進、張遼分點兒兵給朱靈。現在就給他回信,我說你們寫。」

記室陳琳早在一旁搦管等著,見他邪火總算消了,趕緊邊聽邊寫:

陳琳心裡雪亮——曹操並未對朱靈加以斥責,還將其與中興名將鄧禹相提並論。但這都是敷衍之辭,最後卻點出「來書懇惻,多引咎過,未必如所云」,未嘗不是對朱靈的懷疑。朱靈要是懂事,以後就該夾著尾巴做人了。

校事趙達別有用心掃了眼文書,不冷不熱道:「軍中出了奸人乃監察不力所致,就算不怪罪朱靈,也應追究刺奸令史之過。」其實一點兒道理都沒有,刺奸史本不在朱靈軍中任職,對此毫不知情也情有可原。可身居此職的是高柔,曹操用他就為了泄當年之恨,趙達更是不遺餘力攛掇使壞。

曹操正無從發泄:「說的對!高柔罰俸一年以示懲戒。」罰俸而不革職,還要留著他繼續受罪,簡直是貓玩耗子。

溫恢甚覺不公又無計可施,只道:「處置誰不處置誰不在緊要,當派人到軍中調和眾將,于禁、朱靈皆是爭強斗勇之人,若無人從中勸道協調,這樣的事以後免不了還要再出。」

「有道理……派誰合適呢?」曹操敲著額頭想了想。

溫恢已有人選,卻不說破:「若依在下之意,應該選一個好脾氣慢性子的人。」

「好脾氣慢性子。」曹操眼睛一亮,「速調趙儼出任七軍總護軍!」趙儼好脾氣出了名,活了四十多歲臉都沒紅過,由他一人充七部護軍,那幫武夫就是脾氣再大也磨不過他。

無論如何這件事好賴對付過去了,眾人趕緊七手八腳幫曹操整理衣冠,匆匆忙忙往外走。可迎面又見曹丕、曹植慌慌張張而來。曹操一邊緊玉帶一邊問:「跑來做什麼?天使都到了,還不到院里跪接?」

曹丕滿頭大汗:「沖兒、彪兒、林兒不知跑哪兒去了,父親沒見到嗎?」父親受封高官,諸公子也得盛裝出席,要在廊下跪謝聖恩,新衣服早給他們換上,這會兒卻找不到人了。

「哎呀!我哪見過他們。」曹操急得直跺腳,「這幾個小崽子,跑哪兒玩去了?還不去找!愣著幹什麼,都去給我找啊!」

曹操一通嚷,後面可熱鬧了。司空府也不小,房連房院連院的,連曹丕、陳琳、薛悌帶夫人、僕婦、丫鬟東跑西竄邊嚷邊找,也不顧內外之別了。按理說幾個小毛孩子參不參與無可厚非,可曹操的態度卻十分認真——曹林乃再嫁之妻杜氏所生,曹彪的生母孫氏不過府里一個普通侍女,這倆兒子都不重要;他真正在乎的是環氏之子曹沖。曹沖是曹操心中內定的繼承人,無論當天子還是當權臣,身後一切都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